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时期?河姆渡人生活概述

导语:六七千年前,河姆渡地区还是一片沼泽。河姆渡人建房时,先铺设1米长的木桩,在木桩上竖起纵横交错的龙骨。后来在地梁上铺了一层厚度超过10厘米的地板,地板上铺了柱子、横梁、香橼和屋顶。地板起到防潮、防虫、防

六七千年前,河姆渡地区还是一片沼泽。河姆渡人建房时,先铺设1米长的木桩,在木桩上竖起纵横交错的龙骨。后来在地梁上铺了一层厚度超过10厘米的地板,地板上铺了柱子、横梁、香橼和屋顶。地板起到防潮、防虫、防蛇的作用。可以用来养牲畜。地板上有一个客厅。从柱子的高度来看,人是不能直立进出的,但相对于筑巢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房子的大小和内部结构取决于居住成员的数量。从房屋建筑的角度来看,河姆渡人掌握了伐木、加工成桩、柱、梁、板等建筑构件的技术。梁柱用榫卯连接,地板用榫槽板紧密拼接。不同的榫卯形式基本满足受力要求,与后期木结构大致相同。木制构件上刻有双圆、直线、斜线、植物茎叶等装饰图案。由于工具的限制,加工粗糙。遗址出土了六只木桨,其中一只形状基本完整,轮廓清晰。它是由一根木头制成的,形状像一片长手柄的叶子。手柄上刻有线条组合图案。轻便实用,接近现代游船划船。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桨。船桨和一艘陶船证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用船和筏来收集人们的负重和漂浮的水。200多件木制品,包括刀、匕首、锤子、铲子、长矛、碗、桶、棍子、把手、纺车、蝴蝶形器皿等。,出土于第三和第四文化层,其中许多是罕见的或在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看不到的。大部分用于生产。木锤是加工锤击工具,木碗是生活用品,木柄是石器发挥更大效用的附件。小木棍既是农业穴位播种工具,也是采集野生植物时挖根刨茎的采集工具。木制品生产大多要经过切割、切割、拔茬、挖掘、打磨、喷漆和火硬化。表面经过打磨上漆,出土时可见。出土的20多个木桶是用整块木头制成的,类似于竹筒。内外壁锉光,内壁也凿出浅浅的凹槽,塞满圆形的木饼,有的用藤条包裹,可能是打击乐器。第二文化层发现木框方井,证明河姆渡人掌握了凿井技术。出土了许多保存完好的木制器皿,为世界木制工具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干柱建筑遗迹。在食物方面,发现植物是人工培育的水稻。另外还有葫芦、橡子、荸荠、枣等等。动物包括绵羊、鹿、猴子、老虎和熊等野生动物,以及猪、狗和水牛等家养动物。河姆渡遗址是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洛江乡河姆渡村东北,占地约4万平方米,1973年发掘。

新石器时代的

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考古的最后阶段。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阶段,以使用地面石器为标志。这个名字最早是由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在1865年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经进入全新世,在旧石器时代之后或中石器时代过渡之后发展,属于晚石器时代。20世纪80年代开始于约一万年前,结束于5000年至2000年前。基本特征和阶段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三个基本特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石工具;发明了陶器;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有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新石器时代革命的主要内容。这个时代的发展道路在世界各地大相径庭。有些地方在农业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陶器,所以被称为前陶器新石器时代或无陶器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前有些地方出现了陶器,但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连磨石工具都不发达。所以新石器时代只有三个特征齐全才能称为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没有统一的分期标准,因为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地方分早晚两个时段,有的地方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有人单独列出了一个硫石器时代,作为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时期,晚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器,但青铜合金不是有意识地制造的。还有人把这个阶段归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西亚、北非、欧洲西亚发展更早,考古研究更深入。这里是农业最早起源的地区,然后最早出现金属器皿,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亚首先在黎凡特、安纳托利亚和扎格罗斯山前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潮湿,夏季炎热干燥,适合耕种的野粮和易于驯养的动物。从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有了相当的基础,所以成为第一个出现农牧业的地区。

