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梁门 梁启超外孙女讲述梁门家风

导语: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他的后代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有九个孩子,其中三个是院士,被称为“一校三院士”。在吴黎明看来,梁氏后人在各个领域的成就,都直接与梁启超的教育和引导有关。梁启超及其家族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他的后代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有九个孩子,其中三个是院士,被称为“一校三院士”。在吴黎明看来,梁氏后人在各个领域的成就,都直接与梁启超的教育和引导有关。

梁启超及其家族

作者:刘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他的后代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有九个孩子,其中三个是院士,被称为“一校三院士”。

在北京大学维秀园,《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梁启超的孙女吴黎明。吴黎明是梁启超的二女儿梁思庄所生。退休前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系教授。从两岁开始,她就跟随母亲生活在当时的燕京大学,从未离开过自己的生活。吴黎明连连说:“我真的无话可说,比不上我的妈妈和叔叔们。”。确实,梁二代的成就太耀眼了。与他们相比,第三代的压力可想而知。

一所学校的三名院士

翻看梁启超的全家福,你会发现梁启超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嘴巴很相似,都微微上翘。“我的祖父梁启超、我的母亲梁思庄、萧炎梁李思都是这样的嘴巴,我也是这样的嘴巴,”吴黎明笑着说,75岁的她非常和蔼可亲,甚至像孩子一样可爱。

吴指着照片,一一介绍给《环球人物》杂志的记者。语气中充满自豪:“大榭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师,中国第一位院士,创办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他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我的二叔梁思永,中国第一位院士,中国现代考古学和现代考古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弟弟梁,是中国第一代宇航员,也是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领导人。他是我国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除了这“三院士”,梁启超的其他子女也是优秀的。长女梁主编《美术馆作品选》,精通日语。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是他父亲的助手、秘书和日语翻译。吴黎明的母亲梁思庄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她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学习,并获得图书馆学士学位。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她精通英、法、德、俄等多种语言,是中国图书馆西文编目专家,为燕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西文编目奠定了基础,在目录学领域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吴黎明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我们家有个传统。谁年龄越来越大,谁就是族长。我这一代只剩下梁李思八个,所以梁一行人去他家,一次能聚集三十多人。”吴黎明说,虽然梁家已经到了第五代,但这个家庭的凝聚力很强,“每个家庭的孩子就像他们的亲戚姐妹一样”。

最好的家庭教育家

在吴黎明看来,梁氏后人在各个领域的成就,都直接与梁启超的教育和引导有关。“与爷爷奶奶和孩子相处的模式,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甚至在今天都是超前的。”吴黎明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梁启超于1923年至1929年去世,在充分尊重自己意愿的同时,总是给5个海外子女写信,帮助他们确定学习方向,引导他们学习。

“母亲在加拿大上大学后,面临着专业的选择。我爷爷在信中建议:‘兄弟姐妹们,可惜我们家到现在都没有人学过自然科学。不知你的气质是否接近这方面?我真的希望你把生物学作为你的主要科目,因为它是现代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吴黎明说,得知梁思庄对生物学不感兴趣后,梁启超立即写了一封信:“庄庄:最好是因为自己的性向而学习。”...我担心我的话会扰乱你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会尽快发这封信。”最后,梁思庄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父亲的意见学习图书馆学,考入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成为一名图书馆专家。

梁启超对子女的学业成绩并不太重视。梁思庄在一次考试中获得第16名,这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梁启超得知后写信给她:“庄庄:我对结果很满意...在37人中获得第16名并不容易。好了,别担心,努力工作就是了。”在给梁思庄的另一封信中,他说:“庄今年考试不及格也没关系。别担心...我从来不怪你写作业,但就是因为我上课冲得太多,生病了,让我很不安。”

梁启超曾说,他的信仰是“趣味主义”,人生观是“以趣味为踵”。他曾说:“普通人必须永远活在乐趣中,生命才有价值。如果他们已经悲伤了几十年,那么生活将变成一片沙漠。有什么用?”

