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秦陵之谜:秦始皇陵为什么难以发掘?

导语:无论是秦陵还是甘陵,中国几百座帝王陵墓都是挖还是不挖,其实“紧缩咒”早就卡了。这是国家制定的“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可谓文物工作的天道。但是考古学家真的不想研究秦陵吗?秦陵为何难以发现。1.能不能建一个跨度500多米的温室?秦始皇陵的

无论是秦陵还是甘陵,中国几百座帝王陵墓都是挖还是不挖,其实“紧缩咒”早就卡了。这是国家制定的“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可谓文物工作的天道。但是考古学家真的不想研究秦陵吗?秦陵为何难以发现。

1.能不能建一个跨度500多米的温室?

秦始皇陵的规模决定了考古设施的规模,考古设施保障不到位。很难想象秦陵要挖。说到秦陵的规模,首先要看秦陵的封侯规模。

网络映射

《汉书·楚原王传》说:“高五十尺,每周回五里有余。”秦时一尺约23厘米,50尺约115米,秦时一里414米,五月约2070米,大概是秦始皇陵原来的规模。然而,经过2000多年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现有的围栏已经比原来的围栏小得多。为了了解原始封泥堆积的实际规模,秦朝考古队进行钻探,发现原始封泥地基约为正方形,周长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与韩曙“每周五英里以上”的数据相似。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先建造一个跨度不小于500米的保护性温室,然后再进行挖掘,否则,根本不可能挖掘出秦陵。原因再简单不过了。秦陵的结构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地表下的地宫,一部分是地表以上的密封土。当然,人们最关心的是地宫,他们想看看里面与司马迁所说的不同的遗迹。连司马迁都没有记载的遗存和遗物能出土吗?

要挖出地宫,首先要挖出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的密封土。不要说这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帝王陵墓,这是一般的陵墓。按照考古发掘的规则,既不能用炸药炸,也不能用推土机推,更不能用挖掘机挖。总之,不能快挖,只能慢挖,就是一点一点挖。一点一点的挖掘,时间会很长,会经历春夏秋冬,面对风,霜,雨,雪。所以,就像挖兵马俑坑一样,首先要建一个大棚,既有利于挖掘,又能保护出土文物。否则,即使人们可以在户外工作,也可以与地球作战,发扬无畏的革命精神。可以挖出来的地宫呢?不能让它淋湿?

我们能建造一个更小的温室吗?能否在密封土上设置几个支柱支撑,减少技术上无法解决的跨度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柱子立在密封土上,如何去除密封土?就算你能退一万步竖起柱子,那么挖出来地宫之后,四周都是桥墩一样的柱子。什么丑闻?如何保证地宫的平面景观完整?柱子下有文物怎么办?更何况地宫周围的土壤条件是否符合竖柱的条件?因此,需要建造一个跨度超过500米的温室。

目前世界上能建500米跨度的梁式框架吗?问题不是太大。比如单跨超过500米的桥梁不在少数,如上海卢浦大桥、重庆朝天门大桥等,长约550米。日本明石大桥的桥墩之间的距离似乎达到了2000米,等等。这些都表明现代技术有能力建造大跨度梁式框架。

如果能建成这样的温室,那么密封的土就会被密封到温室里,相当于“包裹”了秦陵。秦始皇陵的露天密封已经与方圆周围50平方公里的墓地景观和群山融为一体。温室建成后,如何使温室的风格与周围景观相协调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2.挖掘封闭的土壤会使秦陵的地面景观消失

网络映射

建温室是有问题的,那么与其建温室,不如把秦陵挖出来封土就行了?挖出秦陵封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秦陵地面景观会消失。如果只有地宫的景观,失去了结合封土规模的场景,人们怎么能感受到秦陵全景的宏伟壮丽?人们如何欣赏古人建造如此庞大工程的艰辛和伟大?明显过不去。

有人说既然密封土很难建大棚,密封土挖不出来,那就在陵墓上找墓门,往下挖个坑,一路挖到地宫。问题是,地宫在哪里?地宫有多大?

