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 敦刻尔克大撤退 有何历史意义

导语:敦刻尔克大撤退,其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几乎是左右了二战的走向。我们不能按照回来了多少人在大反攻中的作用来理解这个大撤退,而应该看得更高更远一些。事情要从一战说起了,德国战败了,而法国,英国,美国在要求战争赔偿的时候,态度是不同的。法国极其苛刻,从而也使得德国一战之后,经济恢复的很差,也算是二战的原因之一。而英国,就表现得和善一些。所

敦刻尔克大撤退,其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几乎是左右了二战的走向。

我们不能按照回来了多少人在大反攻中的作用来理解这个大撤退,而应该看得更高更远一些。

事情要从一战说起了,德国战败了,而法国,英国,美国在要求战争赔偿的时候,态度是不同的。

法国极其苛刻,从而也使得德国一战之后,经济恢复的很差,也算是二战的原因之一。

而英国,就表现得和善一些。所以,德国人对法国人和英国人是分别看待的。

希特勒本人,就是一个大陆军主义者。他的目标就是拿下欧洲大陆,包括妥协后的法国等,还有高加索油田等。至于海洋,他眼光还没有放在这上面。所以他一直在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要和英国讲和,包括同意英国在海洋的霸权地位。他甚至让自己的副手空投到英国,去谈判。

顺便也提一下美国,在一战后,战争赔偿要得不多,还主动要求法国英国少要一点赔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二战的时候,美军战俘在德军那里受到的待遇是不错的。,而。二战德军投降,也是首选美军的队伍。

在英国,一直有一种派系,想要和德国和谈的,不过被一个抽雪茄的强硬派丘吉尔完全压制下来了。很遗憾,丘胖子也不是终身制的元首,他很有可能在一次选举中被赶下台。

好了,一战还有一点要说明的,那就是,英国军人很大一部分是自愿从军的贵族或者说有文化的想要在战场上争取到贵族身份的人,几乎没有被抓来壮丁兵。那么,一战英国这种社会中坚成年男性的大量减少,几乎使得英国社会崩溃,穿越过去,你能找N个老婆了。

在二战的时候,英国远征军差不多也是这个架势,没有捆绑来的壮丁兵,那么这几十万社会精英如果全部死亡,那么......

如果,希特勒俘虏了这些人,或者用这些人做筹码谈判,分量是很重很重的,从而出现了希特勒所谓的最愚蠢的命令,叫装甲部队停止前进。实际上,这都是有原因的。

好了,希特勒也没有想到,这一次撤退能这么奇迹。

帮英国撤回了二十几万士兵了。假设一下,这二十万士兵都战死或者被俘虏了,那么他们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乃至教区的教友,算起来有好多个二十万了吧,都会开始反对强硬派丘吉尔,那么这个胖子很可能下台,换一个和谈派。

结果是,丘吉尔指挥成了这次撤退,那么这些N个的二十万人,会感恩戴德,嗷嗷叫地拥护他。他在此时也借机爬到了英国声望的巅峰,从而带着英国一直坚持打下去。

这一次大撤退的历史意义,就是巩固了强硬派丘吉尔在英国的地位。不要怀疑英国会不会和德国媾和这种事是天方夜谭。即便快到了二战末期,苏联还在怀疑英美会和德国媾和,而美国人也派出很多情报人员去研究苏联会不会和德国媾和。

那么,丘吉尔在位,他不遗余力的推动美国加入战争,花掉所有的美元储备买战争物资,后期甚至用海外殖民地去换取,最后那就是“借”了。反正英国要是失败了,那么借来的东西,那么没有人还了。哈哈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反攻欧洲的时候,联军可以从英国出发,而且这一场诺曼底登陆打得很辛苦。如果美军只能在美国出发呢?那这场战争还能打吗?苦笑。北非?意大利?

那么,这样抽茧剥丝的分析一下,大家就能看出来了,不单单是反攻的时候,那点有生力量而已,重要的是,稳住了英国没有单独媾和,支持了丘吉尔的政治生命。这次大撤退,在历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回来的是二十万和N个二十万丘吉尔的铁杆支持者哦。

谢谢@悟空问答 邀请。

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肯定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其历史意义极其有限,不过总结一下,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意义。

首先说,敦刻尔克成功大撤退,为西欧尤其是英国、法国保留了很多的有生力量,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这就是某些人赞赏的“留得青山在”。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英法联军之所以再次回到欧洲大陆,敦刻尔克大撤退下来的力量并没有起到大作用,如果没有苏联对德国的打击和美国参战,恐怕那些从敦刻尔克大撤退下来的力量只能望洋兴叹了。

但是不得不说,敦刻尔克大撤退也有历史意义,那就是给后世的警示作用,战争时,避其锋芒、击其惰归,永远是指导性的原则:当德国法西斯猖狂横扫欧洲大陆时,作为孤悬海外、偏安一隅的英国,不应该向欧洲大陆投入看家的本钱,结果只能仓惶撤出部分有生力量,大量的先进武器都拱手让给敌人。

如果英国不盲目的投入,而是避其锋芒,让德国迅速拉开战线,伺机而动,恐怕就不会上演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样的悲壮了。

而作为对手,也有教训要谈,与其在意欧洲大陆上的虾兵蟹将,要知道那些残兵败将都是瓮中之鳖,而能逃出生天的,才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关键时刻,没有穷寇莫追,只有斩草除根。

当然敦刻尔克大撤退现实意义,还是有的,但请朋友们不要对那些意义兴高采烈,忘乎所以,而要放眼大局,敦刻尔克大撤退只能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撤退就是打不赢了跑路,小战斗里叫战术,大战斗里叫策略,都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准备反攻。

英法两国军队大部分撤到英国,避免了被希特勒纳粹德国军队的全歼,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为后来1944年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现场,实现战略大反攻,从西线配合苏军东线夹击纳粹德国,最终赢得二战反法西斯胜利奠定了基础!

