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陵墓合籍 奢侈而神秘 揭秘帝王墓中的神秘陪葬物

导语:藏宝一:甲骨文 甲骨文发掘发现殷遗址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占卜中使用的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又叫贾布,常用龟甲腹甲;动物骨头,也称为甲骨文,通常用作牛的肩胛骨,以及羊、猪、老虎的骨头和人的骨头。因此,贾布和甲骨文统称为甲骨文。 网络映射 占卜用甲骨文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甲骨文盛行于商代,周初或以后仍有。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上也刻有占

藏宝一:甲骨文

甲骨文发掘发现殷遗址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占卜中使用的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又叫贾布,常用龟甲腹甲;动物骨头,也称为甲骨文,通常用作牛的肩胛骨,以及羊、猪、老虎的骨头和人的骨头。因此,贾布和甲骨文统称为甲骨文。

网络映射

占卜用甲骨文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甲骨文盛行于商代,周初或以后仍有。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上也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作为埋藏的珍宝,主要出现在商代。在商朝,有一个在朝廷地位很高的占卜师。他通常准备钉子和骨头。每当商王决定一项活动或要求什么,他就会拿出一块钉子或骨头,在它的背上挖一个槽或凿几个洞;然后用燃烧的木头树枝烤。当烤到一定温度时,指甲或骨头会裂开一些裂缝。

占卜者根据这些裂缝的深度或方向判断天意,并向国王报告。国王据此决定了所有的行动。之后,占卜者会将事件的结果刻在这块甲骨文上。这就是甲骨文,又称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甲骨本身就很珍贵,因为它能预示吉凶,甚至生死,而且甲骨通常与巫术结合在一起。因此,王上希望死后能带来这些珍宝,这样他就能得到鬼神的保佑,也希望他能在未知的死亡世界中得到安慰和寄托。

甲骨文的发现纯属偶然。1899年,清代翰林院侍酒词人王发现了一篇不为人知的古文。据研究,这些“龙骨”有的是龟壳,有的是牛肩胛骨。后来,人们称甲骨文为甲骨文。因为王是最早发现甲骨文的人,所以也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其实甲骨文发现地安阳小屯村是商业之都,经历了八代十二王273年。后来人们把这段历史叫做殷朝,所以这个地方也叫阴都。殷墟被西周废弃后,逐渐成为一片废墟,后来被称为“殷墟”。

甲骨文的发现对研究商周历史非常有价值。被埋在地下的贵族们肯定不会相信后世对甲骨文的兴趣远远大于同时期出土的青铜器。

埋藏的宝藏2:青铜器

泗阳方尊,被吹成20块。

青铜器作为商周时期的又一大陪葬品,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普遍。此外,商周青铜器种类繁多,其中慕斯武定和杨斯方尊最为著名。与此同时,大量青铜器被埋在王上的坟墓里。这些青铜器有的是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的,有的是日常用品,比如酒器等等。

例如,在中国西南成都平原三星堆发现了许多青铜器,包括带有人脸的青铜器和形状奇特的青铜树。此外,青铜器的生产需要高超的合金工艺,掌握好铅、铜、锡的比例,才能锻造出高质量的青铜器。因此,以青铜器作为陪葬品,一方面说明了墓主的地位和等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鼎文化的崇拜。

网络映射

泗阳方尊是商代晚期的早期青铜器,是祭祀用的礼器,也是中国商代最大的青铜器。

泗阳方尊是湖南省宁乡县黄彩镇龙泉村村民蒋在地上沉睡3000多年后于1938年4月发现的。因为泗阳方尊有着非凡的外表和黑漆般的色彩,认为他挖到了“黑金”。然后,很快就有源源不断的人来参观和接触。蒋只好请当地乡绅出面维持秩序,以免游客络绎不绝破坏泗阳方尊。只是小规模的操作,方尊的羊头小角还是掉了,再也没有恢复。