农业和水产养殖

公元前9000 ~ 8000年左右,进入原始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萌芽。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进入陶器前新石器时代或非陶器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石斧、石锄、石冠、石铲、石刀等工具种植小麦、大麦、扁豆、豌豆,并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部分遗址还出现了猪骨。这一时期的典型遗址杰里科遗址出现了用土坯建造的半地下室房屋。村外有石墙和壕沟,墙内有石碉楼。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同类产品。公元前7000 ~ 6000年左右,西亚各地相继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陶器和新石器或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可以称为陶器,温度极低;后来有了胎厚的素灰褐色陶器,最后有了彩陶。这时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建立了灌溉农业。房子一般是多房,平顶,有的房子有牛头形雕像。公元前6000 ~ 5000年左右,这里有些遗址有青铜器并进入了铜器时代。

国外石器时代

西亚新石器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一个是向北非尼罗河流域扩散,一个是向欧洲东南部扩展。尼罗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开始,是陶器和新石器的阶段。北非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分为三大体系: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萨传统新石器文化。在欧洲,黑海北岸的希腊、克里特和克里米亚等。,有陶昕时代之前的炻器文化。陶器出现后,南欧主要是印刷陶器文化,而多瑙河流域是线性陶器文化。进入查耳石器时代后,这些地区出现了彩陶文化。但在东欧北部,新石器时代,小巢箅陶器文化盛行。中亚、南亚、东南亚中亚从公元前6000年左右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代表是童哲文化。这种文化分布在土库曼斯坦。大部分石器继承了当地的中石器传统,有很多微升。同时也有新的磨石轴和磨粒机。种植了小麦和大麦,饲养了山羊。陶器是手工制作的,胎里有草粉,除了素面还有一些彩陶。从整体文化观来看,明显受到西亚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中亚北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相对较晚,其代表是克尔特米纳尔文化,距今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其经济以渔猎采集为主,陶器以雕刻或压印图案装饰。南亚次大陆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始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分布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居民种植小麦和大麦,饲养绵羊、山羊和牛。陶器直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出现,彩陶也很快出现。它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进入了铜器时代。在东南亚、印尼等地,有以种植土豆、芋头为主的新石器文化,但没有发展出真正的农业经济。北亚和东北亚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的地区,蒙古和西伯利亚也有陶器年代接近1万年的个别遗址。但是这个地区的磨石工具还没有开发出来,农业出现的很晚,和西亚的情况正好相反。这一带的陶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圆柱形的罐子特别受欢迎,一般是灰褐色,装饰有雕刻或浮雕的图案。在日本,陶器上有许多绳纹,所以日本的新石器时代也被称为绳纹时代。朝鲜和西伯利亚的陶器更像光栅图案。受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影响,朝鲜新石器文化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发展了旱地农业,种植了谷子和谷子。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蒙古东部种植小米,饲养牛羊等牲畜。由于大陆的影响,日本的农业直到公元前1000年后才迅速发展起来。西伯利亚一直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中南部的史前考古通常不使用新石器时代的概念。但是,如果以旧大陆的考古标准来衡量,新石器时代文化依然存在。美洲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基本处于新石器时代,甚至已经建立了高度文明社会的玛雅王国也基本不使用金属工具。美国是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玉米、豆类和南瓜最早是在这里种植的,印度人称之为三姐妹。只有一种家畜,美洲驼。大洋洲在殖民者进入之前还处于狩猎采集的经济阶段,不会制作陶器,所以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界限在那里并不明显。在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仍然有许多石器和马铃薯植物,与东南亚的相似。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大约在一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很不一样。

石器时代经济区

大致可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①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海河流域等。这就是小米、小米等旱作农业的起源,很早就养猪养狗,后来养牛养羊。

②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但岭南地区农业一直不发达,渔猎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可归为亚区。这个地区很早就种植水稻,这是水稻种植的一个重要来源。早期养猪养狗,后来又陆续饲养水牛和绵羊。

③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东北大部分地区、内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等长城以北的地方,约占全国的2/3。这个地区除了几个地方基本没有农业。细石器很发达,但是石制工具磨出来的很少,陶器也不是很发达。

