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苏州的天气 苏州的气候

导语:苏州气候下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朋友:我在找苏州气候概况苏州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无霜期平均每年持续233天。由于地形和纬度的差异,领土上形成了各种独特的小气候。太阳辐射、日照和气温以太湖为高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

苏州气候下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朋友:我在找

苏州气候概况

苏州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

无霜期平均每年持续233天。

由于地形和纬度的差异,领土上形成了各种独特的小气候。

太阳辐射、日照和气温以太湖为高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

降水分布也有同样的规律。

这一微小的区域气候差异将全市农作物品种划分为太湖林果气候区、南部双季稻三熟气候区、中部稻麦双季稻三熟气候区、沿江棉粮轮作气候区。

一、辐射和阳光

苏州全年太阳总辐射为4651.1J/m2,1967年最大为5188.3J/m2,1970年最小为4348.9J/m2。

夏季最大太阳辐射量为1580.8焦耳/平方米。其次是春季,为1256.0焦耳/平方米;秋季为1045.9焦耳/平方米;冬季仅为768.2 J/m2。

从春季到夏季,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太阳辐射总量不断增加。

到7月份,总量为560.6焦耳/平方米,之后有所下降;2月最低月总量为253.3焦耳/平方米。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5.0小时,1967年最大时数为2357.6小时,1952年最小时数为1630.4小时。

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为春季454.9小时,夏季624.8小时,秋季486.7小时,冬季398.6小时。

日照时数月份,2月份总量最低,只有l19.1小时,然后逐月递增;8月份最长时间为240小时。

然后逐渐减少。

10月份,由于晴天增多,日照时数较9月份略有上升,l1月份又有所下降。

全年日照百分率平均为44%,夏季为49%,秋季为47%,冬季为42%,春季为39%。

第二,温度

根据各种记载,大致可分为新石器时代温暖期、春秋战国温暖期、三国寒冷期、隋唐温暖期、北宋寒冷期、南宋初元温暖期、元明寒冷期和清代寒冷期。

苏州的温暖变化与中国略有不同。即使与同属于一个气候带的南京和上海相比,冬天也比南京暖和,但比上海冷。夏天比南京冷,比上海热。

20世纪,苏州前30年气温相对较低。上世纪30年代末,气温升至多年平均水平之上,为0.2?0.5℃。

20世纪60年代末,气温再次下降。

1969年冬季气温较低,但最低年平均气温出现在1980年。

根据1951-1985年的资料分析,苏州年平均气温15.7℃,最高气温1953年为17.0℃,最低气温1980年为14.9℃。年平均气温变化为2.1℃。

最热的月份是7月,平均气温28.2℃。冷月最多的是1月,平均气温3.0℃。

年平均气温范围为25.2℃。

春季由于太阳辐射增强,气温上升较快,平均气温14.2℃,月平均气温上升5℃。

尤其是4月份,气温上升最快,平均气温上升6℃。

但由于长江中下游冷暖空气频繁交换,气温升降不稳定,急冷热突变大。

4月上旬,经常出现0℃以下的“冷春”天气。

6月进入雨季,气温上升不大。

7月梅花后进入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8.2℃,平均最高气温32℃,是全年最热的月份。

夏季,97%的炎热夏季天气日最高气温>30℃。

1951年至1998年,苏州日最高气温仅9年超过38℃。

极端最高气温为39.2℃,出现在1992年7月16日。

9月初气温仍较高,年平均气温4?5天内日最高气温在30℃以上,有的年份9月上旬全年日最高气温在30℃以上,但>35的天数。O℃更少,7年一次。

但从1995年9月2日至9月7日,连续6天出现高温。

由于冷空空军加强,太阳辐射减弱,秋季平均气温17.6℃。

9月上旬,副热带高压仍有一定影响,有时出现炎热天气,俗称“秋老虎”,但一般持续时间不长。

9月中旬以来,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迅速南撤,冷空气日趋活跃,气温明显下降,月平均气温下降5℃以上。

冬季受大陆寒冷高压控制,寒冷多雨。冬季占全年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天数的93%。

