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苏联红军暴行 很多人二战苏联攻入德国后的暴行 却忽略德国对苏联的伤害

导语:二战德国战败后,苏联士兵对德国女性犯下的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数亿人死亡,其中一部分是战争中的直接伤亡,另一部分是战争造成的饥荒、瘟疫等疾病,大大减少了当时的世界人口。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在各国轰轰烈烈的生育政策下,人口得到了恢复。二战德国战败后,苏联士兵对德国女性犯下的暴行令人难以忍受。

二战德国战败后,苏联士兵对德国女性犯下的暴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数亿人死亡,其中一部分是战争中的直接伤亡,另一部分是战争造成的饥荒、瘟疫等疾病,大大减少了当时的世界人口。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在各国轰轰烈烈的生育政策下,人口得到了恢复。二战德国战败后,苏联士兵对德国女性犯下的暴行令人难以忍受。

二战中有两个伤亡巨大的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苏联。苏联毕竟面对的是当时的军事强国德国,数千万苏联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也造成了苏联人民几年来积累的深厚血海深仇。北极熊苏联终于醒悟后,展开了极其残忍的报复。

这是二战后期,苏联反攻进入德国领土。这时候德国人简直就是苏联案板上的白肉,会被苏联军队随便屠杀。很多苏联人大肆屠杀看不顺眼的德国人。虽然这些基本上不会被记录,但是德国的屠杀已经投降了大量的人,即使苏联军官看到了,他们也没有理会。只要不是被其他盟国人道主义谴责,苏联军队就极度张狂,走到哪里都是女人。

当你在街上看到一个女人时,你抓住了她。一些士兵还强行砸门。进了德国府之后,几乎不能错过一个美女。太可怕了。有的女人拼命抗争,被打,甚至被无情杀害。

战后德国彻底投降后,很多德国人家里剩下的粮食基本都被苏军吃光了。大量的德国人被饿死,许多德国妇女束手无策。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他们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极其微薄的面包。

战争的残酷让苏联损失惨重,但战败的苏联却像恶魔一样报复了德国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如果纳粹是战争的打手,那么苏联后期的行动也是禽兽行为。

为什么很多人只记得苏联在德国犯下的暴行,却忽略了德国对苏联的伤害?

二战期间苏联死了多少人?根据俄罗斯国防部爱国烈士纪念局局长给出的数据,二战期间,苏联共损失2660万人。其中,损失的部队人数为860万人。

苏联军队

也就是说,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后,1800多万平民死亡。当时苏联人口只有一亿多,苏联平民伤亡比例之高令人震惊。虽然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但很明显日军已无法对苏联平民构成威胁。所以1800多万平民的伤亡都是德国纳粹军队造成的。

但是,当我们谈到二战时,往往看到更多的是苏联军队进入德国后的抢劫、强奸等暴行,而忽略了德国军队在苏联有意无意的焚烧、杀戮和掠夺。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很多人只记得苏联人在德国犯下的暴行,而忽略了德军对苏联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二战德国

我曾经写过一个关于名誉扫地的苏联女英雄丹娘的故事。其实和这个一模一样。长期以来,作为苏联卫国战争的女英雄,卓娅的事迹广为人知:卓娅在加入游击队时被德国人抓住,并试图再次烧毁德国人的马厩。面对德国人的酷刑,卓娅宁死不屈,最终被残忍杀害。

但苏联解体前后,苏联一大批知名人士以所谓爆料、秘密情报等手段,抹黑卓娅这个自私女孩的英雄事迹。连卓娅被杀的原因都是想烧掉村民的房子而不是被德国人杀死,她的抹黑行为令人发指。

卓娅雕像

为什么这些名人要诋毁丹娘?原因很简单。他们想通过抹黑英雄来抹黑苏联政府,最后质疑苏联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当然,西方列强和别有用心是不可或缺的。德国人在苏联犯下的暴行被淡化,苏联人在德国的行为也被大肆宣传。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国际局势迅速演变为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为了打压和抹黑以苏联为首的阵营,有舆论话语权的西方国家费尽心思。他们通过宣传手段把苏联描绘成残忍、不人道、粗鲁、贪婪,最后质疑苏联的正义,这只是它众多手段中的一种。

苏联占领德国议会大厦

当然,苏军在德国犯下的暴行被广为宣传,并不都是冤枉苏联。信奉“以暴制暴,以牙还牙”,苏军军纪远非秋清白。入侵德国后,想起德国在苏联的暴行,自然无法抵抗复仇心态。所以苏军在德国的抢劫强奸行为也是真实的,而且还不少。

苏联

当然苏联军队被黑,德国暴行被无视,这也和德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关。此外,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作为战争的绝对主力,几乎两次击败了全世界。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给人一种悲剧英雄的感觉。很多人对德国和德军一直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德国暴行的黑料自然被有意无意忽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李玟比基尼 45岁李玟晒出度假美照身材火辣下一篇:知事是什么官 日本县知事这个官职有多大?日本地方官到底有多大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