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司马光的妻子没能诞下子嗣,为何司马光却不纳妾呢?

导语:本文介绍了宋朝著名学者司马光不纳妾的原因,他对家庭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对儿子的教育。他认为家庭问题处理不好会导致复杂的局面,因此不纳妾,注重家庭教育。他的信仰促使他担负起家庭责任,成为忠贞爱情的典范。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古代的纳妾制度。古代的纳妾制度虽然是男尊女卑的表现,但也促成了古代人的传承。

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不发达的医疗条件下,有些不孕妇女不能给丈夫留下后代,古代婴儿死亡率很高。

因此,对丈夫纳妾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制度。

然而,宋朝的司马光不同意这种说法。虽然他膝下无子,妻子一次次帮他纳妾,但他不为所动,一生只爱妻子,至死不渝。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废话。司马光著名的《训练养生》中的司马康是谁?

夫人的忧虑

其实司马康是司马光从大哥那里得来的干儿子。因为张夫人所生的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司马光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收养了这个儿子,为了不得罪他的妻子,也为了阻挡闲散的外人。

但这只是司马光的想法,他的妻子却不这么认为。

因为宋朝的法律明确规定,如果妻子不能继续给丈夫烧香,又不给丈夫娶妾,就是违反了“七出”中的“醋意”。

因此,张非常着急。为了表示善意,她开始劝说丈夫纳妾,司马光不听。后来张干脆自己出发,接连给司马光介绍了几个美女,但无一例外都被司马光赶走了。

张太太还是不甘心,当着家人的面对丈夫进行突然袭击,以示纳妾的诚意。

于是张太太安排这位妇女在后花园见她的丈夫。周围没人的时候,女人往前走。结果司马光简直气炸了。他和女人说:“我老婆不在的时候,你离我远点。”

这件事在公公家成了笑话,人们纷纷称赞小姐公婆的恩爱堪比司马相如,简直是“愿得民心,不离白头”的翻版,简直是羡慕别人。

后来即使妻子去世,司马光也没有再娶。

司马光的“痴情”让后人争相赞美,甚至树立了忠贞爱情的典范。

但是,司马光为什么宁愿不纳妾呢?他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爱他的妻子吗?

司马光也有感情

答案显然不是。我们可以从司马光的《西江月》中找到真相:

宝髻松松挽,铅淡妆。

烟雾罩轻,飞絮不定。

如果见面,有感情好像没心没肺。

聚会散后,酒初醒,深院斜静。

如果时间可以流逝,我一定要带着一颗不安分的八卦心去问司马光。

这位美铅淡妆美女是谁?

为什么看不到?

你对他是深情还是无情?

为什么一觉醒来就把相思埋了?

研究过这个词的创作背景后,我才知道,他参加宴会时,看到一个美丽的舞者,心里是躁动不安的,但他已经有了家庭,所以只能把这份感情深深埋在心里,所以写了这首《松开包子》作为纪念。

看来司马光和普通男人一样,对美女有天然的好感。既然如此,司马光为什么能达到“坐享其成”的境界?

“安安静静坐着”的秘密

其实这和中国古代提倡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有很大关系。根本原因在于“家国同构”,国家层面的很多事情根源于家事。

因为家事不是小事,尤其是士大夫和朝廷官员的家事,绝不能只凭感情好恶就抛弃礼仪规则和历史教训。

回顾历史,男人娶妻生子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把家庭状况复杂化,往往伴随着危险。

比如《知否》中的“宠妻毁妻”,“包公安中的“狸猫换太子”,如意的《宫中御爱》中的后宫之争,这些虽然都是影视剧,但古代争宠的手段比影视剧还要差。不然刘邦的妃子齐夫人怎么会被吕雉打成“食人族”?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情况的复杂,即家庭问题处理不好。

所以司马光坚决不纳妾,在生孩子的问题上毫不犹豫。他三十多岁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没有幻想,也没有说要等一会儿,或者娶几个小妾。

人要有自己的信仰

在他没有那些烦恼之后,他可以用自己的心和灵魂去教育司马康,让司马康小小年纪就有所成就,所以《宋史》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路上的人看到了他们的容止。虽然不知道,但都知道是司马的儿子。”

也就是说,司马康是走在大街上。虽然大家都不认识他,但只要看他的行为和长相,就能猜到他是司马光的儿子。这说明司马光对司马康倾注了多大的心血。

所以司马光一直认为,他的《家番》比《子·同治鉴》更重要,更值得骄傲,因为“家”是国家的根本。对于我们这样的社会来说,家事是不能容忍的,不能随便,不能放下情绪。司马光有这样的自觉,体现在他对司马康的态度和不纳妾的问题上。

所以司马光虽然因为夫妻情深而不接受纳妾,但他也有自己的信仰,促使他不再接受纳妾。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baike/597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有哪些刑具?严刑拷打到底有多难熬?下一篇:刘邦的老婆吕雉 刘邦几个老婆 刘邦老婆吕雉和戚夫人的不同结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