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世界上有哪些着名记载历史的书籍

导语:世界上有哪些记载历史的名著?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原本用英文描述,重印了六次,最后得到了中文版。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纪念500周年的文告,列出了几十个学术名称,徐卓就是其中

世界上有哪些记载历史的名著?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这本书原本用英文描述,重印了六次,最后得到了中文版。

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纪念500周年的文告,列出了几十个学术名称,徐卓就是其中之一。

从清朝建国到1998年,这本书是我看过的同类作品中时间跨度最大的,也能脚踏实地的写1989年的事件。

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综合国内外优秀学术著作,精选精华,调和调和调和,穿插经营,细致分析,非常易读。

更何况书的每一章之后都有相当详细的书目,大部分都是海外作品,对国内读者来说尤其珍贵。

作者多年沉浸于西方史学,注重分析综合,不太注重考证。

引用的资料大部分来自别人的著述,自己发现的第一手资料好像很少用到。

另外,偶尔也会有瑕疵。例如,在曾静的文字狱事件中,它甚至讲述了吕留良当年被杀的无稽之谈。

但总的来说,在同类作品中,这本书具有清晰、客观、无党派观点的可贵优势。要了解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不能跳过。

2.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要

郭一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编《民国史日志》,用处极大。

此外,郭还十分重视口述历史,组织人力资源对台湾及海外近现代历史上幸存的重要人士进行采访,整理出几十部书籍,也具有史料价值。

这本书写的比较简单,但是素材扎实,信息量大。乍一看可能很枯燥,但看完会很精致。

与徐的书相比,这本书更注重使用第一手材料,但在综合和分析上却有所欠缺。

另一个遗憾是这本书写于1949年左右。现在郭已经死了,这本书终究不能续借。

3.李建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 ~ 1926》

李建农是邵阳人,和我老婆是同乡。

有这么伟大的历史学家,邵阳还算体面。

之前一直以为只有女医生和混混。

李建农本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人物。他一度走到“联省自治”的最前沿,一度成为湖南省省长。

奇怪的是,作为一个曾经的政治人物,他在叙述中几乎没有把党的注意力放在眼里,也没有回避自己参与的政治事件,这是值得称道的。

这本书是对其著名的《戊戌变法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的补充。它清晰流畅地讲述了百年来的各种复杂事件,具有深厚的历史理论和良好的写作风格。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近代史作品。

这本书在学术界享有很好的声誉,例如学者费正清认为它是“对中国近代政治史最清晰、唯一全面的评论”。

另一位学者林伯格说:“李健农的政治史是中国专家不可或缺的一本书...这本书在澄清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革命和宪政运动以及类似问题方面值得一读。”民间非学者宋石男写诗为证:“近世不读李健农,破万卷有用。”

4.左舜生:“中国近百年历史资料的初步整理与延续”

这种东西,数据编译,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技能的考验。现在国内生产的一些数据汇编,视觉迟钝,手快,风格复杂,不伦不类,经常你抄我,我抄你,看腻了。

左的书是30年代编的,头适中,选材考究,对初学者特别有用。

台湾历来重视近代史,前后出现了沈云龙主编的一系列中国近代史史料,近千种。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陆续出现了八种带有专题的现代史料,像阶级斗争一样抛掉骂人的话,仍有相当的价值。

只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看左的编选更符合实际情况。

和李建农一样,左舜生是湖南人,政治人物,中国青年党领导人。他的《中国近代史四讲》也值得一读,尤其是义和团的章节。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只有一本书《春风燕子府——左舜生文史杂注》,左的其余作品都不是付梓。

实际上,左舜生晚年痛恨国民党。按照毛的逻辑,敌人的敌人就应该视为朋友。

为什么还是不愿意介绍出版他的优秀系列大作?

5.马史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很难,不可爱,但读起来并不死板。其实不限于中外关系史。国外汉学家更愿意把它当成中国近代史的小百科全书。

马史是晚清时期在中国海关任职30多年的一名官员。他曾经担任过赫德的著名助手,写1834年至1911年的中外关系史,自然得心应手。

更可贵的是,作者还要亲自看到大量的英国官方原版书籍、档案、信件和报告,这些都被完全消化,散落在全书中,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尤其稀缺。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看不到中国的原始档案和文献,中国的大部分史料都是引用《澳门月刊》上发表的中国官方书籍。

