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李鸿章后人现状 1896年 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 为何会仰天长叹

导语:处在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人所思考的问题是有很大不同的,李鸿章也不例外。年轻时,李鸿章用心读书,意在考取功名;中年时,李鸿章平定起义,意在升官进爵;老年时,李鸿章处心积虑,真正希望自己能够为国立功、为民谋福。晚清的半壁江山,李鸿章老年时期,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对于自己人生的总结与反思,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投

处在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人所思考的问题是有很大不同的,李鸿章也不例外。

年轻时,李鸿章用心读书,意在考取功名;

中年时,李鸿章平定起义,意在升官进爵;

老年时,李鸿章处心积虑,真正希望自己能够为国立功、为民谋福。

晚清的半壁江山,李鸿章老年时期,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对于自己人生的总结与反思,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后。

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投置闲散

在日本哄吓诈骗之下,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的签订,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浪,反对与日议和的百姓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回想签约过程,李鸿章感觉彻头彻尾就是奇耻大辱,李鸿章发下毒誓:余生再也不跨上日本领土一步。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举行庆典,李鸿章将海军军费挪作庆典费用;

《马关条约》赔款日本2亿两白银。

全国上上下下、各界民众都把怒火指向李鸿章,李鸿章成为十足的清政府替罪鬼。

签完《马关条约》后,回到国内,清政府解除了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

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长达25年,说撤职就撤职,李鸿章立即无权无职。

想到李鸿章为了大清王朝兢兢业业几十年,就这样闲居家中,慈禧太后觉得有点过意不去。

慈禧太后希望李鸿章能够做点事情,以解除心中的烦闷。恰好这时候,俄国送来请帖。

祝贺沙皇加冕,带着棺材访欧

1896年春天,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邀请清政府派使臣参加。

因为不久之前,沙俄牵头联合三国,成功阻止了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清政府对沙俄感激不尽。

慈禧太后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安排李鸿章作为头等专使,代表清政府前往俄国,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

李鸿章欧洲之行就从俄国开始,接下来将要访问英法荷比德等欧洲国家。

这一年李鸿章已经是73岁高龄,当时人到七十古来稀。

担心自己访问途中发生不测,李鸿章命人用金丝楠木打造了一口棺材,派人抬着,跟随自己出访欧洲。

访问了俄英法荷比等国家后,1896年6月,李鸿章到达了德国。

德国是这次访问的最后一站,也是李鸿章最期待、打算最用心考察的一站。

德国所见所闻,李鸿章惊讶不已

德军司令官亲自等候在火车站,迎接李鸿章。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接见了李鸿章,李鸿章十分感动。

德国外交官陪同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很多地方、很多厂房以及医院。

民众生活

当时的德国已经开始使用电灯照明。

在民众家中,李鸿章看见了吊在屋顶的电灯。夜晚,德国民众家中亮如白昼。

李鸿章在民众家中看见有线电话,并现场与德皇威廉二世进行了通话。

城市交通

德国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贯通了铁轨与火车,远距离交通非常便捷。

医疗科技

令李鸿章感到万分神奇的事情是,德国医生能用X射线机器拍摄照片,钻进人体骨头缝隙中的子弹,都能够看得比较清楚。

钢铁生产

参观德国钢铁制造厂的时候,远远望去,大片大片钢板从机器中被推出来、一根一根钢管从机器中被吐出来,李鸿章惊讶不已。

军工制造

在德国兵工厂,李鸿章亲眼目睹了坚硬的钢铁被制造成优良的武器。

成品仓库里,大炮排列得整整齐齐,令人望而生畏。

威武军队

德国在两处向李鸿章展示了德国军队。

一处在火车站,迎接李鸿章的德国军队站立在道路两旁;另一处是德国皇宫前面的广场上,德皇威廉二世陪同李鸿章检阅仪仗队。

李鸿章所看见的德国军队威武壮观、队列整齐划一、步伐高度一致,士兵手中的武器锃明瓦亮,钢枪前端的尖刀闪着寒光。

从国家领导人的角度看,这样的军队,令人十分羡慕。

李鸿章到德国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拜访“铁血宰相”俾斯麦。

会见俾斯麦,心生感慨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经评价说: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德国人赞扬过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

对于这两点称赞,李鸿章记得很牢,所以,到了德国,他一定要拜访真正的俾斯麦。

与德国俾斯麦相见的时候,双方重点交流了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个方面:

李鸿章问俾斯麦:如果有一个人,他的君王无论什么都听别人的,朝廷的中枢要员都来挟持这个君王,这个人当如之何?