前两个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三个区除外,由于考古工作不够,很难分阶段:早期约公元前10000 ~ 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贝丘为主要遗址,有少量的地面石器和陶器,农业已经萌芽,部分地方还养猪。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期,华北的磁山文化曾发展过旱地农业,种植过谷子和小米,养猪,并发展了地面石器和陶器;中国中部的蓬头山文化种植了水稻、猪和水牛等。磨石工具还是比较少见的,而陶器比较发达。在晚期,大约公元前5000 ~ 3500年,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型聚落,如半坡、江寨。很多人第二次葬在一起,发展彩陶是一大特色。华中地区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中有丰富的稻田农具,如稻骸、白骨等。在大溪文化中,经常用稻壳拌泥巴擦拭房屋的墙壁,陶胎墙中也夹杂着大量的稻壳,说明稻作农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最后一个时期是硫石器时代,约3500 ~ 2000年前。此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此时小块青铜器已普遍出现,有中央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市城址、河南淮阳平凉台古城、湖北天门石家河、湖南礼县城头山等。房屋建筑中出现了大规模的隔断建筑,开始用石灰、土坯擦地板、砌墙。陶器一般采用轮制,出现大量精美的玉器,石器中钹、镝等兵器明显增多。墓葬两极化,大墓常有棺椁棺椁,随葬品丰富精美;小墓葬既没有随葬品,也没有任何随葬品。良渚文化中,甚至还有大规模的人为堆砌的贵族坟墓。物质财富的增加,贫富和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的来临。该遗址有四个连续堆叠的文化层,其中第三层和第四层是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层,距今约6000年至7000年。出土文物内容丰富,包括大量人工培育的稻子文物、带榫蛋的木质建筑构件、数以千计刻有精美装饰图案的陶器和骨器。遗址中发现的榫卯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发现的最早的榫卯。在动物骨骼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和水牛的骨骼,其中猪的骨骼数量最多。人工栽培水稻的残留物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作物。根据以往的国际文献,印度是亚洲大米的原产地。而印度最早的大米是在中国中部的鲁达发现的,年代是公元前1700年,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米晚了3000年。最有趣的是骨哨,还能吹出动听的声音。河姆渡遗址大量文物的发现,证明长江下游早在6000-7000年前就有了相对先进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

河姆渡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它最早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因此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夏、绍兴平原,东至舟山群岛。根据放射性碳测年和校正,年龄约为公元前5000 ~ 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确立,拓展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表明长江流域也有灿烂古老的新石器文化。这种文化唯一的大规模发掘是河姆渡遗址,由浙江省文化管理协会和浙江省博物馆于1973 ~ 1974年和1977 ~ 1978年进行。1982年,国务院宣布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发现于浙江省陈娇、鄞县、八字桥、舟山白泉和大菊。具有文化特色的陶器主要有碳黑陶器、沙红陶和红灰陶。除了素陶,壶底还有纵横交错的绳纹,陶器的宽边上常刻有平行条纹、波浪、圆圈、叶形、穗纹等几何图案,偶尔还能看到白色地面上有深棕色线条的彩陶。平底和平底机器是主要的。代表性的器皿有水壶、壶、带柄碗、宽边浅盘、吊袋、脚等。与腿结合使用的陶罐,一直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具。有丰富的骨制生产工具,尤其是早期。骨器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石、木、陶等各种工具的总和。据我们所知,它们在中国新石器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木制品精致多样。梯形斜边石斧、拱背粗体石凿、骨凿、斜领骨锤、管状骨针、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特殊的器皿。大量的榫卯木构件和干柱建筑遗存,展现了河姆渡文化的民居特色。

