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战国七雄绚烂一时的后起之秀 战国七雄绚烂一时的后起之秀 却让后人记住荆轲刺秦 这就是燕国

导语:战国七雄后起之秀让后人记住荆轲刺秦。这就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下列燕国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细品战国七雄,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它们中间有六个是从「 ”春秋五霸”延续下来的,齐、楚、秦自不必说,韩、赵、魏也脱胎于晋国,唯一和「 ”五霸”无关的就是燕国,从这个角度看,燕国是不折不扣的战国「 ”后起之秀”。 如果把视角转换一下,看看开国君主,燕国就很厉害了,其开国君主召公奭是周朝缔造者周武王和周公

战国七雄后起之秀让后人记住荆轲刺秦。这就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下列燕国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

细品战国七雄,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它们中间有六个是从「 ”春秋五霸”延续下来的,齐、楚、秦自不必说,韩、赵、魏也脱胎于晋国,唯一和「 ”五霸”无关的就是燕国,从这个角度看,燕国是不折不扣的战国「 ”后起之秀”。 如果把视角转换一下,看看开国君主,燕国就很厉害了,其开国君主召公奭是周朝缔造者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兄弟,周武王死后,召公奭和周公旦一起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周成王死后,由于周公旦已死,召公奭又承担起辅佐成王之子周康王的责任。可以说,周朝初年的「 ”成康之治”中,召公奭起了很大作用。 正因为要留在都城辅佐周天子,召公奭虽在周武王灭商后就被分封到燕地,但自己没去,而是派了儿子去治理。当年的燕地就是今天的北京河北一带,但在那个年月,是十足的偏远荒僻之地,还得面对山戎等游牧民族和孤竹、令支等不服从周朝的国家侵扰。正是因为偏处边疆、人丁不旺,春秋时期,燕国不是中原强国争夺的目标,反而由于燕国要抵挡北方「 ”蛮族”的攻击,常来寻求中原霸主的支援。燕庄公二十七年,山戎来攻,燕国抵挡不住,向霸主齐桓公求助,才打败山戎,齐桓公还顺手把不听从周王室的孤竹、令支两国给灭了。 除了这一幕插曲外,燕国在整个春秋时期基本没有存在感,但进入战国后,局面变了。在燕国南方,齐国是主要邻国,不过此时的齐国王室已从姜氏变成田氏,齐桓公创下的齐燕友好事业自然不再提起。田氏国君反倒觉得,燕国既弱又近,是个用来「 ”进补”的好目标。田氏齐桓公五年,趁着韩赵魏三国混战,齐国打着救援韩国的幌子,袭占燕国的桑丘,燕齐从此交恶。齐燕两国的关系,在齐桓公的手上达到高潮,又在另一个齐桓公的手上破裂,历史的戏剧性可见一斑。 此后几十年,燕齐屡有冲突,但令人惊奇的是,燕国完全不处下风,还曾多次击败齐军。能和当时的头等强国打的不相上下,足以证明燕国的实力,也正因为此,人们开始把燕国当成和其他大国相当的存在。 燕后文公二十八年,被后世称为纵横家杰出代表的苏秦经过四处碰壁之后,来到燕国,并说动了燕后文公,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精彩的一段时光。但这个时候谁都没想到的是,苏秦除了拉开自己人生的精彩大幕,还同时开启了燕国最绚烂历史的发端。苏秦让燕后文公相信,如果能用「 ”合纵”之计把关东六国联系在一起,共同对抗秦国,燕国的安全自然就能够得得到保证。得到燕国的支持后,苏秦充分发挥自己的游说能力,先后说服了赵、韩、魏、齐、楚等国,最终形成合纵联盟,实现了他对燕侯的承诺。 不过,关东六国之间毕竟不是铁板一块,各国之间利益冲突不断,合纵也只是在短期内掩盖了矛盾而已。比如,燕后文公在位二十九年而卒,齐国马上来打,占据燕国十城。虽经苏秦鼓动不烂之舌,说服齐国归还十座城,却再次暴露燕齐深刻的矛盾。 燕后文公的儿子即位后的第十年,燕国参与韩、魏、赵、燕、中山五个国家共同发起的「 ”五国相王”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看到秦、齐、楚等大国的国君纷纷自称为王以后,这几个国家也不甘寂寞了。不过,这几个国家毕竟国力略逊,单独称王可能有点心虚,所以干脆大家一起称王、互相承认,也能和大国对抗一二。不过很遗憾,燕王称王两年后就逝世了,谥号为易王。易王死后不久,苏秦在齐国被人刺杀,合纵大计也随之名存实亡。不过燕国的热闹还没完,继任的燕王哙堪称奇葩。他即位之后,无心国事,把一应大小事务都托付给相国子之。而子之碰巧又比较能干,史书上称他「 ”办事利索,处置果断”,于是逐渐掌握了燕国的各种大权,开始滋生别样的想法。这一幕很眼熟对不对?没错,这就和「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类似了。但和其他各家不同的是,燕王哙对于子之的野心不但不提防一二,反而感到很高兴。