俾斯麦良久曰:

很显然,李鸿章问题中指的君王就是光绪皇帝。

俾斯麦思考之后回答,与妇女以及懦弱的人共事,是不会有作为的。

俾斯麦的话语中充满铁血风味,与他的“铁血宰相”形象完全吻合。

第二个方面:

李鸿章当面请教俾斯麦:何以强国?

俾斯麦告诉他:

听了俾斯麦对两个问题的回答,李鸿章感慨良多,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很多值得反省。

接受德国赠礼,带上一尊大炮回国

与俾斯麦交谈后,李鸿章觉得俾斯麦十分友善、十分真诚,于是,开口提出一个要求:能否赠送一尊克虏伯大炮给清朝?

这个要求正合俾斯麦心意,因为德国希望中国认可克虏伯大炮,希望中国从德国购买克虏伯大炮。

带上德国赠送的一尊克虏伯大炮,李鸿章回国了。

看到国内现状,李鸿章仰天长叹

德国的方方面面都给李鸿章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回到国内,看看眼前的现实,李鸿章仰天长叹。

一叹:20多年的民用工业收效微乎其微

从1873年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始,23年时间内李鸿章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企业,可是,中国的民众生活几乎没有改善。

老百姓晚上仍然点油灯;

运输物品仍然以畜力、人力为主,农村独轮车还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

纸质信件仍然是中国百姓最主要的通信方式;

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可以看见的工厂实在太少。

与德国相比,中国落后实在太多。

李鸿章一叹:中国百姓生活何时能够获得改善?!

二叹:30多年的军用工业毁于一场战争

从1865年开始,李鸿章主持了一系列军事工业的建设,制造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建设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培养了一批优秀军官,如邓世昌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虽有英勇战斗,但是,最终败局十分惨淡。

黄海海战从9月17日12点50分打响,至下午5点半结束。

短短4个多小时,李鸿章苦心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的自强成果,几乎全部灰飞烟灭。

威海卫之战,日军对清朝海军斩草除根。

李鸿章将剩余的海军4个营、步兵40个营、骑兵8个营、水雷兵2个营,以及148颗水雷和26艘舰艇,全部部署在威海卫军港重要位置。

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攻占了威海卫海军基地,将北洋舰队彻底摧毁。

小小日本竟然能够将庞大的清朝打得体无完肤。

李鸿章十分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二叹:30年的军事建设彻底消失,清朝还用什么守卫国门?!

三叹:已经73,想要挽回以前的损失,真是难上加难!

回想自己走过的历程,几十年来,呕心沥血、夜以继日,为的就是改善百姓生活,提高国防力量。

事实上,创建新式学堂、兴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所有的努力,既没有改善百姓生活,也没有固守国门。

仅仅经过一次战争,所有的成果全部化为灰烬。

李鸿章心酸难过,免不了仰天长叹。

自己亲自签订的《马关条约》赔得倾国荡产,余生只能看着条约兴叹。

德国俾斯麦不但没有对外赔款,还能让德国强大无敌。

李鸿章心有不甘,渴望挽回自己签订《马关条约》造成的损失。

可是,自己已经73岁,更要命的是现在已经无职无权,凭什么去挣回损失呢?

欲哭无泪、求天不应的李鸿章只能仰天长叹!

李鸿章三叹:想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苍生做点贡献,实在太难!

李鸿章仰天长叹之后不久,清政府再次重用李鸿章。这是机会呢?还是厄运呢?