另外,马史虽然在中国待了几十年,可能算是中国通,但毕竟不是中国人。在一些历史理论中,他还有隔岸观火,隔岸搔痒的嫌疑。

6.萧一山:清代通史

本想推荐萧的《清史纲要》,但实在忍不住推荐这本卷帙浩繁的书。

虽然这本书今年才由大陆出版,但不是新书,而是经典。

萧一山是梁启超的学生。他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对当时没有中国人写的像样的清朝历史大发雷霆。反而只有道爷君山写的一部完整的清史,他的书又大又有民族意识,开始写一部打败日本鬼子的学术巨著。

没想到会这样写,就写了他大半辈子。

正如他的自述“本书参考书目不下六七百种”,这本书卷帙浩繁的书页背后,是萧一生的功力和心血。

更难得的是,他并没有把这本书写成一部纯粹的政治史,而是兼顾了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或者用了他的自述,也就是“清朝的历史,也就是清朝的中国史,而不是清朝或者清朝的历史”。

7.孟森:《明史讲义》

“30年,前朝历史完全被遮蔽,放假后写书还是有意义的”。

这是北大师生为孟新市做的挽联,我觉得很中肯。

孟一生致力于明清史研究。在他那个时代,明清史没有现在这么有名,但是孟森一路干成了气候。

他的《明清史论集补编》和《心学史丛书》都是经典的永远不能发表的学术著作。

个人认为他是真正的“明清史专家”,而不是吴晗那样的学者。

《明史讲义》是20世纪30年代初孟森在北京大学的一篇讲义。第一版是《明清史讲义》。现在单独出版,风格上比较合适。

因为是讲义,难免简短。可能是不过瘾吧。但是对于刚接触它的人来说,它不就是一个简单、干净、定义明确的作品的首选吗?在这本书的开篇《明史在史学中的地位》中,孟实说:“由于今天讨论清史,发现《明史》中有许多遗漏的文物,必须由明朝的编年史、传记和记载来整理和补充,不能视为信史”。

可见他野心很大,可惜最后没有系统的明朝通史。难怪北大挽联说“放假写书还是有意义的”。

8.费正清、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五代两歌史》

说实话,我并不想推荐上面这本书出版,但是也没办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现代学者写的《宋史》。

近代宋史研究得最好的两个人是早死的张荫麟和稼轩首席研究员邓光明。两人都没有写出系统的《宋史》。

1949年以后,我国出版了一些《宋史》教材,很难评价。反正我不推荐。

费正清的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政治史研究,不一定是剑桥中国史丛书主编的最佳人选。

这一方面也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海外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并没有真正的大结局,费作为中国问题首席专家的声誉是他成功的原因。

这套丛书的特点是中西结合,既有中国史家,也有西方牛人。方式是每个人写一个专题,组合成一本书,其历史模式基本上是西化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各有各的优点,缺点是很难做到一致。

其实我更喜欢看一个人写的系统的历史作品,也坚持真正伟大的历史作品只能由一个人而不是集体创作。

在西方,我们可以以修昔底德为例,而在中国,太史公是第一个带头的。

目前没有优秀的个人著作《宋史》,不得不敷衍一下,推荐这本书《中国五代两宋剑桥史》。

9.岑钟勉:隋唐史

从财政科长到著名的历史学家,岑为历史学家树立了榜样。

只要我们坚持,只要我们有天赋,我们也可以从一个党报记者或者一个网站的主编成长为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

岑钟勉的史学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贾岛之后的西北史研究,有利于他撰写《隋唐史》,因为隋唐时期中西文化与血缘关系的融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第二,近代西方汉学,他广泛吸收沙溢、郁儿、白鸟居的研究成果入书,视野更为清晰;第三,自然科学方法论。受晚清“新学”的影响,岑还接受了西方实证研究、形式逻辑等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训练。

1923年,他在赵元任编辑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植物学论文。

有了这个基础,其描写的内在逻辑更加严谨,方法也比中国传统考据专家更为先进。

这本书完成于1950年,没有被马列主义教条主义史学扼杀。从那以后就没有为了适应现状而修改过,还是有很强的阅读性。

全书考证有效,历史创新,在所见同类历史著作中属一流。

但是由于作者的写作习惯,这本书用文言文写成,略带白话文味道,略显别扭。

10.吕思勉:《金代南北朝史》

历史学家严耕望曾说:“理论博大精深,我常常强调吕思勉的程之先生、陈圆圆安先生、陈寅恪先生、钱慕斌先生为史学四大前辈”,确实中肯。

可惜四个人中,卢氏最被忽略。

但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推出了鲁的再版,鲁的史学似乎越来越火。

除《白话文史》外,他的代表作主要是四部断代史,包括《先秦史》、《秦汉史》、《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

表面上,吕思勉用传统的方法和语言来描述史学,但他的精神已经现代化。

比如这本书的特别部分是中国最早的社会史综合研究。

从吕思勉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历史精神:“前人的记载只是一大堆材料。

我们会观察先知的规律,然后会觉得有意义,所以各种社会科学真的是史学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有全面的观察。".

