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张之洞生前最后一天留下遗言 他对儿子们都说了什么

导语:张之洞在生命的最后一天留下了遗言。他对他的儿子们说了什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晚清名臣张之洞一生仕途通畅,尤其是在晚年时慈禧太后将他调任军机大臣,希望他能全心全意地辅佐摄政王载沣。但上任后,就因不满意载沣在军政

张之洞在生命的最后一天留下了遗言。他对他的儿子们说了什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晚清名臣张之洞一生仕途通畅,尤其是在晚年时慈禧太后将他调任军机大臣,希望他能全心全意地辅佐摄政王载沣。但上任后,就因不满意载沣在军政方面尽用一些亲贵人物的做法,且在湖广铁路建设借款问题上遭到后辈人物唐绍仪的刁难,导致了一生仕途得意的张之洞气得呕血而死,终年73岁。 ​将张之洞调入军机处,慈禧太后是有更深层次的考虑的,清廷通过官制改革,欲加强皇权,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力。于是才将地方督抚中权力最大的袁世凯和张之洞调到北京。1908年10月,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去。载沣却马上变脸,满族亲贵乘机集权排斥汉官。 袁世凯是当时权势最显赫的汉族官僚,加上戊戌变法时出卖光绪帝,为载沣等皇族宗室所忌恨。于是,载沣等人密谋杀袁,给袁世凯定的罪名是「 ”揽权跋扈,植党营私”。对此,张之洞表示反对,认为「 ”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1909年正月,清廷以袁世凯「 ”足疾”为名,让他回河南养病。当年6月,张之洞病重,8月上奏开去各项差事。 张之洞阻止载沣杀袁这件事,当时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的。有人就问张之洞:「 ”袁项城乃英雄之辈,朝廷既然不能用他,杀掉本是对的。如今让他回乡养病,难道朝廷就不担心后顾之忧?” ​张之洞回答说:「 ”明朝崇祯皇帝勤政爱民,本是一代明君,只因为对待群臣过于严厉,轻易诛杀大臣,终于导致亡国。现在摄政王仁厚英明,理应导以宽大之怀,培养祥和之气,增强国脉,倘若他摄政之初就诛杀先朝倚重的大臣,我担心他杀顺了手,会重蹈明朝末年的覆辙。” 摄政王载沣虽然与张之洞政见不合,但张之洞病重的时候,他还是亲临床榻看望。赞赏他「 ”公忠体国,有名望”,并叮嘱他「 ”好好保养”。张之洞毕竟是三朝老臣,临死之时还念念不忘天下安危,提出要善抚民众。载沣却洋洋得意地说:「 ”不怕,有兵在。”张之洞从此再无一语有关国计民生的大计献于载沣之前。 1909年10月初,张之洞已经病入膏肓,但头脑依然清醒,意识也很清楚。眼看时日无多,张之洞最后还是挣扎着写下了一份遗折,也算是最后为朝廷尽忠了。 ​遗折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向朝廷说明了自己的情况,数日来「 ”肝胃痛楚益剧,饮食愈形减少,呕吐泄泻,诸病杂呈”。然后又请求朝廷把他身上的诸多要职一概免去,让他「 ”暂释重负”。在奏折中张之洞表示: 「 ”臣平生以不树党援、不植生产自励,他无所恋。”又说:「 ”当此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百废待兴。……方今世道陵夷,人心方恣,奔竞贿赂,相习成风。尤愿我皇上登正直廉洁之士,凡贪婪好利者概从屏除。” 在这份遗折中,张之洞说出了他在为臣做人上问心无愧,又道出了他对官场风气的深切担忧。就张之洞本为官来说,人有公论,如做不到无心无愧,相信张之洞也不会在遗折中如此陈言。事实上,张之洞在贪污受贿、聚敛钱财、一派乌烟瘴气的晚清官场,确实做到了洁身自好。 ​除了给朝廷上了遗折外,张之洞也给几个儿子留下了遗言。据《张文襄年谱》记载,当时张之洞将几个儿子叫到床前,告诫他们「 ”勿忘国恩,勿堕家学,必明君子小人义利之辩,勿争财产,勿入下流”。他怕儿子们不上进,还要他们把自己说的话复述一遍。眼看父亲边喘息便叮嘱遗言,几个儿子不由得一边哽咽,一边答应遵命行事。 当时张之洞幕府重要成员之一张曾畴也在现场,并作了记录,他对当时的情景叙述更详:张之洞对站在床前的几个儿子说: 「 ”我病知不能好矣。我一生做人,志在正字、忠字,公忠体国,廉正无私,我可自信。此多之心术也。学术仅行十之五六,治术仅行十之六七。平生不树党,不植产,自幼不争财产。指公子辈云,汝等须记得此谕:兄弟不可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 ​至此,张之洞生命最后一天的遗言终于画上句号。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深具影响的着名人物于1909年10月4日,在哀叹「 ”国运尽矣”声中溘然而逝。10月6日,清廷谥以「 ”文襄”,晋赠太保,入祀贤良寺,极尽哀荣。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红色记忆之西路军在景泰 红色赵家水 西征出发地下一篇:锡兰红茶和我们中国的传统红茶有什么区别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