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吐血而死

八国联军的进攻,迫使清政府又想起来李鸿章。

1900年6月,清廷再次任命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是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

慈禧特别发了一道诏令:“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吸取了甲午战争之后的教训,李鸿章乘轮船到达上海,以身体不适为理由,拖延时间,驻足观望。

李鸿章以前车为鉴,不想再次成为替罪羊。

逃亡途中的慈禧太后不停催促李鸿章,尽快北上与八国联军交涉。

《马关条约》的耻辱还没有洗雪,又要拟定新的卖国条约,李鸿章心结难解,终于大病加身,咳血不止。

为了国家,带着病体的李鸿章,强忍着身心两个方面的疼痛,再次与洋人艰难谈判。

即使睡到病床上,李鸿章还在绞尽脑汁,指挥手下官员与八国联军讨价还价,将赔款从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千万两白银。

摆脱不掉“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咬紧牙关、强忍泪水签订了《辛丑条约》。

签完条约,回到家中,李鸿章大口大块吐血。

带着自责、愧疚、遗恨,李鸿章离开了人间,享年78岁。

慈禧太后用“再造玄黄之人”给李鸿章盖棺定论。

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仰天长叹!

李鸿章一叹:禅精竭虑发展民用工业20多年,最后收效微乎其微!

李鸿章二叹:呕心沥血打造军用工业30多年,一场战争将所有成果化为灰烬!

李鸿章三叹:想要为国立功、为民造福,实在是难上加难!

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麦”,可是,当这个“东方俾斯麦”见到了真正的俾斯麦的时候,他们会聊什么?

1896年6月,李鸿章在签订了《马关条约》一年之后,受命出访德国。

1895年4月,他代表清政府在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后,可谓是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人人斥骂,慈禧即便再宠他,也不得不让他退一退,好让风波消停。

虽然已经时隔一年,风波也消停了不少,可是,慈禧想将他掏出来继续用,总得让人信服不是?于是,她决定让他去欧洲考察考察,看看能不能弄出一点政绩,然后名正言顺地让他上位。

李鸿章到了德国后,先是在6月14日拜见了德皇威廉二世,后来才在6月27日去拜访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73岁的李鸿章看着81岁的俾斯麦,笑着说,老哥你知不知道,不少人称我为“东方俾斯麦”呢!

俾斯麦一听,也笑了笑说,哦,是吗?不过,倒没人说我是“欧洲李鸿章”。

俾斯麦这话里究竟有没有透着轻蔑的味道?多多少少是有的,别人将你李鸿章说成“东方俾斯麦”,是在拿你和我比,可是我俾斯麦就是俾斯麦,不用和谁比!

李鸿章一心想当清王朝的“裱糊匠”,一心想维护他家老佛爷的江山,所以,他即便听出了俾斯麦话中的轻蔑之意也只能在心中叹气,可还是得厚着脸皮向俾斯麦取取经——

我很想复兴清朝,老哥能不能告诉我应该怎么办?

俾斯麦说,老哥我是真高兴你能问我,可惜的是你们清国太远了,老哥我没有去过,平时也没怎么留意贵国的时事政治,所以,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如果中国真的远到俾斯麦不想去了解的话,德国人又何必千里迢迢跑到中国,然后侵犯中国的主权?说白了,俾斯麦的意思是中国太落后了,我懒得看你们的政事,反正你们打不过德国。

然后,李鸿章又问,我和朝廷发生龃龉的时候,怎么让朝廷听从我的意思?

俾斯麦心想,李鸿章你是不是闲着没事?但是嘴上还是说起了套话,你说你一个给人打工的官员,怎么能和朝廷相争?如果你真和朝廷发生争执了,你要么好好听话,要么直言进谏,让皇帝支持你。

李鸿章老脸一沉,一个问了等于没问,一个答了等于没答。

李、俾两个老头说完了屁话,李鸿章终于忍不住问了,怎么励精图治,让国家富强?

俾斯麦一听,心里又乐了,嘴上说到,这事,嗯,练兵吧,除了这个没有别的了,没有一支拿得出手的军队,这个国家站不稳。

李鸿章心里一个咯噔,他自然知道练兵的重要性,否则的话他当年也不会耗费这么多心血和金钱去打造北洋舰队,可是结果如何?被日本人给一口吃掉了!

后来,他又举荐了袁世凯去天津小站练兵,也是想再练出一支能够拿得出手的军队!

李鸿章想到这,怅然一叹,我们清国不是没有人,可是,我们没有军事教官,更没有可用的兵法呀!等我回去了,我会参照你们德国的军制,聘请德国教官,练出一支新军!