两年来,中国首次将考古工作纳入国家“863计划”,以遥感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了秦陵历史上投入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探。结果表明,大型地宫位于封丘及其周围的顶部平台下方,距地平面约35米深,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地宫和墓的主体是长方形的;地宫中心的墓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50米,高15米,有足球场那么大。

先不说这次探测是不是秦始皇地宫的实际情况,就算是实际情况,地宫的位置是不是就在被探测到的地方?放错地方怎么办?《汉旧仪》一书中有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意思是公元前210年,李斯丞相向秦始皇报告说,他花了72万人修建了骊山陵,这个陵被挖得很深,好像已经到了地面。秦始皇一听,下令“去三百丈和连”。无论是“三百尺侧”史料的真实性,还是换算比例的准确性,我们是否有心理准备去承受挖的结果和探测情况不一样的事实?因为地宫的位置就像我们心中对秦始皇的模糊印象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3.地宫深,如何上下?

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层建筑。如果竖墙是石头甚至是土石方结合,如果只是像兵马俑坑一样的板墙和土墙,会不会造成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是否不会改变竖墙本身原有的形态,成为现代的人造产品?

退一步说,如果不是直直的竖墙,而是阶梯式的竖墙——这也可能是实际情况——可能可以避免塌方,也可能很容易避免塌方,但是如何修建通道呢?兵马俑坑距离地表3-5米深,不用下去也能看清楚。但是地下宫殿比兵马俑坑深10多倍,所以我们不能用栅栏把它围起来。为什么游客用望远镜看不到?如果建造一条可以继续的通道,岂不是破坏了地宫的结构?

4.挖秦陵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我们用最机械的算法,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笑话,既不计算时间成本,也不计算实际的埋葬条件,更不计算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只计算出土面积,就可以大致计算出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墓是目前中国出土最大的先秦墓,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度24米。秦陵占地25万平方米,比它大50倍左右。秦公墓1976年发现,1986年清理。挖了10年。按照这个推理,秦陵400-500年都不会挖。

5.投资有多大?

网络映射

投资包括三大要素:人力、物力、财力。以1号和2号坑为例,2号坑平面呈弧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其保护厅为钢网框架结构,平面尺寸长134.2米,宽106.25米,高14.5米。1号坑比较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几乎所有的保护大厅都建在离坑外缘10米的宽度。大厅顶部为落地式三铰钢拱结构,弧长80米,弦长67米,总重量306吨,投资245万元。

考古学家最遗憾的是,当大厅建于1975年左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当时国民经济处于困境。为了每10万元省下一个钢拱,少建了三个拱,在1号坑两端各建了长约45米的坡道,在大厅外。虽然省了30万,但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让人看不到坑的完整结构。

如此大规模的挖掘,资金需求巨大,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挖掘工作根本无法展开。目前国内一个省级博物馆的建设,不包括土地和搬迁费用,按照目前的建设成本,至少要花费上亿元。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例子是由裴余明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其建筑面积仅为秦陵地宫的1/10左右,总投资3.39亿元。挖秦陵需要多少投资?发掘后修建秦陵博物馆需要多少费用?建一个博物馆日常维护保护需要多少投资?恐怕这超出了我们的预算。

可见,不挖墓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我们有多少技术保障,还在于我们有多少挖掘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是事情的关键或本质。前者是技术,后者涉及我们的文化成熟度。换句话说,如果技术达到了,还能挖吗?如果我们的考古学家不能适应人类认知的过程,落后于现阶段对考古学的普遍认知,不能向古代提出越来越深入的问题,我们的技术再好,哪怕是世界级的,最好不要去挖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历史上的木叉法师与玄奘之间发生了什么?下一篇:考古惊人发现:史前文明毁于核战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