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方先觉 衡阳保卫战:军长方先觉该不该投降

导语:这是抗日战争中震惊世界的战役。第十军在湖南衡阳以孤立无援、疲惫不堪的军队与日军进行了数倍于己的战斗,顽强战斗了47天。纵观抗日战争的历史,持续时间长,战斗激烈,影响深远。保卫衡阳作者:广亭这是抗日战争中震惊世界的战役。第十

这是抗日战争中震惊世界的战役。第十军在湖南衡阳以孤立无援、疲惫不堪的军队与日军进行了数倍于己的战斗,顽强战斗了47天。纵观抗日战争的历史,持续时间长,战斗激烈,影响深远。

保卫衡阳

作者:广亭

这是抗日战争中震惊世界的战役。第十军在湖南衡阳以孤立无援、疲惫不堪的军队与日军进行了数倍于己的战斗,顽强战斗了47天。纵观抗日战争的历史,持续时间长,战斗激烈,影响深远。虽然衡阳最终沦陷,甚至留下了“污点”,却无法抹去十军坚守衡阳的荣耀。

衡阳之战是历史上最好的一次

衡阳之战写下了抗日战争史上最好的两句话:

敌我兵力差距最大——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日军旅通常需要一个中国军师与之对抗,换句话说,中国军队通常需要10: 1的兵力对比。衡阳之战,前期有两个师,后期有四个师,但衡阳守军只有一个第十军,编制不全,真正的实力只有两个师。这样,衡阳战役中日军和守军的兵力是5: 1!而且,参加衡阳战争的日军是中国唯一的野战攻击军,是日军在中国最强的战斗力量。

敌我伤亡交换比例最大——在整个衡阳战争中,日本战史记载其自身伤亡约为2.9万人,但众所周知,日本战史一直是以减少伤亡人数为主,所以一般认为日军伤亡在4万人以上,而第十军总兵力不足1.7万人,伤亡人数约为1.1万人,敌我伤亡交换比例已达3.6: 1!

我们来对比一下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两次胜利: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约6000人伏击日军第5师第21旅1200余人,歼灭日军约1000人,打死打伤八路军约900人。1938年3月,台儿庄大获全胜。约15万中国军队与5师、10师约2万日军遭遇,歼灭日军约7000人,伤亡约1万人。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十军的战斗力确实是中国军队的顶尖精英。

日军第一次战役

1943年下半年,盟军转向对世界各战场进行反击,日本在亚洲面临的战争形势日益严峻。日本人意识到东南亚到日本的海上交通线迟早会被切断。这样,从东南亚经中国到韩国再到日本的大陆交通线将成为日本的生命线。这样一条大陆交通线,当时被河南、湖南、江西、广西的中国军队控制。因此,开放大陆交通线将是确保东亚运营的关键。

自1944年以来,盟军B-29轰炸机从中国西南起飞,攻击中国东北和日本的重要目标。美军空在华日益活跃的行动,进一步让日军大本营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因为在开辟大陆交通线的战役中,又增加了对美军在中国西南轰炸机基地的破坏。

当然,日军还是牢记希望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同时,与中国军队展开一场主战,以消灭或击败中国军队的主力,彻底消除中国军队配合美军登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可能性。

但是这个计划也遭到了日本军队内部很多人的反对,原因很简单,这样大规模的行动必然会投入巨大的军事力量,这会给整个战争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事实上,虽然开辟大陆交通线的计划是好的,但此时已经超出了日本军事机器的能力。退一步说,即使大陆交通线开通,维持这条交通线的运营也不容易。更何况从日军现有的实力来看,要巩固这么长的交通线,必然是处处薄弱,形成一个脆弱的长蛇阵,成为你死我活的极其恶劣的局面。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疯狂计划,用饮鸩止渴来形容也不为过。

最后,日本首相兼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同意了这个计划。还有一个不能说是台面上的原因,那就是日本陆海军之间的深刻矛盾。看到海军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陆军一边沾沾自喜,一边渴望通过这样的胜利战胜海军。1944年1月24日,经日本天皇批准,日本大本营出兵中国,发布“大陆司令部921号”作战命令,开辟大陆交通线,作战代号为“一号战役”。由于这次大会主要在河南、湖南、广西举行,中国称之为“豫湘桂之战”。