“综合观察”可能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五言真经”,在没落中即将复兴。

11.简伯赞:秦汉史

今天,简伯赞的名声不是很好,主要是因为他的《中国历史大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纲要》和郭沫若的《中国历史草案》,也叫《马列主义中国通史》。

“马列史学家”对历史的偏见就不用说了;但同时,我们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学家有偏见。

10年来,史学著作触及了马列主义的边缘,这似乎是不能接受的。

事实上,很多“马克思列宁主义史学家”的基本功还是很过硬的,他们去掉了遮盖作品的死板面具,里面还是有金银玉器的。

剑博赞就这样。我看过他在戊戌变法史料编纂中写的《书目解题》,扎实得可怕。

另一方面,他推荐的《秦汉史》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秦汉断代史之一。

这本书的明显缺陷是过分夸大农民起义,拘泥于社会经济分析,而优点是数据丰富,文字生动。

仅从“保存和利用原始史料”和“揭示马列主义的历史特征”两个角度来看,仍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从简伯赞的书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大国崛起”这一文体的由来,比如第五章《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历史情况》的结局,他写道:“北匈奴是在镇压中国历史运动中第二次抛出的历史碎片,也就是中国太阳系的第二颗流星。

这颗流星后来降落在欧罗巴的远野,成为4世纪西欧历史的原动力。

至于武、赵、宣时代,中国军队在中亚的出现不是流星,而是太阳的光照。

此时,汉朝灿烂的文明已经照亮了除西藏、青海之外的整个中国,透过天山南北南山北麓的窄颈照耀着。

这种荣耀逐渐扩大了它对中央政府的曝光,它大约在里海和黑海以南,与罗马共和国的荣耀相协调,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美...匈奴狂风大作,西汉帝国的辉煌黯然失色。

汉朝的历史已经到了黄昏。

周围的种族,像云雾一样,逐渐升起...一切都过去了,但是汉、蛮族势力的消长却画出了一条西汉历史上永远无法抹去的曲线。"

12.童书业:春秋史

这本书是上海古籍“蓬莱阁系列”之一。

这一系列书水准不错,主要包括民国时期的优秀学术著作,还邀请了相关学者写了一本指南,基本都是我全本买的。

系列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从最早的“儒警启蒙”,到纪家格系列,到十里居系列,再到海王村系列,由会泽十林一代代传承下来。

王忠民先生曾主编过《中国丛书综合志》,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工具书。

“蓬莱阁系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精心选题,精心制作,是近年来学术系列的佼佼者。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的弟子童书业曾与吕思勉合编《古史辨》第七卷,深入研究春秋战国史。

顾颉刚曾在致童书业的信中说:“以你的功夫和学识,打开春秋战国史,发现前人想象不到的问题,令人惊讶和呼吁。

以后你的《春秋左传》考证,将是永久的荣耀。“师父对弟子的赞美可能有些夸张,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位史家对童书业《春秋》的评价。

一个是吕思勉,他说“讲春秋者,顾此失彼,不可超越此书”。

另一个是李雪芹:“就《春秋》史而言,本书无可替代”。

主人的评价第一,我就不唠叨了。

只说一个想法,春秋时期的历史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但是童书业写于1940年代的作品可以用抑扬顿挫的方式在我们面前描述。

顺便说一句,虽然是顾的弟子,但一生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教育,最高学历也只有小学。

说他是体制外高手也不过分。

13.邓之诚:《中国历史两千年》共九卷

大多数人只知道邓之诚是个大玩家,他的《古东赵霁权变》口碑很好。与现在很流行的王先生的“惠今队”相比,邓并没有那么花哨,但信息量太大。

邓之诚还编辑了卷帙浩繁的《清代诗史》。钱钟书在背后看不起这套书,自己却不肯做,就是“风凉话专家”。

真正让邓之诚赢得我们尊敬的,不一定是以上两种描述,而是我想推荐的这套《中国历史两千年》。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材料基本上来自正史,但不宽泛。

