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南宫本子午量天尺 创新先河之引领①:寻梦奥妙之时空 重读郑州

导语:重读郑州│第七篇 创新引领 作者:严铁成 寻找梦的奥秘/ 当人们摆脱愚昧,开始创造性的生产生活时,就需要适应和把握自然,对天体和时间的探索应运而生。从全球范围来看,人们观测和记录天象的时间不晚于6000年前,古埃及人在4

重读郑州│第七篇

创新引领

作者:严铁成

寻找梦的奥秘/

当人们摆脱愚昧,开始创造性的生产生活时,就需要适应和把握自然,对天体和时间的探索应运而生。从全球范围来看,人们观测和记录天象的时间不晚于6000年前,古埃及人在4700年前建造了金字塔,其中一些金字塔被用来观测太阳和其他天体。巨石阵是4300年前古代英国人建造的,它可以准确地知道太阳和月亮的12个方向,观察和计算太阳、月亮和星星在不同季节的兴衰。我国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天文观测记录。大约4100年前,中国建造了一座面积为1740平方米的陶寺天文台,由三个梯田和13根夯土柱组成。大约在3100年前,中国周朝的姬公旦建立了一个由圭表组成的八尺高的观测平台,建立了地面,验证了十二节气。在反复观察天象形成相对准确的规律性记录后,人们开始形成时间的概念,从而开始编制由年、月、日组成的历法。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根据自然转化规律,将一年分为12个月,共计354天。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人根据计算尼罗河温度的周期,编制出了阳历。中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黄帝时期就有历法。到公元前2100年,夏朝制定了夏历。夏朝灭亡后,殷商制定了阴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100多种历法,形成了独特的阴阳历法。在世界历史上,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形成了许多历法,如伊斯兰历、佛教历等。,但历法不超过三种,一种是以月亮为计时标准的阴历,另一种是以太阳为计时标准的阳历,而第三种则是两者的结合。

6000年前郑州人绘制的日月星辰图

大河村出土的带有天文图像的彩陶片

早在6000年前,郑州人就开始观察天空,探索整个世界。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彩陶上绘制的太阳图案、月亮图案、星座图案、彗星图案、光环图案等精美图像表明,早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先民们就已经翻开了观察和探索天道宇宙的第一页空。大河村描绘的天文图像也是我国发现最早、最丰富的天文目录。

创造3000年前的天文建筑

南宫说,藁城周公的画像是根据周公旦的鬼表旧制重建的

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在西周寻找地心,以建立政治中心,加强西周对全国的统治。他跟随大禹的脚步来到夏朝第一个都城阳城,在那里立了一个标准,量了天,量了地,确立了这是天的中间。这是历史记载中可以找到的中国人较早的天文观测记录。为了纪念周公这一重大事件,据史书记载,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南宫说,当年周公巡抚室的石料仿制了周公测得的土圭和木表,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仪器。

森吉星

高僧一行,本名张遂,中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人。汉族,邢州巨鹿人,青年时出家为僧,行是他的法名。

蒙克一行是唐代最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和尚是个和尚,他的党名叫法号,原名张遂。他才华横溢,致力于间谍活动。717年,他来到首都长安,为唐玄宗做顾问。他结合数学和天文学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不等间隔二次插值公式;他组织并领导在全国12个点测量北极的高度和太阳阴影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际测量子午线;他对历法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计算出了《开元大衍历》,被后人誉为“古往今来无差错”,但遗憾的是后来他的著作全部失传。

请输入标题abcdefg

说..

中国唐代的天文学家。出生和死亡日期不详。公元八世纪的活动。神龙元年唐中宗复辟后,南宫说他当时担任太史丞,请求改革“林德历”,并与其他历官一起编制了《易思远历》。景隆建立于景隆年间,但因宗瑞即位而未被采纳。这种历法用黄道代替赤道,其主要天文数据全部采用十进制,在中国法制史上首次废除了复杂的小数数据。开元十二年,按照一线大李岩的要求担任太史监的南宫说,他被派往河南进行天文大地测量。经过一条线的缩减,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计算为一度。