这次战役的目的是打败中国军队,占领和保证平汉铁路南段、湘桂、粤汉铁路及其沿线的重要地方,摧毁中国境内的主要空军事基地,以停止他们的空军事活动。整个操作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1944年4月,华北方面军投入四个师展开河南作战,预计一个半月内开通平汉线;第二步,1944年6月,以华中第11军为主,广东第23军为辅。共投入10至12个师展开湖南作战,预计5个月开通粤汉线中段;第三步,1945年1月,第23军发起广西作战,预计一至两个月内开通湘桂线和粤汉线南段。

日军大本营把“一号战役”的所有兵力和支援要求放在了最优先的位置。千方百计从各地抽调约15万人出兵中国,使总战力达到51万,火炮1500门,坦克800辆,汽车1.55万辆,战役规模为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之最。

战争很快到达衡阳

“一号战役”的主要部分,即第二阶段,是湖南战役。负责这一地区作战的第11军,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唯一的野战军。强化后的总实力已经达到了空之前的近20万。豫中战役一结束,军委就判断日军要进攻湖南的桂香路和粤汉路,于是立即指示第九战区积极备战。但直到5月底,日军进攻意图才明显,第九战区才开始仓促调整部署。

5月27日,日军第11军5个师分3路进攻崇阳、公安、南县。眼见日军大举入侵,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仍想用自己之前多次玩过的“天战”来对抗日军,并确定主力从两翼出击,在丽水北岸和涟水与日军作战。

但这一次,日军准备充分,兵力强大,所以到了6月14日,日军已经逼近长沙。由于长沙守备第四军军长张德部署不当,指挥不周,长沙于6月19日失守。

长沙失守,日军下一个目标是湖南中南部重镇衡阳。衡阳是当时湖南第二大城市,粤汉线和湘桂线在此相连,许多从湖南腹地通往西南大后方的道路也经过这里,是西南交通的枢纽。衡阳机场是中美空军队的重要基地之一。一旦落下,将使空攻击日本的轰炸机向桂林推进,航线距离将延长2000多公里!此外,衡阳也是湘江、蒸水、雷水的交汇处。依靠这些河流,可以运输湖南生产的大量粮食和矿产资源。因此,衡阳一旦失守,将在交通、军事、经济等方面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有鉴于此,衡阳自然成为日军“一号战役”的重要目标。

在日军湖南作战的战略构想中,衡阳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来攻占和确保。计划用湘江以西一个师,两个师进攻衡阳,三个师掩护攻城部队的侧翼。中国军队对衡阳会战的战略构想仍然是“天战”的老套路,中间堵死,两翼夹击,击退侵华日军。但在日军的强势进攻下,两翼部队未能实现预定计划,因此负责中路的衡阳守军将面临巨大压力。

此时守卫衡阳的部队是第10军,下辖第3师、第190师和第10预备师。190师三个团中,只有570团是完整的建制团,568团和569团是架子团,只有干部,没有战士。所以第十军名义上是三个师九个团,实际上只有七个团,刚刚通过常德会战,没有补充。此外,临时分配的54个师中,有一个团只有8个团,共1.7万人。

孤独城市的47天血战

十军军长方先觉看到衡阳东有湘江,北有蒸馏水。这两个天然屏障是不可逾越的,应该只有少数部队站岗。日本入侵的主要进攻方向不是西北就是西南。西北地势平坦,西南地势丘陵复杂。方先觉认为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一定是西南方向,因为西北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机动,但此时,中美空军队已经掌握了空的控制权,而陈冰的西北地区无疑将成为空进攻的活靶子。而且恒昌公路多为山区,不利于部队的机动。一旦被空阻挡或攻击,就很难发动。如果从长沙去衡阳西南,路况会好很多。另外,日军一直轻视我军,不会担心西南山头。更重要的是,如果从西北进攻,即使进攻衡阳城,也要再次进攻西南山,因为衡阳境内的公路、铁路都要经过西南山。而从西南方向主攻,不仅可以从战役一开始就切断衡阳与后方的公路和铁路,而且大功告成只要拿下这座城市,就不要在意衡阳的西北方向——这个判断相当准确,日军的主攻方向是在西南方向。

在兵力部署上,第10军管辖的3个师中,第3师是战斗力最强的老骨干。如果一般人认为西南是主攻方向,自然会在西南山区部署第3师。但是方先觉把十师放在西南山区,三师放在城西二线位置。因为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会在三五天内结束,所以他把第10师放在前面,把第3师放在二线,打算保存第3师的实力,并制定长期坚持下去的计划。正是这一部署使第10集团军得以坚持了47天。