这恐怕也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以德国军制为蓝本的一个原因,只可惜,这北洋新军最后也成了压垮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俾两人聊了不少,实际上也不过是水话连篇罢了,俾斯麦在1890年被威廉二世解职,手里没了权,他自己心里还郁闷着呢,哪有心情去给你李鸿章解惑?更何况还是什么强国强军之策?

李鸿章没有试探出威廉二世对中国的态度,又没有从俾斯麦这个所谓的“铁血宰相”嘴里得到什么富国强军之策,心中难免失落。

后来,李鸿章开始在德国下订单了,什么订单?军火!

德国人为了赚钱,让李鸿章多下订单,特意邀请他去自己的工厂参观,这能叫参观?简直是赤裸裸的打击!

李鸿章到了人家的工厂一看,傻眼了,原来自己所谓的洋务、所谓的实业,在别人眼里,不过是过家家而已。

他的心中又是一酸,事事不如人,清朝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德国了。

李鸿章浸淫官场几十年,让他看不清的事不多,他看不清的是清朝的路应该怎么走,但是,德国的野心他却看的一清二楚!

所以,他才会忍不住仰天长叹,清朝呀,我这个“裱糊匠”对你也是无能为力了。

李鸿章为何叹气,不叹气才有鬼,面对真正的俾斯麦,冒牌俾斯麦当然是羞愧的无地自容,羡慕的二眼放光,羞愧羡慕之后,更多的是对人性思考和对自己的思考,额,貌似说错啦,是对国家思考,和对统治者思考。思考完后,除了叹气,还能干啥,难道找墙撞死,找地方哭?

1896年欧洲和德美行,李鸿章感慨良多,这感慨更多是对时局担忧对国外制度羡慕,以及自己处境的难过,老李一生精于算计,为国付出,只是这国左右上下看看,都不是好东西,老李也迷茫啊!

当时中国正被世界越抛越远。

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欧亚大陆,德国崛起,英法强势,俄国和奥匈在跟进,日本崛起,意大利统一,美洲大陆美国一枝独秀。

遍观世界,中国一枝独秀固守封建,大清朝也就比黑非洲强丁点。

悲哀尽头是心死,心死的尽头是啥?自杀?他不敢也不能。国家无人,他也只能推着残躯奔走,指望继续补锅。

面见俾斯麦,政治目的明确,就是获得德国支持,调整海关税率。因为甲午2.3亿赔款让大清不堪重负,在不调税率,就要破产。德国对此心知肚明,他们在等筹码,就是山东胶州湾利益。

于是会面开始,废话略过,直达核心。

李鸿章:老俾啊,来你这太高兴了,有点问题请教!

俾斯麦:啥问题啊?

李鸿章:改革在中国怎么办才好?

俾斯麦:这个我也说不清啊。

李鸿章:哎,我们那,什么事都不好办,处处有人给我为难?

俾斯麦:理解,上面不支持,作为臣子做什么都不好做,改革需要执政者支持。

李鸿章:最讨厌的是,皇帝还受到不好的影响,我做事完全是麻烦不断。

俾斯麦:一样一样,你别说,当年我跟你一样,特别是女人有时候很讨厌,。

李鸿章:错了,你和我不一样,你更强势,而且手段更足。

俾斯麦:没有没有,我只是给女人尊重而已,其他的他们说他们的我办我的。

李鸿章:这个我做不到啊,我们国家女人第一。而且军队执行力也差,我搞不定啊,

俾斯麦:哎,你错了,兵不在多在精,令行禁止才是军队,你们那不算军队。

李鸿章:确实,我们兵多,可都是废材,你们德国部队看着我眼红啊,我回去一定安排雇佣聘用普鲁士军官,以德军为榜样训练军队。

俾斯麦:训练出来的军队,不能分散要集中,这样才能调动自如。

李鸿章:沉默-尼玛这又不是我的军队。

那么这段对话为何让李鸿章仰天长叹?

