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清华校训 解读清华校训“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导语:清华大学的校训时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后面还有两句就不为人所知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这句话引自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寥寥数字,却以燎原之势传遍中国,在20世纪中国那个最黑暗的时期,点亮了无数知识分子心中的火。本文选自图书《先生》中有关陈寅恪的一篇,你将会对陈先生的一生有基本的了解

清华大学的校训时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后面还有两句就不为人所知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这句话引自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寥寥数字,却以燎原之势传遍中国,在20世纪中国那个最黑暗的时期,点亮了无数知识分子心中的火。

本文选自图书《先生》中有关陈寅恪的一篇,你将会对陈先生的一生有基本的了解,了解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何而出,又为谁而书。文末附有原文。

《 先 生 》 之 陈 寅 恪

独 立 之 精 神,自 由 之 思 想

学生都来了,助手黄萱摇了摇铃。

陈寅恪忙起身离开书桌,换好长衫,拄着拐杖走到西面的大阳台,摸索着坐到黑板旁的藤椅上,准备上课。

1953年~1958年,岭南大学东南区1号,这是陈寅恪一生最后的课堂。

2012年3月,他为学生上课时的形象化身一座铜像,凝固在中山大学陈寅恪故居北侧的草地上。面部表情是女儿们在6个方案里选的,说是倔强地抿着嘴的样子最像父亲。

1953年,陈寅恪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转向,起因是他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给自己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

《再生缘》问世后被改编成戏剧《孟丽君》,从而家喻户晓。在病中,陈寅恪用口述的方式撰写了《论再生缘》。他有感而发,曾经说:《再生缘》作者陈端生思想的自由,就是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他甚至还说,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可能有优美的文学。

正当沉浸在自己新的学术领域时,他得知中科院拟请自己担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许多京城好友都希望他由此北上,但陈先生却拒绝了。这一年,又一位清华的老学生,也就是当年他最喜欢的汪篯,带着同样的使命到广州来看望他。

这是1953年11月21日的晚上。刚开始他们谈得很好,没过多久便谈崩了。陈寅恪怒斥汪篯:“你不是我的学生。”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汪篯也只能顺应。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由陈寅恪口述、汪篯记录,为我们留下了今天的读书人均略知一二的《对科学院的答复》。此文第一句话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

他所提到的那座纪念碑,今天依然矗立在清华园中。在这篇写于 1929年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中,陈先生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写给王国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后来也刻在了他自己的墓碑上。

先生认为,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误,完全可以商讨争论。但若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无法发扬真理,研究学术。

那时,当许多知名学者表示与“旧我”决裂时,陈寅恪却坚持以自己的学术安身立命。最终他没有北上。而他那些“顺应时代”的昔日弟子,在后来那个特殊年代里,始终没有批过自己的老师。

1911年,陈寅恪就通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原文,是那时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比后来的很多知识分子早了整整10年,但他主张“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陈寅恪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主张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做永恒,如日月之光。

在陈寅恪晚年,如同他这样思想和学问都很高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听他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少。

自从36岁进入清华国学院,陈寅恪一生的职业是教授,他极其敬业,对人总自称“教书匠”。但这时,他成了“拔白旗”的对象,被以政治的理由“下岗”了。

陈寅恪一生中唯一一次主动请辞不愿再授课,是因为1958年4月的大字报洪峰,有人将他批为假权威、朽骨和毒瘤。

陈寅恪不再授课。也曾有人劝他复课,他却这样说:“是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的。 ”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元宵节怎么来的元宵节历史起源和传说故事下一篇:爱经图片 古代印度春宫图片,男女淫荡交合变换激情姿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