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2座双忠祠 2座双忠祠 4位忠臣魂 记乾隆朝边疆战争中亮剑殒身的四位忠臣

导语:两座双忠祠,四个忠臣——龙王朝边境战争中四个持剑作战的忠臣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在清朝乾隆年间,曾先后在京师设立两座双忠祠,分别纪念两组共四位壮烈殉国牺牲的忠臣。本文就来关注一下他们的丰功伟绩,感受一下他们舍身殉国的决绝与奉献精神。 一、傅清、拉布敦—舍身除逆,稳定西藏 ▲西藏拉萨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里塑立的傅清蜡像 富察·傅清,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李荣保次子,乾隆

两座双忠祠,四个忠臣——龙王朝边境战争中四个持剑作战的忠臣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在清朝乾隆年间,曾先后在京师设立两座双忠祠,分别纪念两组共四位壮烈殉国牺牲的忠臣。本文就来关注一下他们的丰功伟绩,感受一下他们舍身殉国的决绝与奉献精神。 一、傅清、拉布敦—舍身除逆,稳定西藏 ▲西藏拉萨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里塑立的傅清蜡像 富察·傅清,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李荣保次子,乾隆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及首席军机大臣富察·傅恒之兄。乾隆初年,傅清由侍卫迁移为直隶天津镇总兵,后以都统身份为驻藏大臣。乾隆年间的礼亲王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载:「 ”傅清为孝贤纯皇后之兄,性甚忠,其弟文忠公贵,公尚于人前呵叱之。”傅清的正直人品可见一斑。傅清第一次担任驻藏大臣,直到乾隆十三年才返回内地任职,期间熟悉了藏区局势,因此乾隆十四年,傅清再次被派往西藏担任清政府驻藏大臣。 董鄂·拉布敦,满洲镶红旗人。拉布敦文能吟诗作赋,通晓外语,武能力挽劲弓,左右双射,堪称文武全才。雍正九年,他随傅尔丹与准噶尔军队血战于和通泊,雍正十年,随超勇亲王策凌参加额尔德尼昭战役,杀敌甚众,以作战骁勇被授予世管佐领。乾隆初年,累迁正红旗满洲副都统。乾隆十四年,授工部侍郎、左都御史。乾隆十三年与十五年,拉布敦两次赴西藏担任清政府驻藏大臣。 1.1 西藏世俗郡王制度 崇祯十五年,厄鲁特蒙古四部的盟主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孛儿只斤·图鲁拜琥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开始了蒙古和硕特汗国在西藏地区的统治。此后一直到和硕特汗国末代君主拉藏汗,和硕特蒙古汗国一直是清朝属国,与清朝中央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雍正六年,清王朝册封颇罗鼐为贝子,总理全藏政务,配合驻藏大臣共同统治西藏。乾隆四年,颇罗鼐因为政绩突出被清廷封为郡王爵位。藏王制度达到了最后的兴盛,而宗教教权则受到了相应的抑制,这也导致了权力过分集中,埋下了祸乱的隐患。 颇罗鼐于乾隆十二年病故,享年58岁。其长子珠尔默特策布登,继承父亲的阿里管辖区。而最受颇罗鼐偏爱的次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继承郡王爵位、统领西藏行政。新任西藏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野心勃勃,专恣跋扈,又受准噶尔人蛊惑,阴谋叛乱,对西藏的稳定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早在举行颇罗鼐葬礼的时候,那木扎勒就已经显示出了不安本分的特质:他拒绝喇嘛集团高层的吊唁申请。后来还是在傅清的教导下,才有所悔悟,接受了喇嘛的吊唁,傅清在自己第一次驻藏期间竭力保证了西藏暂时的平静。 