阶段和年龄

河姆渡遗址的4、3层和2、1层分别代表了河姆渡文化的早期和晚期。①早期:约5000 ~ 4000年前。陶器体系简单,以碳黑的陶器为主。除了光滑的平面,还有许多绳纹,几何图案和动植物图案突出。这些容器的主要形状包括一个收敛或开放的肩脊壶,一个直口桶壶,一个颈耳口壶,一个宽边浅托盘,一个倾斜的腹盆,一个环形单柄碗,一个大圆豆,一个壶形甑,和块状脚。石器种类很少,一般都是磨的比较差的。斧钹厚重,主要石器未发现穿孔。②晚期:距今约4000 ~ 3300年。沙红陶和红灰陶最为丰富。前段泥红陶外壁红色,内壁黑色,常涂红陶衣;后段的泥质红陶,内外颜色一致,很少穿陶衣。顺着绳纹,有雕刻孔的花纹。新款三脚架,落地把手两足异形□,挂包式□。其他主要造型有开鸡冠花耳壶、开平腹壶、牛鼻耳罐、折边罐、多孔豆、空翘腹脚。石器各部分都经过打磨,有平条石、打孔石轴、长方形双孔石刀、转石轮。水稻残骸一般在河姆渡四楼发现,用于农畜养殖。有的地方稻、稻壳、茎叶交替混合,形成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部分超过1米。大米遗迹如此之多,保存完好,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是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稻亚种和晚稻类型。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具有马家浜文化的稻种,是最早的5000年,是中国最早的两箱稻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种。这对探讨中国稻作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河姆渡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农民都有骨头,仅河姆渡就出土了几百块。它是由鹿和水牛的肩胛骨制成的。肩窝一般用横杆刺穿,但肩窝不是用细骨刺穿。肩承磨成半月形,冠前正中刻有竖槽,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安装在骨轴上的木柄下端嵌在凹槽中,在横架上缠绕几圈藤条绑紧,顶端做成T形或刻有三角形的抓手孔。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木高跷、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近1米长的木杵。家畜主要包括猪和狗。碎猪骨碎牙随处可见,方口陶罐上刻着肥陶猪和猪纹。陶盆上刻有稻穗和猪的形象,一般是牲畜吃食依附于农业的反映。此外,还出土了更多的水牛骨头,也许牛被驯化了。河姆渡出土的野生动物骨骼有40多种,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和软体动物。大部分是鹿,如梅花鹿、水鹿、四象、麂、狍子等。光是鹿角就有400多个。还有许多鸟类、鱼类、海龟和海龟的遗骸。亚洲象、苏门犀、红脸猴等暖区动物的遗迹也很少。骨钹1000多枚,特点是衣领不对称的长或短前斜钹,以及其他窄长前柳形钹、钝或尖锥形带钹等。找不到网坠等渔具,但有大量鱼骨,有些还可以用来打鱼。其他捕鱼和狩猎工具包括木矛和骨鱼镖。茎和叶相连的木桨的发现表明,船和小船已经用于运输,也可能用于捕鱼活动。在家禽骨管上刻洞制成的骨哨,不仅是一种乐器,狩猎时还能发声诱捕动物。原始手工艺陶器的特点是炭黑陶器。尤其在早期,无论是炊具还是食品容器都属于这种陶器。胎泥纯净,含铁量只有1.5%左右。大量稻壳和稻茎叶下脚料作为原料。工艺比较原始,器皿都是手工制作,不太规整;根据试验,烧成温度为800 ~ 900℃,在缺氧还原火焰中烧成。胎块厚而松,重量轻,吸水性强。后期基本还是手工制作,但也有用慢车修剪的。出现了三脚架、袋装脚等复杂形状,部分陶器的烧制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编织方面,河姆渡发现筘垫碎片,采用二经二纬的编织方法。轻木纺车,连同不同大小和重量的陶、石纺车。可用于拉伸和扭转。还发现了木制打纬刀、用于梳理经纱的木制长齿装置、两端带有切口的织物卷绕轴等。河姆渡文化的骨器比较发达,有凿、箭头、鱼镖、哨、锥、针、管状针、匕首、带柄矛、梭子、锯、凿、勺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有装饰品、烟斗、吊坠、珠子等装饰品。还有蝴蝶形的装置、靴形的装置等。,暂时不使用。打磨一般比较精细,少数刻有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堪称精致实用的工艺品。象牙制品也有20多种,其中有刻有两只鸟朝日升起图像的蝴蝶形装置、凤凰鸟形双形装置、雕刻的编织图案和蚕图案等小杯子。,由此可见当时的精湛技艺。凤凰鸟形齿形器的造木工艺非常突出。除了木凿、抹刀、杵、矛、桨、槌、纺车、木刀等工具外,还发现了许多安装骨凿、石斧、石铲等工具的手柄。