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复旦创始人马相伯:我叫了一百年 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导语:复旦大学创始人马项伯:我打了一百年的电话,还没有叫醒中国。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数据过滤=“过滤”马马,江苏丹阳人,徐汇学院毕业。11岁去上海读书,之后一直住在上海。原本是天主教神父,进入仕途,担任李鸿章的副官。60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项伯:我打了一百年的电话,还没有叫醒中国。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数据过滤=“过滤”马

马,江苏丹阳人,徐汇学院毕业。11岁去上海读书,之后一直住在上海。原本是天主教神父,进入仕途,担任李鸿章的副官。60岁后,他毁家兴学,倾其所有办教育。

高途:于右任、邵力子、黄炎培、李叔同、陈寅恪、胡敦复...

核心思想: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学原则。

教育成就:三所大学的创始人,其中极光学院和复旦学院是一股力量创办的,辅仁大学是发起人。

在他轰轰烈烈的岁月里,都为清朝的西化做出了贡献。整个成熟的人生都浪费在了一个失败的事业上。他说:“我是狗,我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把中国吵醒。”

马项伯

1939年4月,《好朋友》杂志第150期封面人物是庆祝百年诞辰的教育家马。这不是巴迪第一次用男人做封面人物了。在此之前,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朱德、张发奎等军政要员都去了巴迪。然而,当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让马项伯出现在《好朋友》中,不仅是对这种“民族之光,人类精神”的致敬,也是中华民族古老而不屈的象征。参与“马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的复旦大学学者说,不仅是“好朋友”,当时几乎每个照相馆都挂着马的照片和一脸“好运”。

当时,全国各大城市都为老年人举行生日庆祝活动。在重庆,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部长的于右任为其老师写了一篇关于贺寿的长文《百年少年马》,并写了一封贺信:“全国抗战之时,愿你百岁与兵同呼;新教育发明以来,复旦开放了,精神独树一帜。”

马因逃难滞留在越郎儿,亲自写了一篇文章,回复他各界的善意:“国无太平,民不聊生,何事苍老,背井离乡,以德耻,虚浮,每活太久,必受辱!”救国比过生日更重要。当你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时候,你愿意为自己的生命而战,愿意和爱国的人民一起抗日救国。"

数据过滤=“已过滤”

从那以后,马的健康每况愈下。临死前,可能会有预感。他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孙女马,问她:“爷爷没有留给你一分钱,连你自己的钱都没有留给你。你讨厌爷爷吗?”“你自己的钱”是指马的父亲马于1914年因病去世。那时,马才6个月大。马谡的得意弟子于右任和邵力子,筹得一万元资助马谡日后的生活和教育费用。马项伯拿钱办了祁鸣女子学校,却没有留给孙女,所以有了这个疑问。不久,他就去世了。

在接受马项伯大师采访谈到这件事时,马张羽泪流满面,她清楚地记得爷爷是11月4日去世的。他除了给孙女解释,还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是狗,我只会叫,我叫了一百年,还没把中国吵醒。”

“他在轰轰烈烈的岁月里,都为清朝的西化做出了贡献。一生的黄金时光都浪费在失败的事业上。”

数据过滤=“过滤”百年诞辰和孙女马都是在郎儿身上拍的

马一生的传奇始于1851年。11岁时,他离开了家乡江苏丹徒,没有告诉家人。他一个人走了11天,去上海读法国天主教会办的徐汇学院。

马项伯于1840年4月7日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在家里,他塑造了一代人物,名叫建昌,其人物是项伯,他的余生都是在文字中度过的,所以大家都认识马项伯,却不认识马建昌。多年后,他回忆起家庭背景对自己的影响。第一,“人生观、世界观可以从当时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习俗中解放出来”;第二,受宗教的启发,“我知道天子是被创造出来的,和我们一样,有生有死。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说“科学”和“民主”在马项伯60岁之前不会成为时髦的口号。马自豪地把这种世界观追溯到基督教化的家庭教育,证明它走在了潮流的前头。