我一直以为现在很多人对正史有偏见,说正史是“官家卖”,就是“帝王将相家谱”。

实际上正史中《晋书》之前的史书都是私人写的,史料脉络极其丰富。政治史上虽然有很多记载,但是用“帝王将相家谱”来描述就不厚道了。

发明这个词的梁任公,晚年也有所反映,写了一篇关于正史史料价值的文章。

邓之诚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剪刀手。他在阅读和熟悉了正史、政书、杂史之后,以极大的魄力,从传统史学的角度切入中国通史。小昌明白,风是匹好马。

杂著中,引用最多的是赵翼的《二十二史笔记》。在当时,并没有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邓的取材视野也确实引人注目。

那么,这本书有什么缺点吗?当然有。

比如,邓之诚在他的自述“亲民,耳目答,不录”中,没有吸收和运用大量优秀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书中的一些史实和理论难免有误,就像一台没有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的电脑。

但一句话,这是一部正直的中国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位“名人”为高校编写了一部历史教科书,基础材料直接从这本书里抽出。

也许是“名家”认为通读正史需要太多“马达”,邓可以作为精华版帮助省力。

《正史精本》大概不是邓之诚写这本书的初衷,不妨这样用。

14.钱穆:国史纲要

推荐钱穆是需要勇气的,他被愤怒的历史青年妖魔化,成了“保守”、“迂腐”、“落后”的代言人。

在我看来,钱穆可能“保守”,但他不是“落后”。

相反,尤其是在我们生活在失去信仰和恶灵的时代,他的“温暖和尊重”的历史观,即使不能拯救世界,至少也是一种安慰世界的方式。

先读《国史大纲》中的几段话,“读此书请有以下信念”:

“相信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尤其是那些声称自己的知识是在地平线之上的人,应该对自己过去的历史有一点了解。

稍微了解一下自己国家过去历史的人,一定伴随着一种对自己国家过去历史的温暖和尊重。

所谓对自己国家的过去历史有一种温情和尊重的人,至少不会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持有一种极端的虚无主义,至少不会觉得我们站在了过去历史的最高点,我们会是各种罪恶和弱点,一切的罪责都要归咎于古人。钱穆的书基本上就是在上述原则下发展起来的。虽然中国历史的罪恶偶尔会有借口,但总的来说还是公平、温和、宽容的。

这本书的引言很重要,几乎是钱穆一生史学的精华,其间埋伏的伟大历史观比黄仁宇早几十年。

大部分的书都是取自正史,可惜没有注明出处。

重视历史理论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建立在考证的基础上,而不是泛泛的讨论或空的思考。

比如东汉末年,检举制导致士族重视“德”,实际上沦落为虚伪,相当精辟。

钱穆本人是一位优秀的考据学家,他的名著《先秦诸子列传》、《汉书经学平等》都是很有水准的考据文章。

他还自称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儒生”,广博的知识和资料让他大开眼界。

然而,他是自学成才的,第一次是在一所中学当老师。顾颉刚发现并推荐他到焰炟大学,才成长为一代著名艺术家。

如果这本书一定要挑毛病,或者钱穆对中国历史文化过于执着,有时候难免会蒙上自己的眼睛,做出一些牵强附会的论调,比如为中国封建王朝辩护,声称不是专制。

但总的来说,他保守的坚持是不会让人中毒的,因为保守虽然是病,但传染性低,容易识别。与极端相比,它的危害可能不会更大。

15.内藤湖南:中国通史

我讨厌日本人,更讨厌日本人。为什么他们的中国历史和文学研究能做得这么好?!与太炎先生同时代的日本人内藤湖南,被誉为日本近代史上的重镇京都学派的主要创始人。

他是记者。职业生涯结束后,他专攻中国历史。他六次访问中国,并与罗振宇、张元济等名人交朋友。

周一良先生说,他“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和清初的历史地位”,和钱大昕一样有趣,和章学诚一样注重研究历史和史学史的方法。

推荐的中国通史在古代和清朝的历史中是相当引人注目的,而其他部分有时是有缺陷的。比如五代冯道上,还是沿袭了中国的旧史学理论。

他的通史最大的特点在于关注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演变。

斯人曾说:“所谓东方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

纵观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它就像一棵树,从根长到茎,像树叶一样,真的形成了一个文化自然发展的体系,仿佛构成了一部世界史……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文化真的是顺理成章,自然发展的。

