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中国反盗墓史:古代人如何保持墓穴的安全呢?

导语: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类逐渐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人葬制度开始出现。奴隶社会早期,随葬品多为陶瓷、奴隶等不值钱的东西。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陪葬品越来越多,价值也越来越高。于是盗墓职业应运而生。鉴于此,古人也煞费苦心地增强墓地的隐蔽性和安全性。图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类逐渐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人葬制度开始出现。奴隶社会早期,随葬品多为陶瓷、奴隶等不值钱的东西。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陪葬品越来越多,价值也越来越高。于是盗墓职业应运而生。鉴于此,古人也煞费苦心地增强墓地的隐蔽性和安全性。

图片来自网络

设立“疑冢”是防止盗墓最常见的手段,即故意隐藏墓址,或者是徒劳地设立大量的坟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里的曹操。曹操曾设“摸金为队长”之职劫墓。相传曹操知道自己死后有被劫的危险,于是在河北省临漳、磁县等地设立“七十二疑冢”,以迷惑盗墓者。

据南京民间传说,朱元璋死后,也有“疑冢”。在朱洪武下葬的那天,南京的十三个城门同时放着棺材,这让人们怀疑哪一口棺材是朱元璋的尸体。自然不可能查出朱元璋葬在哪里。专家认为,所谓朱元璋的“十三门棺出”只是民间的想象和虚构,而朱元璋葬于明陵,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个传说也反映出设立“疑冢”、“虚冢”是古代流行的做法。

南北朝时期,很多贵族也采取了“葬白葬”的方法来对抗抢劫。也就是把他们公开埋在一个地方。这个墓里有很多陪葬品,叫做“虚葬”。但是墓主人的遗体不在那里,而是埋在另一个更神秘的地方,叫做“埋葬”。

预防盗墓的“机关”

释放“疑冢”烟雾弹只是防止盗墓的首要手段。精明的盗墓贼找到了真正的墓地怎么办?其实古人也很重视墓葬本身的防盗措施。最典型的就是用石头建墓,把墓造得很坚固,外人无法“入侵”。前几年,南京发掘南唐二陵三号墓,也就是于大周之后的夷陵时,发现这座墓虽然是砖造的,但顶部有一层防盗石板,形成了非常壮观的“巨石阵”。巨石阵在平面上是矩形的,由17块石板组成。石板通过凹槽和榫眼紧密接合在一起。

图片来自网络

在河北、山东、江苏徐州的汉墓中,经常在悬崖上挖洞穴作为墓室。这种“崖墓”比石头墓更坚固,被盗的可能性更小。这种坟墓隐藏在石头山中。需要几年甚至十年才能建成,雇佣了几千名农民工。入口处和通道处有大石头,重达数吨。门上有缝隙的地方,倒上“铁水”。在古代,没有先进的工具,小偷几乎无法从任何方向进入。

古墓丽影防范的“陷阱”

为了防止盗墓,古人还把脑子用在墓葬的形制上,设置“陷阱”,诱使盗墓者上当。最典型的是“沙坟”。这是因为沙子有流动性,沙子埋在坟茔和坟茔上面。盗墓者一旦盗走坟墓或墓穴,沙子会自动将盗贼掩埋,从而保护墓穴的安全。

从明朝中期到清朝中期,泰州和南通也流行一种“水墓”。这种墓最早出现在元代,墓中的木棺用石灰、粗砂、糯米糊等材料包裹形成“粘液”,层层夯打。中药有时放在坟墓里保护身体。与普通古墓相比,灌浆古墓因其特殊的形状而难以打开。在一些保存完好的灌浆墓中,不仅所有的陪葬品都安全地存放在棺材里,而且墓主的骨头也保存完好,不易腐烂。台州出土的灌浆墓中经常可以看到完整的明代服饰,甚至尸体还保持弹性,这是因为灌浆墓不易被盗,气密性极佳。

此外,在许多小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量诡异的机关和迷宫。那么这些真的存在吗?

图片来自网络

自动发射弓箭?在盗墓小说乃至古籍中,记载了各种各样的防盗墓机关。它们是真的吗?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内有一把“弩箭”,自动射出弓箭,盗墓者一靠近就会射中箭。其实这个所谓的“机关”在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现实中也不可能存在,因为箭是金属的,时间久了会生锈,不能用。

用水银防止盗墓?《史记》中还有一条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以水银为江海,灌输于机”。这个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秦始皇“天人合一”的崇高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汞挥发和毒性的特点来防盗。这个设计目前还不能确定,但是秦始皇陵的密封中可能有大量的水银。

“墓火”灼伤盗贼?在一些盗墓小说中,也提到了很多盗墓贼打开墓穴时,发生了火灾,被烧了又烧。这种所谓的“墓火”、“埋伏火”,未必是故意的防盗设计。众所周知,墓中埋藏着各种有机物,埋藏久了会产生一种可燃气体——沼气。盗墓者提着灯笼进去,沼气遇到明火就会爆炸或者起火。确实有一定的防盗功能。

不过俗话说路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些盗墓措施并不能完全阻止盗墓者盗取古墓,最终造成现代“十墓九空”的现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曹操为什么至死不称帝 他让曹操说出真实想法下一篇:秦始皇陵五大未解谜团 秦始皇遗体竟然完好无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