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备受尊崇的优渥 步步高升的宋朝文官

导语:以下是备受推崇、步步高升的宋代公务员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宋朝是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的。当了皇帝以后,赵匡胤认真总结了唐末、五代教训,得出了千万不能让武夫专权的结论。“杯酒释兵权”就是在这样的思想下达成的

以下是备受推崇、步步高升的宋代公务员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宋朝是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的。当了皇帝以后,赵匡胤认真总结了唐末、五代教训,得出了千万不能让武夫专权的结论。“杯酒释兵权”就是在这样的思想下达成的。此后,宋太祖把治理国家的大权赋予了文官,实行士大夫治世的国策,于是文官这个群体的地位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甚至管理国家军事的最高行政长官也由文官担任。 赵匡胤 >宋太祖曾“勒石三戒”,给后代立下家训,其中有一条是:不杀士大夫,不杀上书言事之人。所以纵观整个宋朝历史,文官被杀是极少极少的。即便像蔡京这样的奸相,最终也只是被贬为庶民而已。 >宋朝的文官,在政治上的沉浮,多是因为政见不同被来回折腾,比如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人身安全倒是有相当可靠的保证。因此,宋朝文官的胆量、气度都不缺乏,给皇帝上书谏言是家常便饭。 >欧阳修 >苏轼 >宋朝选拔官员,有荫补制度。高级官员的直系、旁系子孙,或者特别欣赏的门客、异姓,都有荫补做官的机会。一般的官员,荫补的名额只能从子孙中产生。但这个制度绝非主流,规矩也很多:荫补的官员要申请报批,名额是有限制的,即使宰相一级,最多也只可以推荐五个人;荫补官员的升迁提拔受到限制。 >在宋朝,科举选拔文官是最重要的方式。科举不论出身,是当时能做到的最公平、最可行、最有利的人才选拔制度。 >宋朝确立了三年一届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秋天时,士子要先参加地方考试——州试。如果在州试中脱颖而出,来年的春天可以参加礼部组织的省试。顺利通过省试,当年就会有幸参加殿试。殿试的考官就是皇帝本人。能进入殿试这个环节,已经证明是出类拔萃之辈。参加殿试的考生,有的不需要再经过吏部的考核就被皇帝直接任命为官。 >无论什么年代,对于考试选拔,人们最痛恨的就是营私舞弊。宋朝为了防止科举中出现作弊行为,做了制度上的保障。 >首先是限制知贡举的权力。知贡举就是省试的主考官。为了防止知贡举提前做好作弊的准备,朝廷都是临时任命知贡举。另外,还配备权同知贡举若干名,分散主考官的权力。如果作弊,必须把这几个考官同时摆平,而他们之间也有相互监督着,所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科举考试前,考官们必须住在贡院,断绝跟外界的联系,跟现代中考、高考命题老师的待遇一样,这又为作弊增加了一道阻碍。 >其次,设立别试制度。如果考生和其中一位考官有亲属关系,必须在另设的考场另派考官进行考试。 >再者,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糊名,就是把参加考试的个人信息都封起来,谁也不知试卷是谁的。考官想给谁私下打高分,没有可能。但这个还有漏洞,试卷上的字迹、记号也可能被利用来作弊,誊录制度就是堵这个漏洞的。考生写的试卷,会被专人再抄写一遍,字迹和做的记号,全都白费,因为考官评判时见到的都是誊录卷。 >科举考试中考取功名,在宋朝会很快被任命为官员。不像唐朝,考取功名和为官并无必然的联系,有功名却一辈子没做上官的大有人在。宋朝在这个方面效率很高,措施也很实际。 >考取功名的考生,一般会在地方任职,特别优秀的也会进入国家中央机关。 国家中央机关,在宋朝即皇帝直接领导的三个机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别是民政、军政、财政的中央机构。 宋朝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倒是一直沿袭了唐朝的制度,其长官称御史中丞,副长官称侍御史知杂事,主管纠察百官,肃正纲纪。御史台的监督权力很大,如果弹劾宰相成功,宰相必须辞职,由副宰相升任宰相,而弹劾成功的御史中丞会转任枢密院的官员。之所以有这样的规矩,是为了防止权力很大的宰相和监督机构勾结,也为了控制御史台官员公报私仇,打击政敌。 考取功名的士子,从地方基层官员做起,想要有更大作为,肯定必须靠升职。宋朝官员的升迁,其实有迹可循。只要安分守己、按部就班完成分内的事情,就会通过“磨勘”得到升迁的机会。“磨勘”,就是业绩考核制度,所有在官场任职的人,经过一定时期,都可以主动申请升职。经查明其资历与升职的规定相符,不需要在职务上有特殊的表现,职位都可以逐步上升。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历史罕见照片 图二宋教仁在医院的遗容 图六李小龙最后一个生日下一篇:安德海简介 李莲英是真太监吗 李莲英简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