1.2 平定西藏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乱 乾隆十五年,经历了短暂的内地任职,傅清与拉布敦先后被乾隆调派回到西藏拉萨,以应对由于乖戾的那木扎勒导致日益复杂的西藏局势。当时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已经于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底胁迫他兄长珠尔默特策布登至死,然后驱逐他兄长的儿子,同时查明那木扎勒遣使勾结准噶尔,反迹已经非常明显。 乾隆十五年五月间,傅清、拉布敦「 ”奏珠尔默特那木扎勒现经奏明前往萨海地方,有调动部兵、搬运炮位等情形”;之后,傅清又查清奏报珠尔默特那木扎勒频繁杀害抄没黜革其父颇罗鼐所用旧人,那木扎勒往后藏时,将噶布伦第巴布隆赞等污构抄没,分给亲爱之人,又将其兄珠尔默特车布登之子珠尔默特旺扎勒逐出;还有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从工布驮运49驮火药和调遣1500人前往拉萨。更以演练为名在旷野集结重兵,导致藏区与内地的通讯中断,所谓「 ”绝塘汛,军书不得达”。至此,那木扎勒的叛乱迹象已经日益明显,形势已经到了间不容发的阶段。 面对如此紧迫情形,傅清、拉布敦二人密议,认为: 「 ”千里裹粮士有饥色,况兵行万里乎?今贼谋日甚,吾侪若不矫诏诛之,使其羽翼已成,吾二人亦必为其屠害。而吾军不得即进,是实弃二藏地也。不若先发制人,虽死犹生,亦可使继之者易为功也。” 傅清与拉布敦决定先发制人,采用擒贼先擒王的战略,首先除掉祸乱的根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以便后继者可以顺利平定局势,两人做好了为国献身的心理准备。 ▲拉萨驻藏大臣衙门旧址中关于此事件的相关详细介绍 乾隆十五年10月13日凌晨4时,他们以宣读皇上诏书的名义,召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至通司冈驻藏大臣的衙署。那木扎勒认为在自己的地盘不会有意外,便带着罗布藏扎什等随从来到衙署。傅清、拉布敦与他打过招呼,让他登楼,然后去掉梯子,假意宣读乾隆皇帝的诏书。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才跪下,傅清在后面挥刀将其斩首。但他的随从罗布藏扎什侥幸逃走,随后聚集数千兵士冲入驻藏大臣衙门,重重包围,发枪炮,见人就杀,并纵火烧毁房屋。据《啸亭杂录》记载: 贼众围楼数重,二公知事不济,傅襄烈先自刎死,拉忠襄挥泪久之,挟刃跳楼下,杀数十人,肠出,委蛇于地,然后死。 ▲清朝乾隆年间礼亲王爱新觉罗·昭梿着《啸亭杂录》 除傅清、拉布敦二人壮烈牺牲外外,主事策塔尔、参将黄元龙皆自杀。通判常明中矢石死。从死者千总二、兵四十九、商民七十七。 1.3 死后哀荣 闻声之后的七世达赖、颇罗鼐的侄子多仁·班第达等率人擒拿了罗布藏扎什、卓呢等作乱分子,迅速平息祸乱并上奏乾隆。 随后,副都统博尔济吉特·班第抵达拉萨,收押叛乱分子卓呢、罗卜藏札什等,又进而逮捕其党羽二十七人,全部按律处死。班第又上疏奏报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僭立名号,与准噶尔通书求援的预谋叛乱情形,盛赞: 「 ”设非二臣决议除害,则贻祸藏地,将不可言”。 -《国史列传》节录 随后,班第主导起草了《西藏善后章程》,从此西藏结束之前实行的世俗郡王掌政制,达到了「 ”达赖喇嘛得以主持,驻藏大臣有所操纵,噶伦不致擅权”的藏政改革目标,西藏从此大定。 乾隆听到事件的奏报后,十分痛心自己的大舅哥舍身成仁,称赞「 ”傅清、拉布敦之先几筹画,歼厥渠魁,实属可嘉”,二人「 ”揆几审势,决计定谋,其心较苦,而其功为尤大”,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对西藏地区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认真的改革。 ▲乾隆亲自撰写的双忠祠诗文 乾隆非常痛惜两位爱臣的牺牲。十六年春,二人棺椁抵达京师后,乾隆皇帝亲临二人葬礼祭奠,赐白金万两,追赠傅清、拉布敦二人一等伯,赠傅清谥号「 ”襄烈”;而拉布敦全族被抬旗升入上三旗之中的正黄旗,赠谥号"壮果"。