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点评拿破仑时代的欧洲各国名将 点评拿破仑时代的欧洲各国名将

导语:拿破仑时代欧洲著名国家评析。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拿破仑时代正值法国大革命席卷欧洲,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年代。在我看来:战略眼光、战术水平、个人勇气、骑士气概,是名将的衡量标准。 先说法军元帅。1806年拿破仑称帝时封了18位帝国元帅,马塞纳,达武,缪拉,拉纳,朱诺,奥热罗,贝尔纳多特,内伊,苏尔特,贝尔蒂埃,贝提埃,马尔蒙等都是,这些人同时都封公爵。后来9年的战事

拿破仑时代欧洲著名国家评析。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拿破仑时代正值法国大革命席卷欧洲,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年代。在我看来:战略眼光、战术水平、个人勇气、骑士气概,是名将的衡量标准。 先说法军元帅。1806年拿破仑称帝时封了18位帝国元帅,马塞纳,达武,缪拉,拉纳,朱诺,奥热罗,贝尔纳多特,内伊,苏尔特,贝尔蒂埃,贝提埃,马尔蒙等都是,这些人同时都封公爵。后来9年的战事中陆续又封了一些元帅,象麦克唐纳,乌迪诺,格鲁西等,总共20多位吧。 历史学家对这些元帅的评价,褒贬不一,大致获赞扬较多的总有达武,马塞纳,拉纳,缪拉。我个人欣赏达武,贝尔纳多特和马塞纳。我评判的标准是拿破仑不在的时候独立作战的能力和战绩。因为拿破仑是数百年不出的军事天才,法军将领大多数只要充分领会,积极执行他的意志就能打胜仗,拿破仑提拔将领也偏重听话型的。 达武是最能独当一面的。他30出头就受封元帅,是最年轻的法国元帅。最能体现他能力的是对普鲁士一战。奥斯特里茨"三帝会战"法军大胜之后,普鲁士对法宣战,拿破仑麾兵分进合击希望捕捉普军主力击破之。双方都不清楚对方主力所在,结果是拿破仑"大军团"主力在耶拿遭遇了普军前锋,误以为是普军主力,各军紧急收拢,从行进中投入战斗,痛快淋漓地吃掉对手,但法军中独独缺了达武的第三军。却原来达武行进途中遭遇了真正的普军主力和后卫5万人,不但普王御驾亲征,而且总司令不伦瑞克公爵和布吕歇尔都在。达武把自己的3个师1万5千人紧急展开,大战的结果不但没被普军吃掉,而且以一个军击败了普军全军,不伦瑞克公爵伤重而死。普军还盼前锋回援,结果听到的是前锋被拿破仑击溃的消息,立时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达武的军也伤亡过重无力追击,但拿破仑这时候已经闻报,立即全力以赴追击。这就是耶拿-奥尔施泰特双重会战,结果是普鲁士一战崩溃,全境被法军占领,向法国投降,连后来击败拿破仑的布吕歇尔元帅也在逃到北海边的什切青后作了法军俘虏。达武因这一战而被晋封为奥尔施泰特亲王。 1815年拿破仑复辟,达武没有随拿破仑出国作战而任巴黎留守。有评家认为没有带达武是拿破仑滑铁卢败因之一,如果那一战分出去的法军不是格鲁西带领而是达武的话,滑铁卢当天不会被布吕歇尔甩开,让布吕歇尔赶到战场汇合英国威灵顿公爵击败拿破仑了。此论虽然有理,但我认为拿破仑的部署是有原因的--他上次战败退位就是因为后院起火,留守巴黎的将领投降,这次当然要选自己信任而且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大将留守后方。事实证明也对:拿破仑虽然最终失败,但达武不轻易认输,威胁要继续战斗,最终通过谈判至少为法军将领争取到了日后保留地位和兵权的条件。 其次是马塞纳。他资格老,1800年前就是拿破仑麾下北意大利军团的师长。拿破仑离开北意大利远征埃及后担任北意大利军团司令。但他没有拿破仑那样的天才,敌不过优势联军,处境困难。我说这也怪不了他,那种情况下除了拿破仑曾经打过胜仗外,换谁也不行。拿破仑从埃及回巴黎经雾月政变任第一执政后组建"大军团"经略北意大利和奥地利,命令被围在热那亚的马塞纳坚守以牵制奥军主力,马塞纳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最后弹尽粮绝不得不向奥军投降,但那时拿破仑已经率组建好的"大军团"出其不意的越阿尔卑斯山出现在奥军背后。所以说马塞纳的苦斗是拿破仑几个月后马伦哥大捷的基础。马塞纳后来封帅以后参加了拿破仑的各个胜仗,屡立战功。