在他的影响下,梁的家庭大多开朗幽默。梁启超给每个孩子起了一个外号,梁司舜是个“大宝贝”,梁思庄是个“小宝贝”,梁思怡被称为“司马懿”,而他的小儿子梁李思是个“老宝贝”,被梁启超翻译成“老白鼻子”。梁启超生前曾许下愿望,60岁以后不再从事社会活动,要专心教育子女。不幸的是,他在56岁时去世了。梁启超去世时,他最小的儿子“老白碧”只有5岁,但他的父亲和孩子却有许多珍贵的回忆。

母亲坎坷的一生

吴黎明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从小随母亲从广州搬到北京,从而得到了这个大家庭更多的照顾。吴黎明家保存了一套二叔梁思成为梁思庄设计的家具。“看这张椅子和桌子。已经70多年了。已经过时了,不是吗?”吴黎明给《环球人物》杂志的记者看了。

吴黎明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现在回想起来,她真的很难一个人把我带大。”

吴黎明父母之间的爱情是传奇的。父亲吴是梁思永的“铁哥们”。1924年,他们一起去美国学习。梁思永在哈佛大学,吴在麻省理工学院。留学加拿大的偶尔去美国看望哥哥,吴对她产生了感情。“我父亲当时很浪漫。他给母亲写了几百封情书,都是漂亮的中文小写字母和熟练的英文草书。里面有很多英文诗,每一封信都充满了热情。其中一封信写道:“庄,庄,你是我的灵感,你是我灵魂驱动的人。我记得你亲自给我下命令要好好学习。我突然觉得精力百倍..."

吴的真挚感情终于打动了。回国后,他们于1933年8月举行了盛大的西式婚礼。在北平著名的协和礼堂,当穿着林设计的白色婚纱慢慢走进礼堂时,新郎吴突然流鼻血。后来,梁思庄回忆说:“现在想想,真是不祥之兆!”

婚后,他们定居广州。吴是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在广州市图书馆工作。第二年,吴黎明出生了。不幸的是,不幸很快降临到这个幸福的三口之家。1935年底,吴在香港出差时染上伤寒,返穗不久即病逝,从发病到去世仅20天。

“父亲去世时31岁,母亲只有27岁。”当他提到父亲的死讯时,吴黎明感到很难过,叹了口气说:“那之后,我和母亲住在一起。她没有再婚,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把所有的努力都献给了她的图书馆事业和我。”

梁思庄从未对女儿表现出悲伤和无助。吴黎明15岁的时候,不小心在家里打开了一个盒子,却发现了一叠母亲写给已故父亲的信:“卢强:我今天又给你写信了...我女儿已经会说北京话了...她非常强壮可爱,吃得很多,而且很胖……”信中的句子断断续续,每封信都没有署名。吴黎明从未向母亲提起过这件事,但这件事对吴黎明的感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她终生难忘。

虽然母女难以相依为命,但梁思庄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我妈经常还没拿到工资就没钱了,只好向邻居借了10块钱,马上还她。但即便如此,我们家还是有保姆很长时间,我妈也不会做家务。”母女俩一直过着“贫穷幸福的舒适生活”。吴黎明结婚时,她要求丈夫“仍然和母亲住在一起”,丈夫欣然接受了她的要求。

1981年4月,梁思庄因脑栓塞突然生病,瘫痪在床。1986年,他去世,享年78岁。在照顾母亲的日子里,吴黎明想出了一个主意:“我母亲的生活很棒,我想在她活着的时候写出来。”当她写她母亲的时候,吴黎明有了一个新的目标。她写了《梁启超和他的孩子》,1999年出版。

吴黎明感受最深的是,人们对梁启超的评价在慢慢改变。她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现在人们评价梁启超说:‘在每一个历史事件中,他都走在最前列。’这是爷爷一生的写照。至于有些人,我不同意爷爷是阴谋家,因为他性格善变。爷爷的“善变”其实是社会变迁不断探索的结果。吴黎明说,她晚年最大的目标是继续著书立说,流传后世。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圣伯多禄 圣伯多禄是个怎样的人下一篇:水浒群芳 《水浒传》中的风流女子:李师师真的很迷人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