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雍正王朝:为什么康熙缺钱 倒霉的却是江南盐商

导语:雍正朝:为什么康熙缺钱,却是江南盐商倒霉?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再看《雍正王朝》评5:为什么康熙缺钱,倒霉的却是江南盐商? 第一次看四阿哥和十三阿哥江南筹款的时候,感觉到的是痛快,对四阿哥胤禛的雷霆手段佩服得五体

雍正朝:为什么康熙缺钱,却是江南盐商倒霉?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再看《雍正王朝》评5:为什么康熙缺钱,倒霉的却是江南盐商? 第一次看四阿哥和十三阿哥江南筹款的时候,感觉到的是痛快,对四阿哥胤禛的雷霆手段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江南的盐商们被恶搞实属活该。 但后来再看,我脑海中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黄河发大水,康熙皇帝缺钱,不首先向京城的欠款官员们讨债,而舍近求远去逼着江南盐商出血呢? 注意出血这个词,是和出钱性质完全不同的,第一并非自愿,第二是伤筋动骨了。 另外两部历史大剧《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之中,同样也有类似的桥段,嘉靖皇帝缺钱,瞄准的是沈一石的钱袋子;慈禧太后西逃,山西商人被卷走几百万两白银。 富商事实上成了朝廷的第二国库,明朝的沈万三,清朝的胡雪岩,无不因为有钱而被朝廷惦记,最后搞的身败而名裂。 对此,剧中给出的解释是:富商们的财富,无不通过行奸使诈,勾结官府盘剥百姓得来,属于不义之财,所以朝廷为了解燃眉之急,逼他们出血乃至献出全部家当,实乃为民除害,为国除奸。 在这种故事框架之下,商人的面目当然是可憎的。既然如此,那朝廷无论怎样用严苛的方式对待商人,都是无可非议的了。 历史剧《雍正王朝》是假的,但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剧中所讲的故事,无不暗合中国传统文化,贴近中国官场和中国传统社会风貌。 商人在明清时期的尴尬处境,从很多历史剧中都可以看出来。可以用「 ”富而不贵”「 ”低三下四”两个词语,来形容明清商人的大致特点,而掌握历史话语权的文人士大夫,当然是看不起那些商人的,在各种文学作品中都把商人和奸人阴人划了等号。 比较而言,《大明王朝1566》立意更加高远,在历史正剧之中,第一次肯站在商人沈一石的角度,看待国家和社会问题,为没有话语权的商人说了几句公道话。 通常像武大郎那样卖炊饼的生意人,是不配被称为商人的,但所有商人的崛起,几乎都是从武大郎阶段开始,只是有人一辈子都是武大郎,而有人能够很快脱离卖炊饼阶段,步入商人行列。 商人的成长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只要他有了钱,能够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物质生活的改变,亲戚们就回来,各级官吏也会登门「 ”祝贺”。 要在中国传统社会行商,离开官家的支持简直寸步难行。商人的政策需求和保护需求,会自然与官员权力寻租的需求狼狈为奸,实现官商勾结。而传说中的「 ”正经商人”,会因为不与官府合作或不善与官府合作,在发展阶段即惨遭淘汰。 所以但凡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号的大商人,无不与官家打的火热,甚至在实现财富积累之后,用钱给自己买一顶官帽,成为红顶商人。 红顶商人听起来很风光,而实际上,当一个商人被冠以这个称号的时候,就等于要承担被朝廷割韭菜的风险。换句话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钱多到一定程度,就不是商人自己的了。 四阿哥胤禛的话理直而气壮:没有皇上的圣明和朝廷的恩典,哪有你们这些蟊贼的今天? 在这种逻辑之下,商人的功绩都被埋没,自己努力获得的财富成了朝廷的恩赐,不是被八阿哥逼着盘剥,就是被四阿哥逼着出血。 所谓杰出的商人,在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眼里,也不过是一根根比别的商人更加茁壮的韭菜。 这是历代朝廷和官员对待商人的统一态度,而商人也被朝廷分为识相和不识相的两种:识相的,主动出血,甚至捐出全部家财给朝廷,换得一世安宁;不识相的,朝廷迟早会派出各种四阿哥八阿哥,让他们尝尝身败名裂的滋味,到时候他们的万贯家财还是朝廷的。 明清的商业一度勃兴,一度又衰落,和朝廷对待商业和商人的这种态度有很大关系。但这种态度的形成,除了传统观念,还有制度的因素。 正常的年景,朝廷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万民的赋税,但到了灾年,百姓的赋税不仅收不上来,还需要朝廷接济,强行盘剥就会马上激起民变,康熙皇帝也只能另找财源。 现成的财源有两个,一个是官场,一个是商人。 明清官场聚集的财富,其实远远大于商人,但皇帝要整顿官场,触动官员利益,面临很大的阻力,闹不好就会动摇国本,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看起来很厉害的商人,实际上是明清社会的软柿子。 江南筹款,并不只是四阿哥胤禛一时心血来潮提出的偶然建议,而是势在必然。《雍正王朝》在讲故事的同时,其实也借鉴了《万历十五年》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大清王朝的基本运作方式:每当朝廷的囊中羞涩的时候,商人就一定要倒霉了。 明清商人获取利益的时候,的确有官商勾结的事实存在,而且很多人都为富不仁,所以当他们倒霉的时候,不仅官场会落井下石,百姓也会拍手叫好,觉得无良商人的倒霉大快人心,觉得朝廷是伸张正义,劫富济贫。 倒霉的沈一石,既不敢和朝廷官员扛膀子,也不敢和百姓较真,权力和民意任何一方都可以让商人身败名裂,而一旦权力和民意合力,商人就得万劫不复了。 所谓「 ”不法商人”,在明清时期是个伪概念,因为在当时,你遇到一个守法商人的几率,大概比遇到一个外星人还要难。 商人嗜利就像野兽嗜血一样,见利就想赚,但谋小利往往只能在武大郎阶段停顿,而有大利的地方,一定是法律的雷区,风险与机遇同在。 可法律的橡皮筋,掌握在朝廷官员手里,很容易就可以从商人的鸡蛋里,挑出不法的刺。 今天你还是扬州知府的座上宾,是朝廷批准的合法盐商,明天四爷和十三爷来了,你就成了对抗朝廷的蟊贼,成了官家案板上的肉。 在明清经商,不靠官府富不了,靠了官家就得有将来被割韭菜的自觉性。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明清商人家里都供着关老爷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与官同音,关老爷即官老爷,商人们可以享受生活,但命运却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随时有可能被官老爷收拾,只能求神拜佛,祈求自己能够躲过被割韭菜的霉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历史上的彭姓名人下一篇:node.js和javascript有什么区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