其实原因很简单啊

第一:老李只有在外国才敢抱怨女人执政害死人,在国内他都不敢说,而俾斯麦居然直接说,来自女人的影响,只要给他尊重就可以,其他当放屁就好,这对比太强烈了。

第二:老李问道改革的问题,而俾斯麦直接说一句,上面支持就好办,这完全是挫到老李伤心地,李鸿章改革从来都不顺心,支持那是没有的,都是绊脚石。

第三:关于军队这块,李鸿章也悲哀,自己的淮军算是私人武装可是被朝廷不待见,训练也落后,完全看不到希望。

最后,在看欧洲各国的改变,结合自己的遭遇,他发现“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不变法就要灭亡,就更难过了。

想想也是,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最后还是治标不治本,问题根源李鸿章难道不知道?不过是慈禧太后不愿意放权,不愿意触动守旧派利益而已。

于是看清根源的李鸿章开始改变,回国之后变成维新派支持者,戊戌变法时,李鸿章甚至以“维新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康、梁流亡海外,慈禧也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不做刀斧手”。

最后结果也如此,不仅不做刀斧手,他还将俾斯麦话听进去了,慈禧太后说对八国联军开战,李鸿章不管不顾,终于硬气了一回。虽然最后还是去签约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只是李鸿章时日无多,而后起之秀的袁世凯却将俾斯麦的话全部学进去了。老李是愚忠,袁世凯可不一样,小站练兵成就自己的军事集团,教官全部来自普鲁士,训练也学习普鲁士,结局就如俾斯麦所说,兵不在多在精,在令行禁止,才有后来的推翻满清,建立民国。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去了一趟德国,他获得了德国上下的隆重接待。可是李鸿章回国后,德国就后悔了,以至于最终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带头攻打中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代表清朝,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以后,出了一次国。他先是去了俄国,接着又去了德国,最后去了英法美等国家。

李鸿章当时已经70多岁的高龄,他在出访这些国家的时候,传出了很多故事。比如说,李鸿章在出使过程中,由于用不惯西餐的刀叉,就用手抓。西方国家配餐的人看见了,也不好意思用刀叉,也跟着李鸿章用守抓。

再比如,李鸿章因为年纪大了,在美国的时候,实在吃不下西餐了,于是,他就让厨师把西餐的原料和蔬菜一起,煮了一锅。一时间香气扑鼻,引得美国人胃口大开。美国人忙问是什么菜?李鸿章说这叫“杂碎”。于是,一道叫“李鸿章杂碎”的菜,就在美国流行了。

这里讲的这些故事,实际上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魅力,征服了西方国家。这也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过,这些故事,就当时来说,不过是清朝人的一种意淫而已。实际上,李鸿章当时去西方“周游列国”,他的心情绝没有这么好。

李鸿章第一站去的是俄国。他是去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不过,这只是他表面的目的,真实的目的是因为当时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日本把辽东半岛割去了。这件事遭到了俄国、德国和法国的干涉,日本不得不把辽东半岛还给清朝。

因为俄国等国家的干涉,使得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等朝中重臣都倾向于联合俄国,对抗步步紧逼的日本。李鸿章此次俄国之行的目的,就是想联合俄国。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清朝的一厢情愿。俄国与德国、法国联合,阻止日本获得辽东半岛,其实是为了俄国自己在远东的利益,为了他们在清朝的势力范围不受影响。

也就是在李鸿章的这一次俄国之行中,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在这个条约里,清朝同意俄国把西伯利亚的铁路修到清朝的黑龙江、吉林,一直到达海参崴。同时,东北的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

这个条约,实际上把清朝整个东北地区,都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为了对付群狼,把老虎引进来了。想想沙皇俄国在那时候,已经先后割占了清朝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李鸿章为了抵抗日本这个更凶恶的敌人,也只能吃这样的哑巴亏。

接着,李鸿章离开俄国,去了德国。

李鸿章在德国,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超规格接待。德皇夫妇摆设国宴,隆重接待李鸿章,德国首相、外交大臣,也对他轮番给予隆重接待,称呼李鸿章为“副王”。而且德国还专门让李鸿章参观了军事操演等等。

李鸿章在德国获得的隆重接待,遭到了英法等国报纸的嘲笑,说德国对清朝过于热情。英法报纸的嘲笑,实际上也点出了德国的真实目的。毕竟当时西方各国纷纷在清朝获得了利益,划定了势力范围。尤其是英国、法国、俄国,早已获得了不少好处,而德国作为欧洲新崛起的国家,在清朝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益。德国对李鸿章一行如此重视,显然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希望清朝能大量采购德国军火,二是希望德国能够在清朝谋取更多的利益。