走向世界天文学高峰的观星平台

一个被称为手表的观星平台

光孔和表面

观象台北面的测量尺叫桂,太阳光通过光束孔投射在测量尺上的阴影的变化,预示着季节的变化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重建历法,以统一全国的法规。郭守敬等人在全国建立了27个天文台,以郑州登封天文台为中心天文台,利用简单实用的天文观测仪器,对夏至阴影、北极星高度、昼夜时间进行测试。经过观察计算,做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推算出回归年的周期为365天5: 49: 12,不比300年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使用的阳历差一秒。与现代科学计算的回归年周期相比,相差只有26秒。700多年过去了,26个天文台已无影无踪。只有郑州登封天文台依然巍然屹立。这座建筑形似水桶,高大,用灰砖建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

郭守敬

郭守敬是我国元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仪器制造专家。他是邢台人,顺德人,汉族。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燕游、元仁宗二年。郭守敬曾担任过杜水剑,负责修袁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了新历法,用了四年时间才制定出《计时历》,至今已使用了360多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日历。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个陨石坑。

计时日历

“计时历”,元代至元十八年实行的历法名称,以元世祖忽必烈的名字命名,被原著和史书称为“计时历”。该方法以365.2425天为一岁,距离现代观测值365.2422只有26秒,精度与公历相当,但采用时间比西方国家早300多年。

简介

“守时历”为每月29.530593天,无气月份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历,并把近代的任何一年都作为一个纪元切断,打破了古代历法体系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发布的“大同历法”基本上就是“计时历法”。如果把这两种历法看成一种,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历法,达到了364年。元6月至元13年6月至元17年2月,徐恒、、郭守敬、杨公义在东西6000余里、南北11000余里的广大地区设立了27个测站,完成了实测。在元代,许衡被记载为《元朝名臣年谱》和《元文磊》的主编,尤其是在许衡的《许郑文自杀书》中,其中载有《年谱》的全文。

历史修订

在元朝统一中国之前,中国使用的历法是大李明。这个已经使用了700多年的日历,误差很大。元朝皇帝忽必烈决定修改历法。明初,宋濂等人撰写《元史》。元十三年六月,命王勋、江南倭吏改历,以利董,使徐恒明更易出战。然后他命令许衡去北京把日历换了。元十五年上书郭守敬,十六年杨公义改历。而且《礼记》中明确指出许衡是《守李实》的主编,“金衡、姚、守经所撰《经经》和《李茜义》均可考证”。同样的记载见于《元史新编》、清代魏源《礼记》等诸多史书。说明徐恒在明清时期也被记载为《计时历》的主编。

修改计时日历

郭守敬等人也接受了编纂新历法的任务。1277年前后,郭守敬建议政府组织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天文观测,以便编制新的历法。元世祖接受了这个建议,派了14名天文学家到中国的26个地方进行了几次重要的天文观测。在历史上,这一活动被称为“四海考”,它测量夏至时影子的长短和昼夜时间的长短,为编制新历法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数据。

从元世祖到元朝十七年春,新历法完成。按照“尊重人的时间”的老话,元世祖被命名为“时间日历”。

意义

这种历法反映了当时中国天文历法的新水平。它有很多创新和创造,比如设定为365.2425天,只比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时间短了26秒,与现代世界常用的公历完全一样。在编制过程中,他们创造的“三差插值公式”和“球面三角形公式”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果。根据计时历的推断,大德三年八月应该会有一次日食。但那一天,“我不想吃”。计时日历错了吗?根据现代天文学的计算,那天确实发生了日食,这是一次穿过西伯利亚最东边的日环食。只是吃的太少了,快中午了,太阳很亮,肉眼观察不到。计时日历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在中国已经使用了300多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的公历是由意大利天文学家里里奥在1582年提出的,比计时日历晚了300年。韩国和越南都采用了计时日历。

重读郑州创新引领

技巧

农历

左:黄帝历:夏历右:计时历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阴历属于阴阳历的一种,平均历月等于一个农历月。但是闰月的设定是为了让平均历年成为回归年,二十四节气的设定是为了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所以才有了阳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中国人,朝鲜、韩国、越南和日本早期,仍然使用农历来计算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因为这种历法据说起源于夏朝,所以被称为夏历。