但1812年征俄的败仗没有参与,大概是退休了。 还有贝尔纳多特,他是个传奇人物,长期担任"大军团"第一军司令,打仗不一定明显强于其他元帅,但是个很有政治头脑和战略头脑的人。他的妻子曾是拿破仑的情妇,所以深得拿破仑信任。但耶拿战役前,和达武因行军路线问题起了很大争执,受到拿破仑斥责,此后渐渐失宠。击败普鲁士以后,正好他的远亲瑞典国王驾崩没有子嗣,瑞典人选了他来作瑞典国王,他就去了。所以到今天瑞典王室还是他的后代。"在其位谋其政",他当了国王自然为瑞典人谋福利,瑞典是北欧强国,不愿意被拿破仑统治,他就保持中立,在拿破仑势力达到顶峰,远征俄国时也没有帮助法国。拿破仑征俄战败,全欧洲反拿破仑,他也加入反法联盟。这时候拿破仑困兽犹斗,虽然战略形势绝望,但打起战役来还是屡战屡胜,联军将领都怕和他交战。贝尔纳多特这时出了关键的一个策略:他建议联军尽量避免和拿破仑交战,而打击孤立的其他法军,甚至乘虚直捣巴黎。。不要认为这个策略简单,要知道欧洲兵学不同于中国兵学,不重权谋而重力战,再加上那时崇尚骑士式正面冲突的社会风气,能想出这一条来着实需要政治和战略的大智慧。结果这被证明是盟军胜利的关键,直接导致了拿破仑第一次退位。贝尔纳多特这个人谈不上忠,也不够君子,但是个很好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不但能自保,还能为新的祖国谋福利,瑞典人实在是选对了国王。 还有缪拉值得一提,他是拿破仑的妹夫,论军中资格,战功,和地位,可以说是第一元帅。他长期担任"大军团"骑兵司令,是快速机动作战的行家,并被拿破仑封为那不勒斯国王。但他战略眼光不佳,常受拿破仑斥责。拿破仑复辟并最终失败时他处于观望状态,既没有到麾下效力,也没有加入反法同盟,想保住自己权位,但最后什么也没保住,丢了王位也丢了命。但我认为他指挥骑兵机动作战的战术才华还是很高的。 其他着名元帅内伊,苏尔特,拉纳都是执行命令,忠诚勇敢型的,除了惊人的勇敢和骑士气概,没有太多独立战绩,我可以从军事的角度称为平庸。其实我个人从感情出发很欣赏拉纳,很多评家也把他和达武,马塞纳并列,我想这很可能和他壮烈的死有关:他是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率法军骑兵冲锋时被奥地利军队炮弹削断双腿,死在拿破仑怀里的。当时法军被奥军半渡而击,处境危急,那正是绝地反攻的时刻。经此次战役和稍后的瓦格拉姆战役,法军终于还是击败奥军,迫使奥地利又一次投降。顺便说一下,滑铁卢战役中一柱擎天的内伊元帅,结局是在波旁王朝复辟后被枪决的。同是铁杆忠于拿破仑,达武和内伊的结局何其不同! 还有一位贝尔蒂埃元帅值得一提。他不是战将,长期担任拿破仑的参谋长,善于司令部的组织工作。后来普鲁士重整军备时,沙恩霍斯特是以他为蓝本组建普鲁士总参谋部的。而普鲁士-德意志总参谋部是所有现代参谋部制度的典范。所以说贝尔蒂埃的工作通过普鲁士-德意志间接影响了所有现代军队。 最后评价一下拿破仑本人。从军事上全面评价他要说的话可太多了。我只想说我最欣赏的拿破仑战役还不是马伦哥,或奥斯特里茨,或博罗津诺,而是早期的北意大利战局和乌尔姆战役。五战北意大利,屯兵坚城之下而不克,却以此为诱饵,以弱胜强,将奥军的援军来一次全歼一次,我国解放战争中围城打援有点类似,但难度远远不如,我个人认为只有二次大战中德军曼施泰因元帅的1942年克里米亚战役才差相仿佛。而乌尔姆战役则运用分进合击,几路大军把机动运用到了极致,还没开战对手就败了,作战虽不激烈,但真正是在战役指挥上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 再来说说同时期的欧洲其它各国的名将。 俄国的苏沃洛夫严格讲不算拿破仑战争的将领,他比拿破仑早一个时代。他辉煌是在拿破仑之前的俄国对土耳其作战。他在北意大利击败法军时拿破仑去了埃及,那是苏沃洛夫生平最后一战,之后就病死了。他和拿破仑从未交手。他的部下和学生库图佐夫是拿破仑的死敌。 库图佐夫的年纪比拿破仑大得多,可能是年纪和健康不佳的原因,也可能是得不到沙皇的完全信任,总之他的作战总是小心有余,战役战术上没有闪光点。但他的战略见解深辟,又深深地了解俄罗斯民族,他知道打持久战必胜,所以从不跟拿破仑硬碰,这有点象古罗马的费边,或抗战中的毛泽东蒋介石。但他在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后也不积极追击,只是"礼送出境",也不主张俄国出境作战,,这就有点过份了,否则拿破仑不仅会50万大军尽丧,还会不得生出俄国国境。