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秦始皇帝的历史 秦始皇帝陵园设计理念

导语:汉文明是战国至王莽时期形成的以汉字为传播手段,以阴阳五行宇宙观为思维方式,以循规蹈矩为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体系。秦始皇陵是这种文明演变背景影响下的产物。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大任务,在空前辽阔的土

汉文明是战国至王莽时期形成的以汉字为传播手段,以阴阳五行宇宙观为思维方式,以循规蹈矩为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体系。秦始皇陵是这种文明演变背景影响下的产物。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大任务,在空前辽阔的土地上建立了帝国。67年后,也就是大约李斯担任帝国总理并组织建设后,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陵墓日夜不停地修建。

《汉书·九义》说墓地是“凿章程”而建。那么,李斯是用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和规划来动员全国组织建设的呢?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兵马俑坑以来,经过40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以秦始皇陵为中心的陵园和陵墓区的地上、地下文物分布已基本清晰。

以秦始皇陵为中心的陵园,由内袄和双壁组成的“回”字形结构,南北长,面积约2.13平方公里。

内城以位于南半部的陵墓为中心,西北侧为由南北九个院落组成的高级礼制建筑,东北侧为99座规模不等的中小型墓葬;外城西北部是负责公墓日常管理的机构。内外城墙上都有高大突出的陵园大门建筑。墓地外有很多遗迹,如兵马俑坑、水禽坑、马厩坑,还有灵修人的墓地。

高大陵墓的密封是“无荣华,无重量”观念的写照。虽然还没有达到“50多尺”的设计高度,但50米的巍峨密封依然是中国古代皇陵中最高的。封土不仅是用层层夯土建造的,而且在封土内和地宫周围还建造了一座高30米的长方形夯土建筑,东、西、北、南四面有九级台阶,台阶上盖着瓦片的建筑;台阶在东西方向,东西墓葬对应的部位有两个缺口。

这座宏伟的建筑是为了秦始皇的灵魂从陵墓中出来,从高空巡视帝国。由此可见,秦始皇死后不仅要控制地下帝国,还要不时回到地面巡逻,这也符合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死亡和鬼神归宿的理解:灵魂不再分离,而是随身体进入坟墓,属于黄河,还可以周游世界,在墓地和祠堂接受后人的祭祀。

陵墓的地下宫殿位于密封的土壤之下,距离地表30米深;地宫底部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高15米。四周、墓顶、东墓路顶均为石构。地宫中,“宫中百官奇物”。而且,地宫是秦始皇时期形成的汉文明阴阳五行宇宙观的模拟写照。秦始皇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帝王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自己的陵墓中,建造了“以水银为江海,灌输于机,天文在上,地理在下”的模型,再现了天地关系的宇宙观。

地宫顶部描绘了以天北极为中心的四神二十八星的天文图像,是对天盖地、天圆地方“天元”的描绘;以水银地下表现帝国疆域的水系是“处”的体现,水银是水德的象征,意味着秦人以水德取代周人的火德,说明了秦帝国建立的合法性;“天地”中秦始皇的灵柩,是中华文明择时、定心、以心治国的有序观念的写照,标志着秦帝国以心治国,也是帝王管理合理性的象征。

这是秦始皇对宇宙阴阳五行关系认识的真实写照。覆盖天地理论下的天地“择中”观念和为皇帝专制社会治理制度提供支撑的天地人宇宙观,在陵墓中得到体现,使战国以来形成的天地阴阳宇宙观在陵墓中得以彰显。

除了令人向往的秦陵地宫,墓地内外还发现了近200个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葬坑。这些墓葬有不同的内涵。除了传统的车马坑,还有数百个戏曲俑、青铜水鸟、公务员俑等。根据陵墓与地上宫殿的对应关系,陵墓对应秦始皇的寝宫,墓地由内而外以地宫为中心,对应中央各级管理机构。

这些葬坑模拟了秦朝的中央政府机构,代表了专制皇帝下的中央集权郡县制。秦始皇及其团队在对先秦社会制度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郡县制进行了创造性的构建,并首次将这一政治制度带入地下,这表明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白治国必须依靠制度的皇帝。

从秦始皇陵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布局可以看出,在秦始皇陵建造之初,秦始皇本人,或者至少是他所指导的设计师或设计团队,完全接受了战国后期的阴阳五行思想。在他们的意识中,秦始皇陵的倒塌并不意味着皇帝一切的终结。相反,“死亡”事件只是生命形式的转换过程。即使有形的尸体被埋在“穿三泉”的深墓中,秦始皇仍然是拥有生杀大权的君主。他还可以往返于两个世界,享受牺牲和高旅行。

秦始皇陵的各种因素,如由各种葬坑组成的外藏体系、内外城墙、圈地内的九层高楼、三个出口等,都成为新时代中央集权社会治理体系的物化符号,表明秦始皇下葬后仍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宝蟾 宝蟾人物分析下一篇:李纹 李纹的人物介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