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古代通信方式 没有手机的古代 人们是如何远程交流的?

导语: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移动互联网则让我们随时随地可知天下大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似乎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电子设备了,而这电子设备,尤以手机为甚,手机实时通信能力的强大毋庸置疑,脱离了手机,

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移动互联网则让我们随时随地可知天下大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似乎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电子设备了,而这电子设备,尤以手机为甚,手机实时通信能力的强大毋庸置疑,脱离了手机,人们甚至会有与世隔绝的感觉,那么问题来了,在没有手机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远程通信的呢?

你来比划我来猜

既然都聊到这儿了,那咱们就从起源说起,在没有文字之前,通信基本靠嘴吼,交通基本靠腿走,这是用脚后跟都能想到的,但在人们的语言能力形成之前呢?

这个我们其实可以从动物园寻找答案,看一看与我们基因有98%相似度的大猩猩,他们在野外的环境下如何交流呢?未经人类训练下的大猩猩是无法使用手语进行较复杂的交流的,只是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以动作为主,而声音则作为辅助。

你看,利用肢体动作交流的结果就是,即便是不同种族的猩猩们,也可以愉快的玩耍在一起。

由于有着共同的祖先,所以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到在具备复杂发声能力前,祖先们是如何交流的,简单来说就是你来比划我来猜,这种方式由于要用肉眼辨别,所以此时所谓的远程沟通,最远距离也不过是目力所及的范围。

口口相传形成江湖

然后,有了语言,终于进入了大家预想的“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阶段,虽然话是这么说,但由于人们有了交流意识,可以通过中间人进行传递消息。

知乎答主Mandelbrot的总结很有意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身在江湖,江湖便有了你的传说。

直到商朝出现了甲骨文,这种情况有所改善,考古学者通过甲骨文上的信息,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来证明当时通信系统对准确率与延迟率的升级。

在古书《待经》中,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当然了,在当时如此高效的通信方式,基本上只是为官府所垄断,普通的百姓是无法享受到这一福利的。

烽火报军情

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依靠快马报信虽然一定程度的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不过面对一些紧急事件,如敌国入侵,那么快马传递一来一回难免会贻误军情,所以到了西周,统治者在都城镐东部的骊山设置了很多烽火台,每座烽火台都间隔一定的距离,当遇到敌人入侵,前方烽火台的士兵便会燃气烽火示警,而附近的诸侯看到信号便会迅速赶来救援,这可以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土电报了。

不过这种方式虽然快速,但也有其先天弊端,引燃烽火只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却并不能传达详细的信息,大家应该都听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多么痛苦的领悟,于是到了春秋时期,即使烽火台空前发展,甚至已连为长城的雏形,却依然还是要利用人力畜力传递详细信息。

传车驿马系统化

不过相比殷商时期,春秋时驿的体系有了深层划分,孔子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品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王命的速度还要快。置,就是春秋时传递文书的驿站。置是一种宽泛的说法,传递文书用车叫传,用马叫驿,步行叫邮,统称为置。“传车”,“驿马”,就是从这里来的。

据《韩非子》记载,当时五十里一置。到了秦汉,驿站一般相隔三十里。驿站里有传舍,可供过夜。这是最早的官方招待所。两驿之间,十里设一亭,五里设一邮,刘邦出道之前,就在亭里上班。发展到汉代,公文传递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西汉时,有一种文书传书叫做“奔命书”,公文从相距720公里的金城到长安,来回只用七天。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基本伴随着驿站系统的发展史,整个驿站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直到清朝的驿递系统改革由驿、站、塘、台、所、铺六种组织构成,统称邮驿。驿递速度达到一天600里,全国2000驿站,驿夫70000多人,递铺14000个,铺兵4万名。

民间通信机构最早为商家服务

然而,这些驿站业务虽然高效,普通百姓想要享受却非常困难,在古时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常会选择派专人送信,做生意的就自己负责货物运输,而条件不好的往往托同乡捎带。当然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书信需求的提升,唐朝时期,长安、洛阳两地曾同时推出为商人服务的机构“驿驴”。

自郿县入成都,中间途径之路,皆有店铺待客,酒菜丰足,且备有客房,使舟车劳顿的商人有落脚之处。因每间店中皆备驴供食,故而称为“驿驴”。

明朝始有民信局

直到明朝,社会流动人口加剧,很多百姓远迁,对家乡思念,边远地区对于书信往来的需求达到了一个顶峰,于是,一个由民间远迁百姓组织的名为“麻乡约”的民邮机构诞生了,至明代永乐年间,民间首次出现专业民邮机构,名为“民信局”,这才算是开了百姓通信的先河。

清朝末年,民信局发展到了几千家,民信局邮资收取标准是由各局自定的,一般都是寄件人和邮件人各付一半,一封平件也会按照距离进行收费,还可以议定按年付费,紧急信件可以将信封烧去一角,或者插上一根鸡毛,额外付费即可,民信局的服务是非常周到的,手续也简单,对重要的客户,民信局还可以给予更多优惠,看看,这套路可以说古今通用啊!

飞鸽传书?没那么方便

讲到这里,可能会有喜欢提问的小伙伴发问了,“说到古代通信,那肯定不能不提飞鸽传书啊?难道古人不都是用飞鸽传书的吗?”

很遗憾,大家所说的飞鸽传书,鸿雁传书以及青鸟传书等等我们可能曾听说过的非常规传书方式,在古代可能都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具有普适性。

首先先说飞鸽传书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答案是肯定的,飞鸽传书,是利用鸽子本能的认巢性能,有意识地把一个地区的鸽子带到另一个地区并使之飞回原地区,可以通过在鸽子的腿上绑字条来传递信息。据记载,汉高祖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一战二战时,各国还曾利用过信鸽进行通信,印度直到2004年才取消信鸽通讯。

但是,划重点,但是飞鸽传书是有着很高局限性的,因为严格来说,飞鸽只能进行一次性通信,当你在另一个地区将它放飞后,鸽子就无法再飞回来了,为什么?因为它回巢了啊~~所以电视剧中能够来去自如的信鸽都是妥妥滴杜撰的,就算两个地区的人将自己养的信鸽进行交换,以达到相互通信的目的,那么也受限于鸽子的总数,这可比短信麻烦多了,也贵多了......

另外,鸽子作为生物,也是存在天敌的,比如鹰,比如蛇,比如猫,比如......人,所以利用鸽子远程通信,还是存在很高风险的,而因为风险的存在,注定了飞鸽传书只能作为短途临时通信,无法代替民信系统。

搜罗了一大堆资料,在近代通信发展前,人们差不多就是利用这些方式进行通信的,不仅有诸多限制,还要承担不少花费,同时也要忍受它的低效,不仅感叹,还是现代好啊,如果真的穿越回古代,这种闭塞的生活方式,大家能适应得了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君主制:国家元首为世袭君主的政体下一篇:古代嫔妃的每个月的俸禄有多少 换到现在是多少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