乾隆还下命令在驻藏大臣衙门基础上改建拉萨双忠祠,并建双忠祠于北京,二人入祠贤良祠、昭忠祠,并允许傅清入家祠从祀。这是十分罕见的荣耀,据《清史稿》记载: 崇文门内双忠祠,祀左都御史拉布敦、都统傅清。合昭忠、贤良而复建专祠者,他无与比也。 二、班第、鄂容安—薪火相传,西域殒身 受命办理西藏善后事宜的班第不会想到,数年后,他自己也在西域面临了和傅清、拉布敦相似的情形。 博尔济吉特·班第历任内阁学士、兵部侍郎、湖广总督、兵部尚书,还三次担任军机大臣,同时还当过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等,边疆工作与军事工作经验丰富。 ▲定北大将军博尔济吉特·班第 而鄂容安,全名是西林觉罗·鄂容安,他的父亲就是雍正朝被赐配享太庙的名臣鄂尔泰。鄂容安在来新疆之前,做过兵部侍郎、河南巡抚、山东巡抚。 ▲鄂尔泰之子西林觉罗·鄂容安 2.1 平定西域准噶尔厄鲁特战争 清朝初期至乾隆年间,在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厄鲁特蒙古占据着统治地位。厄鲁特蒙古,又称漠西蒙古,明朝称瓦剌,意为草原百姓,明英宗年间,强大的瓦剌在其首领也先领导下打败明军,是为历史上着名的土木堡之变。当时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汗国,分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最为强大,占据统领地位。 顺治三年,厄鲁特蒙古各部首领22人在盟主顾实汗带领下,联名奉表上书臣归附,清廷则赐以甲胄弓矢,命他们统辖诸部。这标志着清朝正式确定了对新疆区域的主权关系,西域再次正式纳入清朝的主权版图。但是,这种统治并不牢固,逐渐强大的准噶尔部在其历任首领带领下不断发起叛乱战争,给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制造了很大的麻烦。直到乾隆十年9月,准噶尔汗国一代雄主噶尔丹策零身染天花,于伊犁去世,准噶尔汗国顿时陷入了争夺权位的腥风血雨中。几经更迭,准噶尔贵族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成功攫取权利,达瓦齐由于身份尊贵,继位为新任汗王,不久与阿睦尔撒纳因为争权夺势产生矛盾,导致后者被迫投降清朝。 在阿睦尔撒纳的帮助下,乾隆二十年二月,清朝大军浩浩荡荡的奔向准噶尔。这一次进军新疆,清军兵分两路,北路的主帅就是博尔济吉特·班第,被授为定北大将军。乾隆给班第配的副手,就是阿睦尔撒纳,被授为定边左副将军。另一路是西路,统帅是被授为定西将军的永常,鄂容安此时也在队伍中参赞军务。随后取得格登山大捷,不久又擒获了准噶尔汗王达瓦齐,这标志着曾经威震中亚、雄霸欧亚大陆腹地120余年的准噶尔汗国的终结。 ▲第一次清准战争战图之《平定伊犁受降》 乾隆二十年,清军两路大军,北出乌里雅苏台,西出巴里坤,四月底会师博尔塔拉,五月抵达伊犁。画面上左侧,山道崎岖,清军骑马佩戴弓箭,穿越果子沟来到伊犁河畔,受到准噶尔人夹道欢迎:马前是准噶尔武装举枪迎降,近景是牵着马牛羊和骆驼前来欢迎的牧民,生动再现了「 ”无战有征安绝域,壶浆箪食迎王师”的场景。右侧牧民中,有人双手持降表或捧献哈达,乐队吹奏着欢迎曲,远景中还有众多牧民正在渡河赶来欢迎。 按照《啸亭杂录》的记载,是: 「 ”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无不携酒牵羊以降,兵行数千里,无一人敢抗者。” 2.2 以身殉国、壮烈牺牲 随着达瓦齐的迅速败亡,第一次平准战役圆满结束,乾隆皇帝认为「 ”竟先朝数十年未竟之绪”,只顾着高兴,对形势的复杂性和过程的曲折性预估不足。乾隆皇帝出于对形势判断失误,便急着将两路大军撤回,只晋封定边将军班第为一等诚勇公、定边副将军萨喇尔为一等超勇公,留下二人与参赞大臣鄂容安一道率500兵丁镇守之前准噶尔汗国的王廷—伊犁。 对于在新疆的统治,乾隆采取了"众建以分其势"的策略,在四部分别封赏了汗王,分别为:绰罗斯汗噶勒藏多尔济,杜尔伯特汗车凌、辉特汗阿睦尔撒纳,和硕特汗班珠尔。其中,班珠尔为阿睦尔撒纳的弟弟,还格外赏赐阿睦尔撒纳双亲王俸,待遇不可谓不厚。但是,阿睦尔撒纳是一名天生的野心家,妄图继位为准噶尔汗王,专制四部,重现准噶尔汗国的辉煌。 ▲阿睦尔撒纳妄图统领西域厄鲁特蒙古四部 阿睦尔撒纳先是以原来准噶尔汗王的「 ”珲台吉菊形篆印”向各部发号施令,集结党羽兵马,准备武力叛乱。乾隆二十年八月,阿睦尔撒纳放弃了清朝任命的职务正式叛乱,宣布自己为准噶尔汗,并发兵包围清朝驻军。原本被乾隆加封为绰罗斯汗的噶勒藏多尔济,辉特部巴雅尔等大贵族也群起响应。 阿睦尔撒纳党羽克什木、巴朗、敦克多曼集、乌克图等在伊犁领兵作乱,班第与鄂容安以五百人应战,自固勒札赴空格斯,八月二十九日转战至乌兰库图勒,被大批叛兵重重包围。 事实上,此时的班第、鄂容安身边,甚至都不到500兵士,而是仅余司员侍卫及卫卒60人。据亲身经历此事的侍卫巴宁阿回忆,副将军萨喇尔见势不妙,已经带领自己亲信遁走。当天夜里,叛兵发起冲击,孤立无援的二人相顾曰:「 ”今日徒死,于事无济,负上付托矣!”班第拔剑自刭,鄂容安也一同自杀殉国。 听闻二人死讯,乾隆非常惋惜,下令清军第二次入疆平乱,并且格外强调要重点追拿杀害班第、鄂容安的克什木、巴朗等人。乾隆二十一年春,清军兵抵伊犁,阿睦尔撒纳抵挡不住进攻,于3月退出伊犁,从此开始了丧家之犬的流浪生活,后病死在俄罗斯托尔斯克。 2.3 死后哀荣 乾隆二十一年,再次平定伊犁的军队带回了班第、鄂容安的棺椁,乾隆皇帝亲临二人祭奠仪式,并当场将杀害他们的叛乱首领克什木、巴朗按照战争中处理俘虏的惯例,在他们的灵前馘耳以祭。而临战怯逃的副将军萨喇尔因为同时被困贼阵却不能以死殉国,乾隆命令押送他在旁观摩。同时,乾隆还参照傅清、拉布敦二人的故例,在京师为班第、鄂容安建祠,名字也叫双忠祠,以表彰二人为国献身的忠烈行为。班第、鄂容安二人全都入选平定西域前五十功臣的评选,分别列第三及第十五位。乾隆还分别为二人亲笔御题赞词为: 班第:元戎率师,平定伊犁。而何阿逆,叛乱乘危。变出不期,投躯西漠。故里榇归,痛哉酬酌。 鄂容安:世臣知书,料善论兵。惜弗通语,遂弗烛情。变起仓卒,力战命毕。用违其材,实予之失。 三、意义 3.1 傅清、拉布敦西藏平叛事件 傅清、拉布敦事件之后,乾隆皇帝认识到之前藏王制度的弊端:由于赐予的藏王爵位过高,极容易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因此,决意不再授予郡王爵位,而规定由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治西藏事务,结束了西藏之前实行的世俗郡王掌政制,由此格鲁派宗教势力在西藏政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形成了。 乾隆还批准设置嘎厦机构,规定西藏地方政府由一僧三俗共四名噶伦组成,「 ”噶伦事务,不可一人专办”。诸噶伦在大昭寺设立办公场所,集中办公,禀承驻藏大臣及达赖喇嘛之命处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这是清朝管理西藏事务的体制的巨大变化。 傅清和拉布敦用自己的力战献身,保证了西藏的稳定,维护了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体国民的安居乐业。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个人的丰功伟绩堪比投江殉国的楚国屈原大夫。 3.2 班第、鄂容安新疆献身事件 由于第一次清准战争进展过于顺利,乾隆皇帝对统治新疆厄鲁特蒙古四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从他过早地撤出入疆大军可以看出,也可以从他对厄鲁特四部原有贵族阶级的任命及放权中体现出来,而班第、鄂容安用自己的生命为乾隆皇帝敲响了警钟。 乾隆二十年十二月的时候,乾隆下了一道很长的圣旨,向全体臣民公布了第一次清准战争的来龙去脉以及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的过程,进而要求全国上下统一精神,彻底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奋勇争先,完成班第等人未完成的任务。 阿睦尔撒纳不臣之心虽然早有显露,但是一来他是引导清军第一次入疆的功臣,乾隆担心鸟尽弓藏的恶名;二来他在准噶尔汗国地位偏高,不能轻易对他动手。而现在他做出这种屠戮重臣的罪大恶极行为,「 ”是今日之逆迹显露。使人人知其必不可不诛”,使得乾隆可以名正言顺铲除阿睦尔撒纳,彻底解决新疆问题。 ▲新疆索伦古城的文物保护认证 第一次战后布局的失败,使乾隆认识到由于准噶尔汗国问题的复杂性,必须并采取包括大规模屯兵在内的必要手段,避免再次割据乃至叛乱事件的发生。在平定准噶尔及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后,伊犁成为全疆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乾隆为加强防务,设立伊犁将军,先后调遣锡伯、鄂温克、达斡尔、蒙古察哈尔和厄鲁特、满洲等进驻伊犁各地,组建伊犁四营及两个满营。在之后近150年的清朝统治中,屯兵制度为伊犁地区的开发建设以及平定内乱、保卫边疆、抵御外侮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拉萨驻藏大臣衙门,原双忠祠 傅清、拉布敦牺牲后,乾隆皇帝下令在驻藏大臣衙门基础上改建拉萨双忠祠。1793年,傅清的侄儿、大将军福康安统帅大军入藏击败廓尔喀人的入侵之后,又专门对双忠祠进行了全面修缮。现在座落在拉萨八廓北街街口的驻藏大臣衙门旧址是一幢顶部为红色草墙的三层藏式风格楼房,就是在双忠祠的基础上经过重新修缮后,于2012年才对外开放的。 ▲北京双忠祠遗址,位于东城区外交部街 北京双忠祠位于外交部街,合祀傅清、拉布敦,建于清乾隆十六年。经过多次改造,目前这座双忠祠只剩下了大门三间,所以文保标牌上写的是「 ”双忠祠大门”。 乾隆皇帝在听闻班第、鄂容安战死情形后,曾经评论到: 「 ”班第、鄂容安见危授命,固为可悯,然于事无补;非傅清、拉布敦为国除凶者比。” 抛开乾隆皇帝的评论,傅清与拉布敦、班第与鄂容安的忠勇行为都产生了直接有效的积极影响。 傅清用自己的行为在富察家族中树立了榜样,在他之后,富察家族众多的子弟男儿走上了军功报国的第一线。其中,有常年征战,屡立功勋、配享太庙的「 ”中朝第一宣力大臣”傅恒;有对缅作战中同样自杀殉国的富察·明瑞;有领导了对廓尔喀作战、平定台湾林爽文作乱、配享太庙的的富察·福康安;有几起几落、为国效力七十载的富察·明亮;有负责粮草调度,保障前线的军机大臣富察·福隆安。 班第之子巴禄,承袭了其父的一等诚勇公爵位,参与了第二次清准战争中平定伊犁的战斗,在其父战死的土地上屡立战功。之后,巴禄又以参赞大臣的身份跟随兆惠征讨小和卓霍集占,表现突出,被乾隆封为平定西域后五十功臣之首。 鄂容安之弟鄂实强烈要求走上前线,为其兄报仇。在平定回部叛乱过程中,鄂实跟随统帅兆惠于叶尔羌黑水营与叛军进行血战,最终也壮烈捐身为国,为自己及家族赢得了荣誉和尊重。鄂实被乾隆封为平定西域前五十功臣第十九位,乾隆在御赐的赞词中说到: 其兄徇节,其弟忍使?欲报兄仇,固请不已。黑水之挫,复以捐身。超雪前罪,赏延后昆。 乾隆通过高调奖励傅清与拉布敦、班第与鄂容安的忠勇行为,为朝臣们树立了标杆—以这四个人皇亲国戚、名门之后的身份尚且陨身为国,朝廷大臣们更加应该忠诚勤恳,为国奉献。而这些大臣,也就是乾隆朝稳定边境,消除外患,建立「 ”十全武功”的人才基础。 264年之后,沧海桑田,时移世易,两座双忠祠的历史故事已经不再被广为传颂,但是傅清拉布敦、班第鄂容安的精神不会褪色。当我们了解到他们为了祖国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奉献牺牲、舍身为国的英勇事迹,不能不为之动容,而又由衷敬佩和感激!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对势力,他们忠诚坚定,勇于亮剑,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伟大而壮美的中国并不是任何人的施舍和给予,而是来自于历史上一代代仁人志士的血汗付出,作为今日中国的主人,我们要份外珍惜安乐祥和的生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保家卫国,为祖国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如果不是因为一枚硬币暴露身份 如果不是因为一枚硬币暴露身份 他算得上二战最成功的间谍下一篇:林彪每战结束最爱打听哪位少将 必问“他活着吗” 林彪每战结束最爱打听哪位少将 必问“他活着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