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带着仓库去抗日 死守四行仓库的抗日血史 暗藏弱国的无力与无奈

导语:在目前正在上映的抗日战争片《八百里》中,上海英租界的那位女士漫不经心地说:“我们在这里受英国人保护,日本人是不会进来的!”与在吴淞河四线仓库中饱受枪林弹雨的国军残部形成鲜明对比。但实际上,不仅仅是在英租界,在以蒋介石为首的

在目前正在上映的抗日战争片《八百里》中,上海英租界的那位女士漫不经心地说:“我们在这里受英国人保护,日本人是不会进来的!”与在吴淞河四线仓库中饱受枪林弹雨的国军残部形成鲜明对比。但实际上,不仅仅是在英租界,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中,他们都希望英美威望堪比整个中国河山,都希望西方列强能够劝阻日本,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作为沪淞沪会战、整个上海会战乃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多次抗日战役留下的四线仓库防御战,虽然流露出血腥的人民爱国诚意,但军事作为政治的延伸,背后自然隐藏着国民党的政治考量。

国民党对外调停的愿望,并不是从七七事变或上海宋之战开始的。九一八事变后,一直希望国联能主持“正义”,使蒋介石能从容推进“先保内再战外”的方针消灭共产党。但国联就是不承认“伪满洲国”,英国代表西蒙曾为日本辩护,并指责中国应对此事负责。于是,蒋介石继续主张“坚决确认当前革命的责任,第一是抵抗土匪,定居国内,第二是抵抗日本侵略。我们要知道,打土匪的工作是抗日的前提,要抗日就要先打土匪,继续期待外国帮助保护中国主权。

因此,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仍然对不可靠的国联感到焦虑。教育部部长王世杰也感叹“没有第三国愿意站出来用实力保证”中日和谈,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也建议蒋介石“把中日事件提到国联”。这一举动虽然没有直接利益,但在道义上是可以赢的,方便各国直接支持军械经济,也就是说,将来调解也可以发生”。后来,王世杰曾乐观地认为,“各国的舆论可以说都是同情我的...如果英、美、法、俄的态度能采取更强硬的态度,日本就永远不敢和英、美等国对抗,中日冲突可能会很快。”蒋介石还打算“引敌入黄河,使英俄焦虑,不得不参战。”显然,瞿等的算计都是在拉拢外国帮助中国,缺乏积极抗日的决心。蒋介石发现英美袖手旁观,不得不向不可靠的苏联求助。

为了争取外援,除了收到“每个国家都帮助我,要看我态度强硬,我们也不甘示弱”的电报外,蒋介石决定动摇上海这个国民政府财政命脉、列强利益最深的视听体验地,期待国联出面与签订《九国公约》的国会斡旋,顺便争取工业基地转移到大后方的时间,于是投入了70多万精锐部队。蒋纬国和一些学者曾称赞蒋介石的高明之举,说他实现了“南北战线是东西走向的,所以中国必须用时间来交换空……以打破日军的“速决战略”的伟大目标。但是,从军事格局来看,坚守上海没有太大意义。李宗仁批评说:“战场上人多,留着没有危险。可以尽量发挥敌陆海空三军的火力空。我们的军队等于掉进了一个大熔炉,让它被烤焦了...填平敌人的火海,简直就是我们的血肉。”我气得抨击蒋介石“意气用事”,不肯暂时消耗他身后的日军,从而平白毁了勤快士兵的生活。

只是无论军事多么不利,蒋介石仍然坚持派精锐士兵到上海战场打一场持久的阵地战,因为事实正如陈诚所说,“上海是我的经济重心,中外观察家都依附于此,所以我不惜任何牺牲,也要英勇作战。”初衷根本不是转移日军,他也没有想过“以空”改变时间的策略。直到1938年,江才意识到淞沪会战的失败。

可笑的是,在8月13日上海、上海会战当天,蒋介石还要求京沪守备总司令张治中传达“敌人先打我们,我们才能还击,否则国际舆论对我不利”的指示;第二天,张治中下达总攻命令后,蒋介石竟紧急下令“今夜不攻,静待下辈子”,只因为“第二旅第二弹钩被敌人破坏,故两弹落于英法租界,令英法美不满,责其干涉上海战争”。他们到处打大国的脸,白白拖延飞机。

因此,当上海守军牺牲到几乎无力支撑的时候,蒋介石仍然坚持战争的惨烈局面可以持续到九国会议召开,并要求“上海战争必须改变立场!不过闸北应该留一个团来自卫,这样才能打动中外人士的心。这就是为什么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向第88师发布命令:“国联将于11月初在日内瓦开会,在会议期间接受我国的控诉,讨论如何制止日本的侵略。所以主席打算请你们师在闸北作战……尽量争取时间,引起朋友们的同情”。接到命令后,88师师长孙决定只留下524团加强营象征性地在闸北防守。在“触动中外人心”的计算下,四排仓库里只剩下400多名孤军奋战的士兵。所以,在《八佰》这部电影中,黄晓明饰演的政府官员劝谢晋元所附代表团说“主席之所以让你留在这里,是对西方国家的一种表现”,这确实是一个辛酸的事实。

蒋介石一心想着“各国触怒敌人,实行经济制裁,推动英美允许俄国参战”的局面,甚至对士兵们大喊:“目前九国会议即将召开,敌人成了全世界抛弃的国家!如果我们能再维持三四个月...国际上对我们的同情越来越深。”。徐永昌在日记中也陈述了蒋介石的政策:“如果中日谈判加入第三国,赔钱便宜。如果直接谈判便宜,也会赔钱。因此,无论有没有好的希望,中国都不应该对九国公约提出批评和骄傲。我们应该注意所有国家的同情。”。结果,国联和“九国公约”会议都无法真正扑灭日本侵略的熊熊烈火,仍然重复九一八事变以来的软弱谴责,甚至不愿意实施经济制裁,彻底打破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思想。蒋介石下令迁都重庆,准备长期独立抗战。

然而,在不指望外援的危险下,蒋介石仍然不排除与日本讲和的机会。比如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如火如荼的时候,蒋介石也考虑过“如果敌人有和平诚意,他不会提致命伤的条件,但他会毫不犹豫地与之讲和,只为解决满洲国问题,但时机尚未成熟”,意图以牺牲东北换取屈辱的和平。因此,直到1941年英美对日宣战,国民政府从未正式对日宣战,甚至继续向中央银行存入247.1943万元法币,以示是遵守国际条约、争取外援的典范。难怪很多人批评国民政府抗战不力。

但是,金瓯的完美从来不是靠别人的怜悯,国家的安危也不能靠外部的施舍。弱国的悲剧是想象强国在危难之际会“尽己之责”施以援手。过去,蒋介石的国民党故意把向列强展示的四线仓库防御战举向天空,却忽视了察哈尔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等非附属部队的战功,掩盖了他们乞求外力的悲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如何被废除的下一篇:救命恩人 蒋介石最后放走“救命恩人”陈赓的详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