同年5月,黄彩镇的古董商张万利以400块杨光的价格收购了泗阳方尊。然而,这400块杨光在蒋手里,实际上只有248块——中间被当地的、贾昌和乡绅利用了。

张万利买下泗阳方尊后,迅速转手到长沙,立即被当时的政府没收,交给湖南省银行代收保管。1938年下半年,湖南省银行迁至湖南省西部沅陵县避战。很快,泗阳方尊在日军空进攻中被砸成了二十多块。

1952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仓库里发现了泗阳方尊的碎片。1954年5月,湖南省文化管理协会文物修复专家张欣茹修复泗阳方尊,1959年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交北京。至此,泗阳方尊的曲折经历就结束了。

埋藏的宝藏3:武器

勾践剑和伏叉矛同时出土于楚墓

古代是冷兵器时代,所以铸造兵器非常讲究。尤其是帝王将相,他们的剑都是剑,这把剑更多的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另外,很多人也很喜欢剑,所以他们制作的剑往往是精品。他们视刀剑等武器为珍宝,死后也不舍得离开,于是许多珍贵的刀剑和名剑跟随他们的主人进入另一个世界,继续他生前的荣耀。王月的勾践剑和王武的伏叉矛就是如此。

网络映射

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王山一号楚墓出土。出土时,剑装在黑漆木剑鞘中,与剑鞘紧密配合,剑身冰冷光亮无锈。剑的总长度为55.6厘米,剑体长度为46.6厘米,剑格宽度为5厘米。剑首向外翻成箍形,内铸11个同心圆,间距仅为0.2 mm。与此同时,剑身上覆盖着规则的黑色钻石图案,正面为蓝色琉璃,背面为绿松石。此外,剑阁附近还有两行鸟印铭文,是“勾践,自效剑”八个字。

王月的勾践剑已经被埋在地下2300多年了,但它仍然像新的一样光洁、寒冷、锋利。20多层纸被刮破,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由此可见,战国政策中的“岳、之剑断牛马,金试断大夫”绝非杜撰;《越绝书剑篇》还记载了著名的剑鉴赏家薛烛对剑的评价:

手一震动一吹,它的中国风就像芙蓉花一样开始淬熄。看着它,就像去星星旅行一样糟糕;看其光,浑水溢塘破之,岩石如索石;看它的才华,像冰一样闪闪发光。.....虽然全城量金,但是珠玉用尽也不可能得到一个东西。

《庄子·深思篇》说:吴越之剑“藏之,不敢用之,主必来之”,其声价不言而喻。

“王月勾践剑”难得一见,堪比“王武伏叉矛”。伏叉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马山楚贵族墓中出土。此矛铸造精良,保存完好,长29.5厘米。它的身体装饰着菱形的几何图案,刀刃锋利。下部刻有两行错金铭文“赋槎,自始至雍”。矛身两侧的脊上有血槽,每个血槽的后端铸有动物头。

王月的勾践剑和王武的伏叉矛被誉为中国古代兵器的“双宝”。两人都是楚墓出土的,难道只是巧合?

埋藏的宝藏4:水银

秦始皇陵山河湖泊之谜

众所周知,汞是一种化学元素,学名为汞。它具有祛邪疮、治疥疮的药用价值,还具有祛腐的作用。这是人们把水银埋在坟墓里的一个原因。

大规模使用水银陵墓,秦始皇陵。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在秦始皇陵中,水银被用作河海。天文之上,地理之下。

网络映射

1981年12月,中国地质学家首次用测汞法对秦始皇陵地宫进行了测试。他们惊讶地发现,秦始皇陵中心有一个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这初步证实了《史记》记载的真实性。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物探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无损探测。仔细分析后,再次发现地宫中的水银是仿照河海而造的,正如司马迁所描述的那样。保守估计至少100吨汞!

此外,有专家分析,墓中使用水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壮丽的天气,也是为了保护尸体。甚至可以用硫化汞的毒气来防止盗墓贼的入侵。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使用水银作为水池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在地宫里,水银象征着“百川、江河、大海”、“相机灌输”,这是第一陵独有的。

然而,人们感兴趣的不止这些。这至少100吨的汞是从哪里来的?