总之我承认库图佐夫是战略高手和俄罗斯民族的救星,但不赞成他被后人抬到一代天才名将的地位。 巴格拉季昂公爵是当时俄国军界享盛誉的少壮派将领,但他在博罗迪诺战役中阵亡了,历史没有给他证明自己的机会,所以也称不上名将。 奥军屡败于拿破仑,将领乏善可陈,只有卡尔大公在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差点打败了拿破仑,但随即有瓦格拉姆大败。施瓦岑贝格亲王虽然是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前的联军总司令,但那是因为奥地利出兵最多,而且如果没有普鲁士的布吕歇尔力战,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出谋,他一样还是一筹莫展。要说奥军名将,那得数欧根亲王,但那是前一个世纪的人。拿破仑战争时代奥地利实在是提不起来。 说到普鲁士。布吕歇尔元帅无疑是第一名将。他的成长有个过程,早年也曾在耶拿战役中吃过败仗,还作过法军俘虏。后来普鲁士投降,卧薪尝胆实行军事改革,沙恩霍斯特和格耐森瑙创建参谋部制度。拿破仑征俄败归之后普鲁士起而反法,布吕歇尔从此展露才华。他在各路联军中是战力最强的,起了主心骨作用。虽然战场上遇到拿破仑还是不免吃败仗,但没有拿破仑时他是联军法军加在一起各将领中最强的。拿破仑第一次退位之后复辟,他的普军和威灵顿的英军是击败拿破仑的主力。布吕歇尔先是小败于拿破仑,但用巧妙的机动摆脱了来追的法军格鲁西元帅,及时赶到滑铁卢战场增援威灵顿,给了拿破仑最后致命的一击。 还有沙恩霍斯特和格耐森瑙,他们是普鲁士-德意志总参谋部制度的奠基人,对现代军事制度影响至大,虽然不是战将。沙恩霍斯特没有作到元帅,死得早,格耐森瑙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又活了40年,很长寿,作到了元帅。二次大战中希特勒有两艘战列巡洋舰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一样也是格耐森瑙比沙恩霍斯特长寿。 除此之外,不能不提到"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这位普鲁士下级军官在普鲁士战败投降后不愿当亡国奴,跑到俄军中以少校的军衔志愿参军继续抗法。普鲁士后来又反法后,回到普鲁士军队作沙恩霍斯特的助手。后来以少将军衔退役,一心着述,总结和阐述拿破仑战争,遂成一代军事理论大师留名后世。 最后说英国威灵顿公爵。他是"拿破仑的终结者",滑铁卢一战定乾坤。后世军事专家对他评价不高,尤其是法国人贬他。我倒很欣赏他。他在滑铁卢之前和拿破仑从未交过手,但是拿破仑征俄之战之前和之中的西班牙长期作战他是参与的。那时拿破仑夺取西班牙王位授给自己哥哥约瑟夫波拿巴,引起西班牙举国反抗,这就是成为法国泥潭的西班牙战争。英国派维尔斯利子爵率军支援西班牙葡萄牙。就在西班牙半岛他击败一任又一任的法军司令,包括大多数法军最着名的元帅,如马塞纳等,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华。后来拿破仑复辟以后的滑铁卢战役,是他所擅长的防御战,也占有地利优势,但不要忘了法军人数占优,而且威灵顿指挥的是各个同盟国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精锐的英国红衣近卫军只有一点点。这一战如果没有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赶到,威灵顿不会胜,但我也不认为他会败,应该是个不胜不败的僵持局面。而如果是这样,战略上联军已经胜了,因为时间不利于拿破仑。所以滑铁卢战役我给威灵顿和拿破仑打的分是平分秋色。威灵顿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当然不如拿破仑,但也可以称一代名将。滑铁卢天平的一头是威灵顿和布吕歇尔这两位一流高手联手,另一头即使绝代天骄如拿破仑者也只好败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高姓起源于哪里 高姓起源于哪里 祖先是谁 着名历史人物有些谁下一篇:诸葛亮的岳父为什么要帮陆逊破掉八卦阵 诸葛亮的岳父为什么要帮陆逊破掉八卦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