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日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妄想“并吞中国”?

导语:1894年,朝鲜爆发东校党起义,朝鲜国王向中国求助,日本趁机出兵朝鲜。然后中日冲突加剧,甲午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前,中国从未将日本视为“东海岛国”,而日本早在维新变法前就提出“吞并中国”。日本早就不愿意

1894年,朝鲜爆发东校党起义,朝鲜国王向中国求助,日本趁机出兵朝鲜。然后中日冲突加剧,甲午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前,中国从未将日本视为“东海岛国”,而日本早在维新变法前就提出“吞并中国”。

日本早就不愿意做岛国了。明治维新前十年,日本思想家吉田松阴知道日本不是西方列强的对手。只有侵略亚洲国家,才能弥补输给西方的损失。他在《战俘营录》中写道:“日本应紧急修复军事装备,命令琉球进贡,共同指责朝鲜进贡,一如古代。北伐满洲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逐渐呈攻之势。如果切断朝鲜和满洲,吞并中国,输给俄罗斯和美国的人可以在满洲、朝鲜得到补偿。”这个理论叫做“补偿理论”。

许多在吉田松阴的学生,如高杉新崎、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将成为日本未来落后改革的中坚力量。这些主导日本潮流的有影响力的人接管了吉田松阴的衣钵。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补偿论”幻化出“海外飞行论”、“大陆政策”等一系列军国主义理论。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些理论成为日本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思想根源。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生产力迅速发展,狭小的国内市场已经无法满足资本扩张的胃口。这时,日本又一次把朝鲜当成了战场。1870年,日本外务大臣刘感慨地说:“如果被别人抢占,国家就休息。”然而,日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来控制朝鲜。东校党的起义,当时朝鲜邀请清军入国抗乱,给了日本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中日军队全部抵达朝鲜后,朝鲜政府和东校党出人意料地达成停战协议。按理说,既然东校党的起义平息了,中日两国就该撤军了。甚至在清政府命令总司令叶志超准备回国时,日本反而加快了出兵速度。当时驻朝日军已超过1万人,但中国军队在人数和装备上处于劣势。

在中国传统文化圈中,中国与周边国家一直保持着宗藩关系。到了19世纪末,以中国为首的大国已经不堪重负,周边的诸侯国大多顾不上了。1862年,安南成为法国殖民地;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1885年,缅甸成为英国殖民地……中国只能期待这些小兄弟的陨落。而靠近东北“龙兴之地”的朝鲜,是清政府唯一想维持宗藩关系的国家。

既然要打,就要了解对方的实力对比。都察院赠送给楚程波的一份奏章,代表了当时中国人的观点:日本是“岛上小丑,外强中干,久闻四海”,“中国30年重视海防,78年建立海军”。北洋水军“技术娴熟,组织严密,海口炮台码头全部坚固”,“武备修得足以永久保持海上气氛”。

不仅朝中官员认为日本是一个没有恐惧的小国,普通知识分子也不重视日本。当时,中国报纸《申报》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财政资源丰富,有地方关税支撑,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日本资源贫乏,经济落后,国库薄弱空,很难支持对华战争。一旦战争爆发,日本国内经济崩溃,市场萧条。

还有一篇文章甚至说,即使看五大洲,中国也可以称之为强国。“比起东海区的岛国,五大洲的强国都知道远远不够。地大人多,物产丰富,比日本多十倍,比日本多百倍。”

甚至有人嘲笑:“日本人矮个子矮,身高不到四英尺以上的就没有中国人高。”。“一旦开战,我们中国军人就会被大的碾压,不会造成侵蚀。日本人怎么了?”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自嘲:“我一辈子都在做事,训练和海军都是纸老虎。为什么我真的可以放下他们?”但勉强整理,假象,不是作者可以敷衍的。比如一个破房子,被一个造纸匠糊了,就变成了一个干净的房间。虽然知道是用纸糊的,但是里面是什么材料从来都不确定。哪怕有一点风雨,打几个洞,随时修补。但是,我一定要撕手,没有准备任何修复材料和改造方法。自然真相破碎不堪,不可收拾,但造纸者又如何承担责任呢?"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清朝搞笑故事:皇帝写了一首诗 清朝搞笑故事:皇帝写了一首诗 大臣立马告状说皇帝要造反下一篇:隋栐良 长得像韩国人的中国演员,邓伦、于晓光、凌潇肃上榜,李荣浩躺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