冬季平均气温4.3℃,平均最低气温1.1℃。

1月中下旬为全年最冷时段,日平均气温3.0℃;平均最低温度-0.1℃;日气温最低的寒冷天气

极端最低气温为-9.8℃,发生在1958年1月16日。

日平均气温范围为7.5℃,春季最高为8.2℃,其次为秋季7.7℃,冬季7.5℃,夏季6.9℃。

4月份日温范围最大,为8.5℃;而7、8月份最低,为6.8℃。

年平均气温分布随纬度变化,南高北低,南北相差0.9℃。

还有另外两个区别:一是太湖对湖区的温度调节作用,尤其是冬季。

1月,位于太湖附近的东山站平均最低气温比市区高0.8℃,比北部县区高1℃以上。这种小气候在广阔水体的影响下,为柑橘等果林沿湖安全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城市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区的地表性质,工商业和人口密度与郊县不同,从而形成“城市热岛”。

城区夏季最高气温>35”C的天数比南部吴江多1.1天,东南部昆山多3.5天。

第三,降水

根据各种史料记载,从汉朝到清朝的2000年间,苏州发生了100多次洪水,其中从隋唐到1949年的1300年间发生了107次洪水。

从三国到1949年,太湖因雨涝泛滥20次,平均84年;太湖干旱有九次,平均185年一次。

可见,苏州历史上多雨多湿的年份比少雨少干的年份多。

如果把冷暖变化放在一起考虑,苏的冷暖、干湿变化总是交替的,其周期也是变化的。

在过去的100年里,苏州有四个雨季和三个少雨期。

三个雨季分别是19世纪70年代、19世纪10年代、40年代和9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约1200-1250毫米;低降雨量的三个时期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年平均降水量900左右?980毫米。

根据1924-1995年的资料分析,年平均降水量为1094毫米,年降水日数为125天。

1957年年最大降水量为1555毫米,民国23年最小降水量为575毫米,年际变化为980毫米。

年降水量1980年为154天,民国15年为80天。

一年中,6月降水和降水日数最多,月平均降水量160毫米,降水日数12.5天。

12月月降水量最少,40毫米。

10月降水日数最少,平均7.8天。

春季,由于暖空空军的不断加强,降水和降水日数逐月增加。

春季年总降水量为278毫米,1967年达到486毫米,1971年只有180毫米。

春季平均降水日数为36.3天。

夏季年总降水量420毫米,为四季之首。

1930年最高为760毫米,1923年最低为116毫米。

夏季平均降水量34.8天,1989年最多55天,民国23年最少22天。

秋季年降水量为220毫米,但各年之间差距较大,1962年最大为627毫米,民国21年最小仅为45毫米。

秋季平均降水日数为27天,是全年降水日数最少的季节。

但是很多年有42天。

冬季总降水量144毫米,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但是1953年等很多年有302 mm,1985年等几年只有42 mm。

冬季平均降水日数为27.1天,1968年最多48天,1962年最少10天。

连续降水最长的一天是18天,发生在1969年6月30日至7月17日,降水量为154毫米

米。

无降水连续天数最长为66天,发生在1973年1月9日至1974年1月13日。

夏季平均降水强度最高,为11.8毫米/天;冬季最低为6.5毫米/天。

6月是全年降水强度最高的月份,强度为12.7毫米/天;日降水量最大强度为343毫米/天,出现在1962年9月6日。

年降水量变异性为17%,冬季降水量变异性最大,达到34%;春季最低为24%。

10月份月降水量变化最大,为68%。6月份最低为36%。

苏州不同地形造成的年降水量差异不明显,均在100 mm左右,最大的是吴县东山,最小的是张家港。

但是,在夏季局部区域降水中,区域差异明显。

平均初雪日为12月24日,1976年1月17日已见初雪;平均最终降雪日为3月8日,1980年最晚将在4月下旬。

年平均降雪日数为6.7天,1976-1977年最多20天,1926-1927年和1970-1971年最少不下雪。

降雪年分布1月平均2.7天,2月平均1.2天。

1984年1月17日至1月19日,连续三天累计降雪62.3毫米,是百年罕见的大雪。

全市l米以上电信线路断杆倒杆中断,多条高压线相继跳闸停电,输电线路被大雪压断。

由于雪量大,积雪深,各地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1984年1月18日,降雪量为47.5毫米,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日降雪量。

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天,1976-1977年为22天,但也有8天无雪。

最早的积雪日期是1985年12月10日,最晚的积雪日期是1976年3月19日。

最大积雪深度26厘米,出现在1984年1月19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苏州温度 苏州一年四季的气温下一篇:元末诸侯割据形势图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