对此,有人认为水银来自巴县一个叫青的寡妇。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秦霸县有一个寡妇名叫青,几代人垄断了丹砂矿的生意。秦始皇曾为她建造了一座豪华的纪念碑——怀庆台,以表彰她的“贞洁”。此外,《史记》还说:“江南”出红砂。

《华阳国志八志》也记载:“涪陵县产茶、朱砂……”魏晋刘麟引《续韩志》注此录:“丹砂主要产于涪陵、丹兴两县。”同时,魏晋时期的涪陵县在秦时的巴县范围之内,先秦古籍《益州书》记载了西周时期巴人向周成王献丹的历史事实。根据这一历史事实,周武王征服商朝后,第二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当上了国王,并召开了诸侯会议。这时,居住在三峡地区的溥人曾向周王室进贡。

由于丹沙起源于巴基斯坦,而巴县又是距离咸阳最近的丹沙产地,秦陵地宫中的水银很可能是由巴县寡妇青提供的。

埋藏的宝藏5:陶器

如何烧制逼真的兵马俑

在古代,陶器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这个时期埋葬的必需品。

中国最早的陶器材料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来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中,以及商周、西周至秦汉时期,陆续出土了大量陶器,按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陶、彩陶。

从古墓出土的大量陶器来看,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此外,秦汉墓葬中还经常发现陶俑。这些兵马俑栩栩如生,大多数是由模拟人和真马制成的。

网络映射

其中,秦兵马俑坑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由大约8000个陶俑和马组成,形状各异,个性十足。从个体比例来看,这些陶俑基本符合人体结构的一般规律。可见当时的工匠已经掌握了古人总结的人体比例规律,如“七排五盘三个半”,“三拳一肘”,“头和脚大小一样”等等。

秦俑的烧制工艺精湛、准确、科学。在烧制技艺上,秦俑以造型结合,以造型为主。具体来说,雕像的脚和腿是通过堆叠成型制成的;树干部分,由泥条铺设法形成;衣服和盔甲是通过粘贴、揉捏和雕刻制成的。其中,俑头的制作最为复杂:首先,俑头的后部采用粘贴的方式成型;二是耳朵、头发、发髻等部位用粘贴的方式进行粘贴和雕刻;第三,通过雕刻来描绘五官和胡须。当然,这些只是秦人制作陶俑时的基本工艺。

当作品被制作出来时,秦俑的组合就成了形成的关键。如果高大厚重的兵马俑被制作后站立不稳,怎么办?秦朝的工匠发明了脚踏板。脚踏板是秦俑组合的基础,可以起到加强和稳定的作用;第二,可以突出秦俑的整体美感。组合技术的第二种手段是用泥钉覆盖固定手和手臂。这个过程必须在泥浆潮湿的状态下完成。时间把握不好,手和胳膊就很难结合。

泥人制作完成后,经过一系列打磨,可以在窑中烧制。秦人俑多采用优质的细黄土,外加少许石英砂。用这种方法烧制的陶俑不仅泥,而且颜色纯正。秦朝工匠出窑后,把兵马俑涂成不同的颜色。在着色过程中,他们通常先涂上生漆,然后涂上白色,再把它们涂平。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所有的颜色,但是从出土陶俑的残色来看,两千年前的秦俑在配色技术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如果没有人为破坏,坑不是木头做的,抗氧化技术更先进,那么我们会看到更精彩的一幕——一个身穿迷彩服的威武老师整齐的步伐行进到古战场。

除了金银财宝,皇陵里还有一些陪葬品,价值连城。也许原墓主人并没有想到随他而来的器物会有如此大的价值,但对于后人来说,这是了解当时历史情况的重要依据。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洪姆思 恐怖世界你了解的这个世界究竟有多恐怖下一篇:探秘历史谢才萍 历史探秘:慈禧晚年必听黄色故事才能入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