德国为此,还专门安排了为德国的统一建立了不朽功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与李鸿章会面。李鸿章当时也有一个绰号,叫做“东方俾斯麦”。但真正的俾斯麦实现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而李鸿章却被迫和西方列强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割地赔款。不过,德国人为了实现他们的目的,因此对李鸿章有了这样超规格的接待。

只是,德国的目的似乎并没有达到,李鸿章并没有和德国签订任何条约,也没有采购德国的军火。

李鸿章德国之行结束,后来回国后,他本人也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猜忌。慈禧让他去遥远的两广地区担任总督,似乎已经远离了权力中心。德国也对这一次对李鸿章的隆重接待和过分亲热感到后悔。于是采取了和英法等国一样的做法,用炮火打开清朝的国门。

四年后,德国组织了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逼迫清朝签订了《辛丑条约》,在清朝获得不小的利益。

李鸿章今天“仰天长叹”,明天“随地吐痰”,后天跟慈禧“不伦之恋”,要是李中堂知道咱们后人在如此过度消费他老人家,也不清楚老头儿在地底下的感想如何。

但李鸿章1896年的德国之行的确让他感慨良多。

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一年是他生命中倒数第五个年头,被慈禧太后称为“再造玄黄”的这个人已垂垂老矣,眼见这玄黄世界群龙作舞,但去年经他之手签订的“马关条约”却像一个耻辱的锁链,让这位老人已经心力交瘁、伸张不能了。

但他仍然需要强打起精神,他身后还站着一帮淮系旧部,他需要为他们铺路,他身后还躺着一个大清帝国,他需要思考,怎样的良药才能既不让它在麻木中昏睡,又不能饮鸩止渴,让它在狂躁症发作下暴毙于途。

李鸿章的德国之行受到了德国各界人士的欢迎,民间的兵工厂就不多说了,李鸿章素来是他们的国际大客户。李鸿章也顺利拜访到了久仰的俾斯麦元帅,毕竟山寨版的东方俾斯麦想见到正版原主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见俾斯麦的过程暂时一放。先说李鸿章与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的交锋。

咱老李上来先埋怨小马,你们德国不地道啊,三国干涉日本换辽当然我们欢迎,可人家俄国主张免费还,你们德国怎么还冒出了一个让我们掏3000万两银子的建议?让我们到底是感谢你们还是不感谢啊?

趁小马忙着解释,老李说了,这钱压得我们喘不上气,看来得提高关税啊,老李图穷匕见。

小马呵呵了,我们可以表示支持,那你们给我们什么回报呢?

我们需要你们提供一处储煤站,当做军港。小马图穷匕见。

老李:你们德国当然是友好国家,好说好商量,但一开了头,别人都来抢着要怎么办?

小马:别闹了,谁还能来?该来的都来了,除了我们,谁都有一份糖吃!而且,胶州湾最近有俄国军舰出没是怎么回事?你们不会已经把它许给俄国人了吧。

老李:没有的事,老毛子碰巧经过而已。

小马:你觉得我们德国没有勇气和实力碰巧经过一次吗?

。。。。。。

最后的结果,李鸿章的中国式承诺,让德国人坚定了夺取胶州湾的信心,从计划阶段转为实施阶段。

我们后来知道,第二年,也就是1897年,天赐“巨野教案”良机,德国出兵强占胶州。因为德国人很清楚,大清朝也很清楚。

德国人清楚知道大清不会主动谈判给你一块租借地,同时也清楚只要登陆胶州,大清肯定不敢抵抗,因为这都是“说好的”事儿!

大清朝当然也清楚,但再清楚也没人去承担主动卖国的罪名,你来抢占,当然就是另外一说了!

说到这里,李鸿章到底叹没叹气没人记载,但假如他叹气,你总该明白李鸿章当时的心情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尤其是当李鸿章在热情的东道主的邀请下,参观了一家又一家庞大又精密的军工制造工厂,作为嘉宾看到了德国军人的战斗素养,通过给自己照X光查出了日人刺杀他那颗子弹位置也证明了德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叹气的理由简直是一桩接着一桩。

补交代一下“东方俾斯麦”李鸿章见到“西方李鸿章”俾斯麦面对面的交流过程。

李鸿章:要是政府内部对我的行动老是拖后腿怎么办?