6月23日13时许,日军从泉溪城渡过耒河,向190师568团1营占据的曾码头发起进攻,拉开了悲惨、惨烈的衡阳战争的序幕。守军在五马圭巢、衡阳机场等外围点与日军激战后,主动撤退到守军阵地。26日,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开始全线强攻,尤其是江西会馆和武桂岭。28日,日军开始总攻,但都被守军击退。当天上午,第28团迫击炮连连长白天林发现有日军指挥官在往南约800米的欧家镇小高地观察地形,立即决定不进行试射,直接用全连8门迫击炮射击。所有的炮弹都在第一回合被击中。是日军第68师团团长带着该师的主力和所属各师的军长观察地形。结果,该师团长佐久法史作为中将受重伤,该师参谋长田震上校以及下属各师的军长和该师的工作人员不是死就是伤。

海拔仅25米的张家山,是守军防御阵地的突出部分,是第10师乃至第10军的核心阵地。日军动用重炮火力,甚至释放毒气,但守军苦战,日军取得三次突破,第10师伤亡惨重,全师预备队只剩下5个连。30日,日军继续强攻张家山,黄昏时被日军攻破。驻军天黑后立即组织反击,以肉搏战报复阵地。第30天,日军共投入15个步兵旅,在炮兵和航空兵空士兵的配合下,对全线发起猛攻,但仍毫无进展。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直到7月2日,日军因为弹药耗尽,伤亡惨重,被迫停止进攻。

7月11日,经过补充和准备,日军对衡阳发动了第二次总攻。张嘉善仍然是争论的焦点。日军12次冲锋中10次闯入阵地,每次都被守军用手榴弹和刺刀击退。双方都伤亡惨重。直到14日,守军才放弃张家山,退到肖家山、大仙坪二线阵地。这时,张家山上的植被被炮火完全吹散,弹坑里满是血迹,阵地正面布满了尸体。山上的泥土布满了血迹,颜色是骇人的红色!在这个小小的阵地上,中国军队已经有7名官兵牺牲在这里!日军进攻部队133联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3名军长全部阵亡,6名中队长阵亡,5人受伤,伤亡惨重可见一斑。其他阵地的战斗也很激烈。到了21日,日军只取得了有限的进展,第二次总攻再次破产。

守军伤亡惨重,第10师伤亡90%以上,第3师伤亡70%以上,第190师伤亡60%,直属部队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兵力,连营级干部都阵亡殆尽。在三师八团五桂岭战役中,连续半天提升5个营级指挥员,全部壮烈牺牲。

8月4日,日军再次发动第三次总攻,兵力投入较前两次增加一倍,达到4个师约11万人,火炮100余门,全天发射炮弹4万余发。日军叫嚣“一日攻下衡阳”,部队的投入、猛烈的火力和强大的攻势都是衡阳之战以来前所未有的。但还是没能取得突破。5日,日军继续强攻,整日作战,守备阵地的防御工事被彻底摧毁。官兵们不睡觉,不喝酒,不吃饭,仍然战斗到死。青山街、西禅寺、天马山、武仙寺、岳平山、界龙山、五桂岭、外新街,这些都是屡战屡胜。下午15: 00,方先觉在央行指挥所召集陆军参谋长、四位师长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战局。大家一致认为日军攻势太猛,守备部队所剩士兵和弹药不多。如果援军不能再次到达,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最多停留三天。有人主张突围,但衡阳有8000多人受伤,不可能随队突围。

夜间,日军继续强攻一夜,其大炮的密集火力网笼罩了整个衡阳城。守军坚持艰苦战斗。

6日,日军第68师第5旅团长少将·志摩·元吉被守军迫击炮炸死。7日,日军攻势达到高潮,第11军军长横山勇亲自来到前线督导战事。当日,日军终于攻入衡阳城,守军仍坚持巷战。方先觉司令见大势已去,悲痛地给军委发了最后一条消息:“今天上午敌人攻入城北后,在城内展开巷战。我们的官兵伤亡惨重,是时候阻止他们了。向党和国家誓死效忠,履行军人的第一职责,绝不为教育事业献出生命。恐怕这是最后一次了。下辈子再见!方先觉率领参谋长孙明玉,师长周、葛、荣有禄、饶。”蒋介石收到这封电报,并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悲痛空前。”