也不知道是真的太糊涂,还是被吓得太厉害,最后燕王哙干脆提出,学习上古时代的礼仪,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子之。 说干就干,燕王哙五年,他真的把王位让给了子之,甚至还把国内所有三百石以上职务官员的玺印全部收回,以方便子之重新安排。对这种神奇的操作首先感到不满的就是燕王哙的儿子——太子姬平,这也是人之常情:本来太子平可以等着接班当国君的,这么一搞,国君的位置干脆就没太子平什么事了。于是,太子平就开始筹划着夺回王位。 由于子之在燕国当政良久、党羽众多,太子平知道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击败子之,于是就采用了「 ”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在燕国寻找和培养反对子之的力量,另一方面向邻国齐国寻求支援。在太子平看来,有此前合纵打下的基础,加上子之得位不正,齐国应该会支持自己反击。齐宣王收到太子平的请求以后,很痛快地答应了下来。太子平自然大喜,然而后来事情的发展表明,他还是犯了政治上的幼稚病。 子之当政的第三年,燕国将军市被因为对子之不满,联合太子平共同举事,进攻子之居住的王宫。不过,子之早有准备,也调集自己的亲信进行反击。双方激战的结果,市被没能攻破王宫。眼看无法打败子之,市被也慌了,担心遭到子之的报复,心慌意乱之下,他居然决定立刻调头去攻打太子平,指望能依靠打败太子平的功劳,逃过子之的清算。但悲剧的是,市被攻打太子平也以失败告终,最终被子之所杀。 太子平起兵失败,慌忙逃离燕国都城,躲进山里逃命去了。这一轮混战持续了好几个月,因此而死亡的燕国人达到数万之多。因为这场混乱,燕国各界对子之的凶狠清洗也产生了恐惧和厌烦的情绪。 在这整个过程中,事前说好会支援太子平的齐国却按兵不动。一直到子之、太子平和市被打得三败俱伤,燕国平民也厌倦子之以后,齐宣王才突然发动。他调集十万大军,由大将匡章率领,攻入燕国。对子之感到不满的燕国军民无心作战,甚至连城门都懒得关,齐军于是长驱直入,攻破燕国都城。城破之时,燕王哙自杀,子之则被抓到齐国,剁成了肉酱。 看到齐国终于出兵,太子平满心欢喜地出山,以为能够当上燕王了,但齐国给了他当头一棒:人家压根就没打算让他当国王。齐国的真实想法是直接吞并掉燕国,因此,匡章带领齐国大军在燕国一呆就是3年,期间大肆掳掠。这段时间里,燕国人也终于看明白齐国的小心思了,无奈自身实力有限,还是只能寄希望于外来干涉。值得燕国人庆幸的是,干涉很快就来了。 赵国当时的国君赵武灵王雄才大略,眼看燕国动荡、齐国出手,决定也参与进来。他派人从韩国迎接作为燕国质子的公子职,然后派兵送回燕国。公子职在赵军的帮助下与齐军和太子平连番激战,终于获胜,复国成为燕昭王。 昭王即位后,牢记齐国给燕国带来的耻辱和损失,一心励精图治。他的相国郭隗给他讲了着名的「 ”千金买马骨”的故事,燕昭王欣然采纳这一建议,结果各国的人才纷纷前来投效,其中包括了从魏国来的名将乐毅、从齐国来的谋士邹衍、从赵国来的剧辛、从卫国来的屈庸等等。在大量贤才的辅佐下,燕昭王拜祭死者,慰问孤儿,和臣下们同甘共苦。后来又在乐毅的帮助下改革国政,励精图治,燕国的国力逐渐恢复。经过训练,燕国的士兵也都乐于出击,不惧怕战事。其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提升了燕国的威望和信心。 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联系了秦、韩、赵、魏、楚等国,共同对骄横自负的齐国发动了了进攻。在上将军乐毅的带领下,燕军在齐国境内纵横无敌,连续占领齐国的城池和国土。几个月打下来,齐国连续被各国占领了70多座城池,到最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没有被攻下。齐湣王更是如丧家之犬一样在各国间逃亡,最后死于楚国大将淖齿之手。 燕国军队占领齐国大片土地和城池长达6年,算是报了齐国此前几乎灭亡燕国的仇,这也成为燕国历史上仅有的高光时刻。 好景不长,燕昭王在位33年后去世,他的儿子继任,这就是燕惠王。惠王和乐毅的关系不好,见不得乐毅掌握大权、独领大军驻扎齐国,就派了大将骑劫去替换乐毅。事实证明,名将和普通将领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面对齐国的名将田单,骑劫完全无力应对,很快被打败,连命都丢了。田单则携大胜之威,在不甘心亡国的齐国军民帮助下,把燕国军队全部赶了出去,复国成功。燕国的辉煌也就此终结。 再往后数十年的时间里,燕国再次沦为三流国家,临近的齐国和赵国隔三岔五就过来攻打一番,每次都能占领一些地盘。一直到秦国快要统一天下的时候,燕国才最后干了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派出荆轲刺杀秦王!当然,事件虽然流传千古,结果却并不美妙,反倒成为秦国攻击燕国的绝佳借口。终于,在燕王喜三十三年,秦将王贲在辽东抓住燕王,燕国灭,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600多年前 600多年前 10余万人从这棵大槐树下出发 如今遍布全球人数超2亿下一篇:大清多尔衮怎么死的 大清多尔衮怎么死的 清朝的多尔衮是怎么死的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