夏历有一个辅助部分——节气。如果节气也算作历法,那就是完整的阳历。节气与地球在围绕太阳的轨道上的位置有关,但与月球无关。节气始于立春,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为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一个太阳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的历年配天干地支,前后60年。年份分为正常年份和闰年。平均每年12个月;闰年十二个月,加上一个闰月,一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份和小月份,大月份30天,小月份29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这是计算决定的。正常年份354~355天,闰年383~384天。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差11天左右,所以采用设置闰年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天数尽量接近365.2422天。由于回归年是12.368个农历月,368/1000=46/125,应该在一百二十五年内设定四十六个闰年。但是因为这个跳跃太复杂了,计算后7/19最接近0.368。所以一般19年有7个闰月,有闰月的一年有383天或384天。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人们常把夏历称为“阴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属于阳历。因此,称夏历为阴历是不合适的。

夏历是唯一兼顾阳历和阴历的历法。因此,有人说西方历法比中国历法更科学,这显然是错误的。比如在公历中,“月”的概念已经违背了最初的“月”的概念。夏历既符合月份又符合年份,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历法之一。

夏历、阴历与周历的差异

夏历、阴历和周历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同月份是一年的开始:是夏历的第一个月,丑月是阴历的第一个月,子月是周历的第一个月,所以又叫三正。因为年份不同,春夏秋冬的定义也不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校正新月”,以建海月为年初,但未校正月,四季与完全相同。汉初,沿秦制,元丰七年改太初历,以殷鉴月为年初。夏征被普遍使用了2000多年。

下小正

简介

夏郑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业历书。它原本是《大戴李记》第47篇。

夏郑潇的原文被收入《大代李记》,散见于唐宋时期。现存的《夏》是宋代傅在当时收集的《夏》手稿本的两个版本的合集。然而,由于经文和传记混在文本中没有解释,《夏郑潇传》并没有充满原文章节。

由于原始手稿的分歧和形成,关于它的完成时间有很大的争论,但一般认为最新的书会在春秋时期完成;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太史公曰:孔子在夏,士常传夏郑潇之云”。因此,人们认为是孔子及其弟子考察后记载的农业历书,有关夏朝的文化信息多为物候。

内容

除了2月、11月和12月,书中还收录了决定季节指导农业生产的星星,还记录了当月植物、动物活动和祭祀的生长规律。

由于内容涉及星象与农业所依赖的历法的关系,对研究古代天象和先秦历法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早的天文历书夏

农业生产与季节和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尧舜时期,河洛地区有xi和西钟观日观月观星定四季的传说,说明我国很早就有熟悉天文、制作历法的专职人员,天文历法非常发达。

夏朝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是按照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月份的。保存在大岱李记的《夏郑潇》是现存的关于“夏历”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这个伟大的贡献是在洛阳做出的。

夏郑潇按照夏朝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述了每个月的星象、气象、物象、农事和政事。其星象包括昏星、中旦星、晨暮落星、北斗斗柄指向、河汉位置、太阳在星空中的位置等。

看《夏》记载的星宿,不仅注意北斗柄的方位,还有璀璨的织女、南门和最显眼的天河“汉案户”。二十八颗星还没有形成概念,但只有明亮的星星沈、陈和常出现。我们可以看到夏的古代。日本学者能田忠良将夏郑潇的占星术分为分析、计算和比较三类,其结果是大部分占星术属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国内学者潘鼐先生认为,有关夏朝的文献考古,以碳14测定,表明夏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与夏郑潇的大部分星象笔记中从天文学推算的年代一致。在这28颗恒星没有完整之前,祖先们并不是都是在南方天空中的中间恒星昏厥的基础上观察恒星的,而是在明亮的大恒星的中间、电流、伏特和向内运动的基础上观察的。很明显,星星在中间,流动着,下落着,内在着,《诗经》中“七月流火”的“流火”不是零陵的“西流”,而是特指火太阳向西移动30度的情况。

由于长期流传,这份文献本身可能存在残缺等错误,可能夹杂后人或其他附会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最古老、更珍贵的天文历法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孔子在夏时,士人常传‘夏郑潇’。”夏郑潇按照十二月的时间顺序,详细记录了古代先民所观察和经历的天象、气象和物体,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季节气候的简单认识。它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天文文明史的起步阶段——观测图像和授时的集合,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历法著作。

▲照片标题:

民国时期的刻本都归沈安兵城所有

作者:桂冰城

发布者:未知

出版日期:1912年

格式:16

绑定:线程绑定

沈秉成,浙江贵安人。咸丰陈冰进士,官至安徽巡抚。这本书创办于同治桂海,

是正式院士。定了家,作为给戴川的纸条。邻居孙瑶称他的书为:“大约所有的证据都是从《尔雅》和《礼记》中获得的,含义深刻,文辞优雅,绝对没有任意依附的缺点”。

大研里

▲该线利用大规模天文测量获得的数据编制大衍历

▲唐一行分山河

大衍里又叫“开元大衍里”。唐开元十七年,实行二十九年历法。写在一行。它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项立法是基于《易经》中的图像数量。每个地方的纬度用一条线测量,南起铁勒,北至胶州,日晷分九步上桌,确定每个地方的美食分数,反复测量发现星星在动。十五年过去了。共分七篇,包括地平线、地平线、七十二个季节、日月的日常位置和运动、每天看到的星星和昼夜时间、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

设置日历格式

后人会互相效仿,用它的格式编制日历。《新唐书·编年史一》:“唐朝结束于290多年,改于八年。初称五音元历、林德家子元历、开元大衍历。”还有《礼记三尚》:“开元九年,林德历日食不灵,僧尼造新历,扩大了数量,设置了应对之术。相对于经典所写的书籍,它更以新奇和日本名字而闻名,适合那些可以测试自己停留程度的人。十五年,草成卒,特入口张与官陈分七个,一个“小楷”,十个“礼义”,玄宗门客谓之制。”陈尊《中国天文文学史》第六章、第二章、第五章:“根据梁灵赞和南宫的观测资料,一组人编制了大衍历;当时,很少有日历是完全准备好然后编造出来的。所以大衍历被称为唐朝的皇冠,被列为好历法,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日历系统

这种历法体系组织严密,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动的规律,显示了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他也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从实际测量中体会到的一条线,空小范围内获得的知识不能从空大范围甚至无穷范围内任意推导出来,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团团郑达李岩

在《干坤谱》中,团正以八年为一个编纂周期,对历法进行了扩展。按“大燕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之九”。

编译周期

“大雁的数量是50+它的用途是49=99=8回归年。

团正历:三岁一闰,五岁二闰,八岁三闰。农历年354天×8年+30天×3闰=2922天。

现在的阳历是四年一闰,八年二闰。公历年为365天×8年+1天×2闰=2922天。

————————————

《达》是开元十五年僧人及其随从所作,为、陈所作,开元十七年颁布,天宝十年使用。开元于21年传入日本,在日本使用了近百年。达李岩组织严密,组织有序。日历技巧有七篇文章,讲的是具体的计算方法。关于历法的文章也有十二篇,讲的都是历法的理论问题。这是大李岩写的一篇论文,叫做大李岩一。大言历的制定始于仪器的制造,通过实际观测确定基本天文数据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大李岩》制定后,我们对日月的不均匀运动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通过实践观察,打破了流传千年的“千里之外”的谬论。在计算方法上,大研力创造了不等间隔二次差分插值法的公式,与黄吉利相比有所改进。

——————————————

大衍历是唐代的一种先进历法。它被编辑了一行。编纂始于宣宗开元十三年,初稿完成于开元十五年。不幸的是,第一稿刚写完,这群人就因病去世了。他死后,其继承人钟书令、历官陈继续审批《大》,于开元十七年颁布实施,历时32年。

《大李岩》是一部系统的历书,有7部历书、1部总结历史经验的简章和10部历书讨论。日历上7篇文章的内容包括地平线、地平线、大气、七十二个季节、太阳和月亮的每日位置和运动、观测到的恒星和昼夜时间、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编排结构严谨连贯,是人们后期重新编排日历的典范。

在《大衍历》中首次提出了“平静”的概念,并用来编制太阳运动表,即把一个热带年份太阳的度数平均分成24等份,太阳的每一分钟都是一个节气,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并不相等。为了处理这个问题,一行还发明了不等间隔二次差分插值法。在五大行星运动不均匀性的修正计算中,采用了正弦函数表和三次差分近似插值公式。历法中的许多数据既有当时的观测结果,又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因此比唐代其他历法更加精密,是一种先进的历法。

第六篇

古建筑起源22:现存最好的古代天文台——藁城天文台

原创文章同步发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甘肃省委书记换了吗 甘肃历任省委书记 朋友圈疯转下一篇:扒下妃子裙子蹂躏视频 慈禧死后墓被盗 衣服扒的只剩红内裤 嘴上还被豁开一个大口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