俾斯麦:你不应该对抗皇权,要想方设法获得他们的支持。

第一回合,鸡同鸭讲。

李鸿章又问:假如皇帝受到其他人影响,不听我的建议,我该怎么办?

俾斯麦:手里握有军权,比什么都重要。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哪怕仅有最精锐的五万人,只要能奉你号令,就足以攘外安内。

第二回合,鸭同鸡讲。

在李鸿章看来,大了他8岁,已经从权力中心靠边站的俾斯麦元帅是有点老糊涂了。

在俾斯麦看来,李鸿章之所以没有在刚刚结束的中日战争里成为胜利者,看来思维也是有点风中凌乱。

但是,仔细想来,当两位老强者会面时,远在万里之外的天津小站练兵的李鸿章的部属——隐藏的新强者袁世凯应该是不糊涂,即便远隔重洋,俾斯麦说的这两点,后来的事实证明,听没听见不知道,但他做到了。

1896年,73岁高龄的李鸿章带着自己的棺材,进行了长达190天的访问之旅,期间访问俄国、德国、荷兰等八个国家,横跨三大洋,行程9万多里,尤其是在德国,李鸿章凭借自己高大的身躯、雍容的气质、坦率的谈吐,受到了比俄国更为隆重的礼遇,规格之高,绝对不亚于国家元首级别,就连李鸿章喜欢抽的雪茄盒喜欢听的画眉鸟,德国都事先安排妥当。

这次出访德国,李鸿章按理来说应该是春风得意,可是在使团离开德国时,李鸿章却是一脸惆怅,几度唉声叹气,这又是为何?

还原当时的场景……

1986年6月14日,李鸿章见到了德皇威廉二世,并递上颂词,里面写的大致就是对德国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的感激之语,15日参加了德国在行宫的国宴,之后就开始进入正题。

威廉二世邀请李鸿章参观自己的军队,并前往汉堡拜访了前首相俾斯麦,这次与俾斯麦的谈话也被记录下来。

李鸿章:“久仰您的大名,看到您本人,觉得您更伟大。”

俾斯麦:“我也很高兴能招待一个建立伟大功勋的总督。”

李鸿章:“哪里能和阁下相比。”

随后李鸿章谈到30年前的普鲁士战胜奥地利,但是俾斯麦声称自己已经老了,不谈这个

两人随后也是一边走一边寒暄,毕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直到李鸿章说了一个让俾斯麦感兴趣的话题。

李鸿章:“怎样才能在中国进行改革?我们那里改革,政府和国家每次都给我制造困难和障碍,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俾斯麦一针见血道:“反朝廷自然不行,如果决策者和您站在一边,你自然可以放手去干!如果不是,那您就别折腾了。”随后说到我们国家也是一样。

随后李鸿章又提到自己国家人多,但是缺少训练有素的军队,俾斯麦说军队不需要多,有5万精兵足够,但是不能分化,必须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才能调动。

李鸿章参观德国军队、兵工厂

一番话下来李鸿章似乎得到了自己需要寻找的答案,二人之后终于来到德国的兵工厂,李鸿章走进大门的那一刻,发现俾斯麦之前说的那些其实都是che犊子,李鸿章看见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武器制造,当时跟随的官员介绍德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400多万吨,可怜大清连德国的皮毛都挨不上,自己精心打理的制造局连清兵的子弹都供应不足。

一眼望去,全是大炮,数十个车间,分工明确,各式各样的先进武器,李鸿章笑着称道:“如果能给我这样的武器装备,甲午战争日本人连岸都上不了!”确实,德国在当时军事实力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参观了德国的军队,还被德国的高科技X射线照出脸颊上的一颗子弹,李鸿章清晰的看见自己的骨头,简直不敢相信,这要是回去说给慈禧太后听,怕是如何也不会相信。

李鸿章感慨颇多

最后使团离开德国,李鸿章想起满清的闭关锁国,想想乾隆当年拒绝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还要求人家叩首跪拜,李鸿章心里也不知是何种感慨。

因为德国的刻意安排,让李鸿章这次看见几乎是世界最先进的武器,不由得感慨万千。

【文/羽评郡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忽必烈是谁 元世祖忽必烈之后的皇帝是谁 忽必烈传位给了谁下一篇:岳云怎么死的 岳云怎么死的 历史上岳飞长子岳云活了多少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