马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三十年,皈依宗教;三十年中期,投身政治;在过去的40年里,我致力于教育。同样参与“马项伯研究”项目的复旦学者陆永龄认为,从事发展中国教育不是马项伯的初衷,也不是他早期的兴趣所在。他首先接受了19年的耶稣会西方教育,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语言,30岁成为一名牧师;然后,他一方面与外国牧师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的哥哥马建勋在官场上发展了,这使他对教会的奉献产生了动摇。1876年,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耶稣会,投身政治。“他在轰轰烈烈的岁月里,都为清朝的西化做出了贡献。整个成熟的职业生涯都浪费在一个失败的职业生涯上。”。在不断碰壁之后,他和同时代的人一样,意识到只有教育才能拯救这个灾难性的国家。

马是仕途中最尴尬的。1886年,奉李鸿章之命赴美国为清海军筹款。李鸿章想融资2500万两白银,美国投资者太热情,24家银行愿意向清政府提供总计5亿的贷款。马项伯大喜通知李鸿章,却没想到等来了这么一个回电:“法甚好,朝廷肆虐,舆论沸腾,群起我来,难见。”怎么办?进退两难的马项伯终于不得不厚着脸皮溜出了美国。回国前,他去了欧洲,参观了欧洲几所著名的大学。这次欧美之行,“欧美强,中国弱”,深深刺激了他。由此,他认识到“自强之道以育人为本,求才之道尤宜先立校”。

“七君子”出狱后在马家合影

只有公众才是领导者

“我们今天在那里都说中国学生不够原创。其实这个问题是在马当时就发现的。”

对政治失望,两件事,像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垮了他。1893年,马的妻子带着大儿子回到山东老家,在一次海难中遇难。两年后,他的母亲沈氏去世。临终前,她说:“我儿子是牧师。你不再是牧师了,我也不认你为儿子。”。1897年,他决定回到教会,并将未成年的子女交给教会照顾。他回到徐家汇隐居,做了一生中最神奇的一件事:把从大哥松江、青浦继承的3000亩土地捐给耶稣会,作为建立“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写下了“奉献自己之后,绝不反悔”的书面声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他重返教会的交换条件,也是他为了实现自己办学愿望的孤注一掷之举——他没想到的是,他还有40年的时间为未来的教育付出一切。

既然是交换,耶稣会不会把办学当回事。1898年,参加新政的梁启超邀请马主持建立翻译学院,设在上海。然而,在计划实施之前,“百日改革”夭折了。再过几年,办学机会才重新出现。1901年秋,时任南洋公学总讲师的蔡元培找到马项伯,希望马项伯教他拉丁文。马说,你都过中年了,一个人读书没用。不如找一些年轻人一起学习。为此,蔡元培找到24名学生,和马一起学习拉丁文。将来,这些学生将和他们的老师一样出名:黄炎培,李叔同,胡敦复,邵力子...

小班化让马出名,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来学习;与此同时,南洋公学掀起了一波学生潮,100多名学生集体辍学,于是,既然有了需求,办学校礼堂就成了一件炫耀的事情。1903年,奥罗拉学院成立,被任命为马监狱。当时流亡日本的梁启超,马上写了一篇好文章:“我只在国内见过一所完整的、有组织的私立大学,我为之疯狂。”这一年,马项伯已经63岁了。他给学校定了三个原则: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学原则。“要想革命救国,必须开始学习现代科学;想学习现代科学,必须从它的语言文学入手。如果你想用你的外语和文学去研究现代科学,为革命救国做准备,请归我。”

数据过滤=“过滤”1932年,马亲笔题写《还我河山》

刚刚去世的教授是“马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在故事片《马大师》中,他评论道:“马有很多创作。比如他提倡文理并重,打好语言基础,训练严谨的逻辑思维。现在中国最早的形式逻辑教材是马编写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写了《国家之光,人文精神:复旦大学校长马。他还高度评价马项伯:“我们今天在那里都说中国学生不够有创造力。其实,马当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设计的课程和教育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另一个是他认为教育应该自力更生,希望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