敦刻尔克,是法国靠近比利时边境的一座小城。与法国的巴黎、马赛,里昂等大城市相比,本来是默默无闻的城市,但因二战初期英法比联军在此地,实施了着名的“发电机计划”,将33.6万联军官兵安全地撤回到英国,而成为了历史名城。而发电机计划的成功,是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的,不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有重大的影响,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大的影响。先简単地介绍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背景及经过。

1940年5月10曰05:35,德军发动了对西欧的法国、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发动了闪击战,战线从北海到法德边界的马奇诺仿线全面展开,从而打破了西线持续了长达九个月的“和平”和“假战争”的状态。战争一开始,就引发了英国政坛的“大地震”,曾经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后又180度大转弯対德釆取强硬政策,使英国稀里煳涂地,间接地诱发了二战的首相张伯伦下台,由丘吉尔接任首相。而在战场上,法英联军在战斗刚开始时,并没有象后来那样惊慌失措、混乱失控。因为,法英军方高层判断德军,还会与一战时他们的前辈一样,取道比利时在战线右翼包抄联军。正因此,法军制订了"D计划",也就是联军主力,在战斗一打晌,就进入比利时及苘兰,与德军主力迎头决战。但是,德军经过修改的“黄色方案”,主攻方向则是选择了位于战线中部的,被认为机械化部队不易通过的阿登山区,由修改前的计划中的担任主攻力量的B集团军群,转变为A集团军群担任主攻力量。A集团军群的三个装甲师的前锋部队,5月12曰晚已到了马恩河,并夺取了马恩河东岸的色当,到5月13曰德军已牢牢地控制了马恩河,在此期间德军的装甲部队连续击败了,挡在他们面前的法军和比利时军队。法军在此方向的失败,主要原因还是在用一战的经验来制定计划的,他们也曾预料到德军会选择阿登山区方向为突破法军防线,但根据一战的突破速度,德军突击到马恩河需要九天,而实际情况则是三天。在此后,“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将军指挥着德国装甲部队,用冲刺的速度于5月20曰到达英吉利海峡附近的阿布维尔,切断了在比利时的法英联军的退路及补给线。而在这同时,担任佯攻的B集团军群,作战也非常的岀色,不仅迅速突破了荷兰和比利时的多条防线及多个防御据点,更使联军在战争的头几天注意力集中到此,而根本没有注意德军真正的主攻方向。法国雷诺政府在5月18日,将法军总司令甘默林撤职,改由魏刚担任,而魏刚将军当时远在叙利亚,这就使法军最高统帅部三天什么也没做。但德军可没闲着,在到达阿布维尔后掉头北上,攻击海峡沿岸的港囗。5月24曰晚,希特勒叫了这次战役的第二次‘暂停“,直到两天后。5月26曰晚,才取消了此命令。在这同时,“发电机计划”也开始了。

在5月17日,英军就已经开始考虑,从海路撤退英军。5月26曰18:17,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发电机计划”,而可供联军使用的港囗,仅剩敦刻尔克了。这个计划到6月4曰14:23结束。盟军方面动用了数百艘民船和军舰共计安全的撤岀了33.6万名官兵。时任英国远争军第二军军长布鲁克将军在5月23曰的日记中写到“只有岀现奇迹才能挽救英国远征军”。无论什么原因,奇迹真的岀现了。在33.6万官兵中,英军有21万多,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有3万多。他们几乎是“裸奔”撤回到英国的,将火炮、汽车、摩托车、坦克等重装备丢弃在海岸上。事后,丘吉尔在下院演说“......,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我们撤岀了远征军!.....”。战争最终是要靠进攻来取胜的,而进攻就要靠撤岀的远征军来完成。这三十多万军人,是有实战经验的,比起新招的士兵,优势明显,虽然,他们的这次撤退很狼狈,多少有些受辱的成份,但知耻者后勇。在以后的北非战役、西西里战役、意大利登陆作战,诺曼底登陆及解放西欧战斗中,他们这些军人成为了骨干。后来的英帝国参谋总长布鲁克、中东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和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这三位英国高级将领就是这三十三万多军人中的一员。另外,撤退到英国的九万多名法军,成为了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的中流砥柱。可以说,没有这九万多法国军人、法国本土的抵抗组织及其它法国的反德意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战斗,二战结束后成立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有没有法国真的不好说,因为美国的小罗斯富总统,最初设想的是中美苏英"四大警察",并没有法国。所以,从长远来看,这次奇迹般的撤退的影响,已超岀了二战本身。

保住了几十万英军。后来这些人血战阿拉曼、打败意大利、登陆诺曼底。

出现大量的随时可以战斗的军人,他们健康的活着,然后投入了战斗

英法联军有生力量大部得以保存,成为将来的战略反攻的有生力量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上海盛家 为什么说近代上海滩第一家族是盛宣怀家族 盛家都有哪些着名人物下一篇: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人 柳公权生平简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