分叉的树枝和鹿角做成的弯曲的尺形手柄,叉头下部切开一个榫状的捆绑面,左侧绑着石斧,正面绑着石簪。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都凿有榫头,特别是燕尾榫、带销孔的榫头和企口板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当时木材制作技术的杰出成就。河姆渡三楼出土了一个瓜形的木碗,口折足满,外面有一层薄薄的朱砂漆,剥落得非常厉害,呈现出轻微的光泽。它被鉴定为生漆,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漆器。房屋与水井河姆渡文化盛行,是一种桩板高于地面的干柱建筑。河姆渡遗址的各个文化层中都发现了与这类建筑遗存有关的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数以千计的木构件。四楼干柱式长屋内残存220多根桩和长原木,规则排列成4排,相互平行,走向西北-东南。现有最长的一排桩长23米,第一排、第二排和第三排从西南到东北的距离大致相等,总宽度约为7米。可以推断室内面积在160平米以上。第三排和第四排之间的距离为1.3米,位于面向东北的前走廊。在建筑遗迹范围内,出土了芦苇垫碎片、许多陶器碎片,以及大量食用后丢弃的植物皮和动物骨。这座大型干柱建筑是一座公共住宅,内部可以分成几个小房间。干柱建筑是新石器时代以来我国江南地区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最早发现于河姆渡。除了干柱式建筑外,早期还有柱式地面建筑,在柱孔底部放置木板作为基础,其他用红烧土块、粘土、碎陶片填充,填充加固形成中间竖立木柱的砂浆形柱基。榫卯木构件和榫槽板在河姆渡遗址二楼发现了浅木井的痕迹。这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井遗迹,也是利用竖井支护结构发现的最古老的遗迹。该井位于浅圆坑内,井口为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紧靠井壁种植几十排桩,内侧由榫卯形成的水平盒支撑,防止倾倒。长原木平放在排桩顶部,形成井口框架。井的外围是一圈28根直径约6米的栅栏桩,呈圆形分布。此外,在井里还发现了小而长的圆木和平面略呈辐射状的芦苇席碎片,可见井里还覆盖着一个井亭。在河姆渡四楼的居民区,发现了两个婴儿瓮棺,以陶罐和壶作为埋葬对象。1至3层有20多座坟墓,但没有坟墓或陪葬品,只有一座是用木板垫底的。成年人和婴儿大多被单独埋葬。两人三座墓,其中一座是两个孩子。在2、3层的墓葬中,普遍采用侧弯四肢埋葬一个人的方式,有的是弯腰头向东或东北方向埋葬,大多没有随葬品。一楼的墓葬流行单人直肢葬,也有个人弯肢葬,头不同,多在西北。随葬品一般都有,但不丰富。两座墓葬最多各6件,一般都有水壶和豆子,但很少有生产工具。一般来说,不同时期的埋葬方式、头部和随葬品都发生了变化。居民物种看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身体特征。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河姆渡遗址第四层所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存,与以罗家角遗址第四层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相似。陶器中六边形口边的盘子和锅与弯口的双耳锅形状相似,说明两者有一定的关系。河姆渡文化的前后期分别类似于马家浜文化和松泽文化。马家浜发育良好的素面腰沿壶,在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前期也偶有见到。相反,在马家浜型中也发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小而有特色的垂直囊型。河姆渡文化后期,长条状的石头,边缘凸出的雕花豆,花瓣状的圆圈,轮廓分明的腿的样式,与松泽文化相同。晚期河姆渡文化可能受到马家浜文化和松泽文化的强烈影响。

辩论

有人认为河姆渡遗址4、3层是新发现的河姆渡文化,而2、1层属于马家浜文化的马家浜型和松泽型,进而提出河姆渡文化应发展为马家浜文化的观点。早期和晚期河姆渡文化的联系及其发展方向需要在发现更多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其晚期遗骸的性质和归属需要进一步研究。参考书目:浙江省文化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1978年第1期。牟永康:《河姆渡文化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那个让香奈儿恨之入骨的女人到底干了什么 竟然差点惨遭陷害 那个让香奈儿恨之入骨的女人到底干了什么 竟然差点惨遭陷害下一篇:这个人比和珅还受宠,一生只被罚俸一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