8月8日,守军逼近日军,停止抵抗,衡阳失守。日军自己的战报声称伤亡超过2.9万人,实际伤亡估计在4万人左右。

有争议的结局

到目前为止,关于衡阳之战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争论有两个焦点。一个是第十军最后会不会投降。笔者认为,十军最终放弃抵抗,在日军指定地点集结并交出武器。虽然没有签署正式的投降书,但与投降书的本质并无二致。但笔者也认为,十军坚守衡阳47天的最终结局有其自身的独特情况。经过47天的浴血奋战,十军超额完成了预期任务。而且这个时候已经没有粮食了,也没有援军的消息,继续抵抗没有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从西方的角度来看是“光荣投降”。

争议的第二个焦点是如何评价方先觉。有人把方先觉视为“怕死”、“叛国投敌”,甚至全盘否定十军坚守孤城47天的光辉事迹,既不客观,也不公正。

首先,方先觉在衡阳保卫战和历次长沙、常德战役中表现相当出色,被称为军事楷模。就连日本军队都称他为“勇敢的战士”。即使到了衡阳之战后期,方先觉想要突围,还是有机会的,在最后时刻拔枪自杀。所以如果真的是“怕死”的话,最终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这四个字的评价绝对是不真实的。第10军作为疲惫不堪的师长,得以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城市坚守了47天,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最长的守城战役案例。方先觉作为军队的统帅,自然功不可没。方先觉在衡阳之战失败并尘埃落定的最后时刻投降了。当时驻军指挥通信系统完全中断,官兵伤亡惨重。在不到18,000名维护者中,约有4,000人被杀,9,000人受伤。伤亡比例已超过全军总数的70%。按照这个比例,可以说所有的前线战士都已经全军覆没。而且粮食告罄,也没有外援的消息。即使继续抵抗,也只会再支持一两天,对衡阳的最终结局意义不大。战前,十军被赋予了坚守衡阳10天的任务。第10军已经完成了任务,并尽了最大努力影响战局,直接歼灭敌人。

那么导致方先觉最终放弃抵抗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这个城市里有将近一万名受伤的士兵。如果他们抵抗到底,仍然无法改变城市突围的最终结局,而这些受伤的士兵必然会逃脱日军的屠刀,这也是方先觉断然拒绝突围的原因。因此,不杀俘虏、救治伤兵成为十军放弃抵抗的交换条件,日军也同意了这些条件。当然,这不是日军的承诺和善良,而是十军的忠诚和勇气。正是第10军47天的英勇抵抗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有人说方先觉是“只为一死”,意思是如果他自杀,他绝对会是一个伟大的抗日英雄,但他会毫不犹豫地以最屈辱的方式放下武器来换取部下的生存。幸运的是,第十军有这个指挥官。

后来,方先觉逃出日军控制,回到重庆。重庆所有报纸都以前所未有的一贯态度发表文章,对方带着极大的赞誉和欢迎回来了。当时重庆数十家报纸中只有一家没有报道,并立即被指责“别有用心”——可见,老百姓心中还是有一个稻草秤!毛泽东主席在为《解放日报》起草的社论中也高度评价了十军:“守衡将士英勇。”面对这样的赞誉,方先觉曾说自己以“各界欢迎”为耻,说自己“既不成功也不成功”。

要看方先觉的最终投降,是在衡阳破城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也有挽救他指挥下官兵生命的考虑。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没有错。更有甚者,他投降后还在寻找逃跑的机会,这显然与“怕死”和“叛国投敌”大相径庭。当然,投降与尊重以死殉国的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格格不入,也与抗战时期全民族所倡导的民族气节格格不入。这也说明了历史背后的复杂性。后人评价历史人物,切不可简单化、片面化。至于那些批评十军和方先觉的话,笔者始终认为,衡阳最终的结果虽然没有那么光彩,但绝不能掩盖甚至抹杀十军在常德的英勇顽强和死而光荣,真正履行了军人的职责,真正体现了一个中国人的不屈精神。真正需要批判的,是那些失去师长、失去土地、未能解围的部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方先觉投降后伤兵命运 衡阳保卫战:军长方先觉该不该投降下一篇:浙江省省会是哪个城市 浙江的省会是哪个城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