马非常爱学生。他重建了孔子以来“教无一例外”的传统。只要有人才,有愿意学习的人,他都会包括在内。

卢永龄在《站在两个世界之间——马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一文中指出,在马的视野中,奥罗拉不应该是新教传教士在上海租界广泛设立的英美学院,而应该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学习知识的学者群体和学院;或者更经典的柏拉图式的“学院”。马对欧洲书院的理解与中国传统书院有些相似。在极光中,教书育人,注重引路;学习,努力激发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卢永龄说,马项伯在《极光》中的角色可谓是学院的“柏拉图”和“山中教主”。

说,马非常爱学生。他重建了孔子以来“教无一例外”的传统。只要有人才,有愿意学习的人,他都会包括在内。于右任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1904年,余有仁因写讽刺卖国的慈禧太后的诗被通缉,逃亡上海。马以笔名“刘”为他报名参加极光,不收学费和杂费,教他不要用空表达愤怒,要科学救国。后来于右任有一副对联:生我的父母,生我的丈夫。

1931年9月于右任和他的老师马

“不谈教理”的思想使马项伯与作为组织者的耶稣会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1905年初,由于冲突的演变,耶稣为了重新控制奥罗拉,将马驱逐出境,让他“无病入院”。但是牧师们忘了奥罗拉的第一批学生中有一部分来自南洋公学,南洋公学堪称学生运动的发源地。他们是诺诺唯一的一代人吗?在学校管理上,极光实行学生自治制度,于是沈步舟当选为会议主席,决定退学。沈步舟拿出两卷信笺,放在讲台两端,一卷是签离,一卷是签离。结果全校132名学生中有130人签字退学。

退学的学生推荐了、于右任等七位学生代表去找马说:马院长,我们已经退学了,但还需要学习。马项伯最终决定离开奥罗拉,创办一所新学校。1905年9月,经过马项伯、严复和辍学的领导叶忠禹、于右任几个月的筹划,复旦大学在吴淞成立。“复旦”,取自古诗词《日月无光,复旦Xi》,不仅寓意新派如朝霞,更寓意收复极光。校长为马项伯,校长为留美李登辉,负责学校事务,学生叶忠禹、于右任、邵力子负责学校行政。他们仍然像奥罗拉一样实行学生自治制度。马倡导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后来被写进复旦校歌,成为复旦人DNA的一部分。

数据过滤=“过滤”极光大学

数据过滤=“过滤”复旦大学

马离开复旦,只享受了创办人的荣誉,但他从未放弃在中国建立理想大学的愿望。

与复旦大学相比,奥罗拉实际上更像是马立克·项伯的理想大学,即学院。后来,马离开了复旦,只享受了创办人的荣誉,但他从未放弃在中国建立一所理想大学的愿望。

民国元年(1912年),有两件事值得马铭记:一是成为南京第一任临时首府市长,记忆最深的是“处理百羽鸡毛”。因为当时革命将领的军帽上有一根白羽毛,马就有了这个外号。二人争功,马居中调停。第二件事是他北上北平,与章太炎、严复、梁启超联合,主张建立夏寒考文园,仿照法国科学院。指的是整个中国,考文院,也就是马翻译的书院一词,指的是最高级别的学术组织。他认为考文元有责任推动整个国家文化伦理的振兴与转型,这是他“内育国格,外育有用之才”教育思想的体现。可惜这个想法太超前了。在那个时代,下考文远的计划还没有真正实施就夭折了。

由于他和联名上书教皇,提议在北京建立天主教大学,辅仁大学于1925年成立,请马北上任辅仁大学校长,他婉拒了。与奥罗拉和复旦不同,福仁并不是他所创办的教育事业。严格来说,他的教育家生涯在傅仁之前就结束了。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跃的救国领袖,一个爱国老人。

♦鲁迅:“合群的爱国的自大”是中国人的悲哀!鲁迅为什么那么讨厌汉字:“汉字不死,中国就死”

胡适努力下的蛋:“好人”组成的“好政府”只活了73天!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的一键关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毛泽东究竟为后人留下了多少遗产下一篇:冷战风云之美苏争霸:最终拼的还是国家实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