这和其他文化刺激发展的文化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个“非本土”的日本学者来说,对中国文化有这样的理解并不容易。

16.谷口基科等。:《中国通史》

这本《中国通史》实际上是日本新东方图书馆《东方海洋史》中文部分的删节本。

刚认识的时候,一口气看了两天,因为真的很新鲜很好吃。

全书共分五部分,分别是伊藤道志的《中国社会的建立》、谷川道雄的《世界帝国的形成》、朱夏亚章的《征服王朝的时代》、严、基阔的《传统的完成》和萧晔的《通往中国共产党政权之路》。

仅从题目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试图在体裁和内容上创新的历史作品。

事实上,小说史学理论在全书中随处可见,这是由于作者吸收和应用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

比如第三章,在谈到南北朝的“码头”时,采用了当时一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不是沿袭魏晋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如唐、、王,他们都是日本人,对一些对中国比较敏感的历史理论或事实叙事基本上没有限制。

此外,参与本书写作的几位作者没有明显的政治立场,因此很少有党性观点或民族情怀。

总之,这本书值得一读,但很难找到。至今在国内没见过。

17.萧公传:汪荣祖译《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直在犹豫是推萧公传的书还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从书名来看,两本书有可比性,但后者有陈寅恪写的两篇《书评》,似乎占了上风;从质量上来说,很难区分书的高低,但前者采用了比较哲学的方法,似乎更有实际意义。

最后我以粗暴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选择,选择了更有人格魅力的萧公川。

众所周知,冯友兰曾经是声名狼藉的“梁潇”写作小组的成员。我也亲自看过他文革时写的思想检讨和建国初期写的小册子,痛骂现代思想家。

相比之下,萧公川是那么聪明。1968年,他在华盛顿大学上完最后一节“中国政治思想”课,发表了即兴告别演说:“五十六年前的一个春天,著名哲学家、诗人山打柳在哈佛大学教书,一只知更鸟飞来站在教室的窗台上。

他看了看小鸟,转身对学生们说,‘我和阳春约好了’,然后宣布下课,然后就退了学,退了书。

那时候他还不到50岁,他其实得到了他想要的。

我没有资格学散打,但我知道一个他没听过的秘密。

根据11世纪中国哲学家邵雍的说法,世界上的事物在129600年后完全重新出现。

现在我同意你的观点,129,600年后我们将在这个房间里再次见面。事实上,冯晓后半生的不同举止是由环境因素而不是个人因素决定的,所以上面的比较意义不大。

那么,让我们回到工作本身。我推荐肖的作品,因为它更有世俗的意义。

萧公川少年时在国内接受传统学术训练,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使他在学术研究上“贯通中西”。

这本书用比较哲学的方法,勾勒了东周以来2500年间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叙事重在本质,态度力求客观,评论以澄清为目的,公正得体。

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比如法家思想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分离,孟子的“民有而不治”思想等。

然而,有时会有新的理论让人怀疑。例如,翟墨和孔子有着相同的精神。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对中国政治思想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想了解政治思想以外的哲学思想,还可以参考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魏的《中国思想史》、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通论》。

18.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陈寅恪曾在陈垣《敦煌劫录》中说:“一个时代的学术必定有新的材料和新的问题。

利用这种新材料研究和解决问题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新的学术趋势。

必须预测这一趋势的学者被称为先驱。

如果不是预测的,就说不是流入。".

胡适的推荐书是一部“前流”之作。

耿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

的确,这本书的“前流”不在于发现“新材料”,而在于用“新方法”研究“新问题”,而成为空顾祖寅。

其实这本书只写了中国古代十多位大哲学家,从老子开始,最后到荀子。很容易读懂。

据齐思和介绍,在20世纪20年代,年轻学生的书架上几乎有一本书。

梁启超在这本书走红的时候,致力于一场演讲辩论,当面公开批评胡适,多少有些眼红。这本书的序言是蔡元培先生写的,他揭示了四个优点:第一,证明的方法。

第二是简略手段。

第三是平等视野。

第四是系统研究。

蔡元培在序言的最后还说:“希望史志先生努力编纂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为我们三千年来半断半复的哲学圈梳理出一条线索。”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胡适直到去世都没能写出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正如他的另一半以《白话文学史》而闻名一样。

1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20.刘一智:中国文化史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申公豹封的什么神 申公豹是什么神 申公豹为什么还能封神下一篇:刘綎 晚明第一猛将 刘綎最后是怎么死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