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被人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是什么 怎么形成的

导语:有什么让人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是怎么产生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今天边肖带给大家的魏晋风度是怎样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变革时期,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色彩。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当时的魏晋

有什么让人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是怎么产生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今天边肖带给大家的魏晋风度是怎样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变革时期,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色彩。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当时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羡后世,很多人后悔生错了时代。为什么他们不是生在魏晋时代,文人学者层出不穷?但是,当时的文人也有他痛苦的一面。在探究魏晋风度的同时,不得不问:“乱世文人到底是什么?”

魏晋风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曹魏的灭亡

曹魏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在那个时代,“谋士多如狗,猛男遍地走”,天下被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统治。三国末,曹魏政权灭亡,胜利果实被司马家夺得。司马燕废魏元帝后,国号晋,史称西晋。至此,曹、魏、王、三国时期结束,中国进入晋朝。

公元184年,汉灵帝统治时期,朝廷腐败无能,官吏外戚争权夺利,农民苦不堪言。于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时期,董卓奋勇作战,稳定了当时的局势,但董卓不愿意只做朝臣,于是控制了当时的皇帝,任意统治政府,威慑天下。后来各路诸侯攻打董卓,最后董卓在王允的设计下被吕布杀死。

董卓死后,汉献帝趁机东逃,中途回到许昌受到曹操的迎接,改守建安。表面上曹操臣服于汉献帝,暗地里却打败了很多对手,包括袁绍。有了这个战略,曹操逐渐稳定了北方,掌握了大片领土。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给孙刘连,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逼韩先帝退位。开国名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历史正式进入三国时期。不久,刘备也称帝,史称韩、。公元229年,太阳升起,人称吴,史称孙吴。

三国后期,蜀、吴联手对付曹魏,曹魏内部权力不断被司马家族控制。公元263年,发动战争,魏灭蜀,灭亡。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司马燕废魏元帝,建立金朝。公元280年,发动战争灭吴,孙吴灭亡,从而结束了三国时期。

金代的混乱局面

历史上的晋朝主要分为东晋和西晋。西晋由晋武帝司马燕建立,定都洛阳;东晋由金元皇帝司马睿建立,建康为其都城。

司马燕继位十多年后,国家度过了一段和平时期,但金惠帝继位后,朝廷再次动荡。事实上,金朝动荡的局势早就埋下了祸根。

当初司马师之所以能够掌握政权,是因为士族阶层的支持,西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贵族家族控制的王朝。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司马氏能更快稳定局势,取得王权。而且缺点也很明显。世家大族没有其他朝代的大臣那么忠于司马氏,很有可能颠覆政府。

显然,司马燕作为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采取了让同宗子弟称王的政策。

这项政策的结果是显著的。许多同姓的君王有效地抑制了士族的野心,大大降低了士族颠覆政府的可能性。可是,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同姓王的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于是,在贾南凤皇后的统治下,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室内乱在晋朝爆发了。

八王之乱大大削弱了晋朝,大大削弱了国家各方面的实力,迁入的各民族乘虚而入,造成了五代之乱。

除了人为灾害,都是自然灾害。据统计,在魏晋的200年间,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灾害多达304起。自然灾害使当时人们的生活变得不安全,连年战争使人们痛苦不堪。

可以说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整个社会充满了死亡的恐怖。与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相比,当时的民间灾难更为严重。

“每个家庭都有一具强壮尸体的痛苦,房间里有哭声,或者被门殖民,或者被家庭遗失。”

“甲生虱,姓皆亡。骨头露在地里,里面没有人,也没有鸡鸣。民生一百零一,心破。”

“出去什么也看不见,白骨覆盖平原。路上有饥饿的女人,抱着孩子弃草。”

从汉末到魏晋,一方面是士人笼罩在对自然灾害和战争造成的大规模集体死亡的恐惧之中;另一方面,他们总是准备伸长脖子迎接屠刀。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魏晋文人逐渐养成了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魏晋风度。

嵇康和言和拉开了魏晋的帷幕

说到魏晋风度,不得不提嵇康和言和。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拉开了魏晋风度的帷幕,吸引了学者和学者的效仿。

嵇康:在山里唱歌的荒淫者

嵇康年轻、好学、博学多才。后来他娶了魏武帝曹操的曾孙女儿常乐亭,于是拜了大夫。

他应该前途无量。只要他能在场上多才多艺,一帆风顺,他就能更上一层楼。但他保持了风度,最后因为得罪了钟会而受到伤害。他才三十九岁就去世了。

季康本天生就是个浪漫的人。他选择隐居在山里,因为他不习惯朝廷。

住在山林里的嵇康,整天唱歌,表现出他的放荡不羁,令人肃然起敬。此外,嵇康还喜欢读老庄之作,与阮籍等人组成竹林七贤,崇尚玄学新体,烹酒议路,使他十分快乐。他倡导的“多教,顺其自然”成为了时代的新潮流,被很多人效仿。

嵇康鄙视朝廷,不喜欢当官。他当时最好的朋友单涛接受了朝廷的邀请,去做官了。大家纷纷向单涛表示祝贺,但他却送来了《与山居园告别书》。

嵇康在《送别书》中说:“我常批判唐、,轻视、孔子。另外,性格倔强,说话鲁莽傲慢,遇到不喜欢的事情就会爆发脾气。这些肯定是世俗伦理所不能接受的。”同时,他还说:

“想一起去王者之路,想见面就开心。一旦强行,就会疯掉。”

用现在的话来说,如果你急着要我跟你做官,想招我,经常会聚一聚。一旦你逼我,我就会疯掉。

嵇康为人正直,从不巴结别人。当时,李思船长钟会是司马昭附近的一个红人,他也喜欢写作和写作。有一次,钟会写读书笔记请嵇康评论,嵇康根本不让他进去。钟会没办法,只好把读书笔记扔过隔墙。过了一会儿,读书笔记又扔了回来。原来嵇康懒得看他的文章。

钟会不会放弃。过了几天,他来到了爱打铁的嵇康。他正和向修一起打铁。钟见了人家,忙得团团转,等了整整一天,嵇康根本没停,钟会只好转身走了。临行前,嵇康嘲笑钟会:“你听到了什么消息?”又看到剩下什么了?”钟会恨恨地说:“我听到了我听到的消息,所以我来了,看到了我看到的,所以我离开了。"

因为这两件事,钟会很讨厌嵇康。后来,钟会把嵇康和他朋友的罪行牵连在一起。司马昭听了钟会的谗言,杀了嵇康。

嵇康临死前做了三件事:第一,把孩子托付给单涛;第二,告诉孩子不要向自己学习,要了解世界;第三,行刑前,我放了一首《广陵散》。

言和——一个喜欢吸毒的红脸男神

东汉将军贺金之孙言和,因父亲早逝,被曹操宠爱,娶了母亲印石为妻。与曹爽关系密切后,被司马懿和朱利安杀死。

可以说,言和是一个真正的粉脸男神。有一年夏天,曹睿皇帝想看看民间传言的粉面男神是否名副其实,就在大热天给了他热汤饼,不许别人扇风。言和汗流浃背,不停地搓着袖子,但他的脸越来越白,越来越红。曹睿大吃一惊:竟然是一个纯天然的粉脸男神。

虽然言和不是晋朝人,但谈到魏晋风度,任何人都绕不过他。东晋袁弘在《名士传》中称言和等二人为“始名”。言和崇尚玄学,争东西畅所欲言,后来一度开创潮流。他是魏晋玄学的奠基人之一。

言和热爱庄子,喜欢谈论奇怪的理论,从不停止令人惊讶的谈话。他经常邀请一群人在家举行辩论。他认为礼仪和规矩根本就是没用的东西。自由散漫,一切才是人生的真谛。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建立在无的基础上的,“一无所有的人会使事物运转,永远不会存在的人”。

他还认为“道”或“无”可以创造一切,“无”是最根本的,“有”只能靠“无”而存在。一套如此深刻的原则往往会让听他演讲的人佩服。

此外,言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走武士三的人。苏轼说:“在这个世界上,吃钟乳石和鸟喙,纵情饮酒多年的人,始于言和。不仅苏轼这样认为,鲁迅先生在他的著名演讲《魏晋风度与文章与药酒之关系》中,也在许多地方提到了言和提倡的“药膳”。

五石散,史称寒石散,是由钟乳石、紫应时、白石英、石硫、赤石脂五种石药合成的中药粉末。除了治病,多次服用还能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错觉。对于当时迷信老庄的人来说,多次服用五石散就可以成仙。

但是,是三分毒。多次服用乌石散后,皮肤会变得燥热,需要吃凉的食物来散热。所以也叫“冷食粉”,但光靠“冷食”是不够的,必须要传播。有些人受不了,就去冰上躺着。这种行为被称为“分散”。此外,皮肤变得非常敏感,害怕疼痛和刺激。因此,魏晋士人通常穿薄而旧的脱外衣,轻的皮毛和慢的腰带,大的袖子在脱外衣。

如果说魏晋风度可以分为偶像派和实力派的话,那么言和绝对是偶像派的代表人物——言和的药香,嵇康的唱腔和奇形怪状,这两个都堪称魏晋之末和晋初的伟大音乐。

嵇康和言和作为魏晋风度的开创者,拉开了魏晋风度的帷幕,引领着后来的人们纷纷效仿。

当然,除了他们两个,当时还有很多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那时候有的人喜欢纵情山水,有的人爱吃药爱喝酒,有的人不拘小节,有的人超然物外。正是这些魏晋名士的行为方式,鲜明、诚实、快乐,铸就了魏晋不同的风格。

文人的痛苦之路

对于魏晋文人来说,既聪明又痛苦。

痛苦之一:对生活的担忧

《金淑阮籍传》:“魏晋之际,天下多断层,名士少全。”

天灾人祸让当时的文人墨客经受住了考验,世事无常,人生命运多舛的现实促使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短暂而宝贵。如何对全身造成伤害,享受自己的生活,成为当时学者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

“宁做太平狗,不扰人间”,死神的鬼魂一直陪伴着我,以至于当时的名人常常生出悲哀:“但我怕我的灵魂一会儿就随风飘荡。我一生如履薄冰,谁知道我心里是不是着急。”

由此可见其痛苦、抑郁、焦虑。

第二种痛苦:信仰缺失和思想重建

魏晋时期政权岌岌可危,国家无法稳定,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的解体,出现了一个意识形态大厦。

在此之前,儒学一直被视为经典,但到了魏晋,这种情况被打破,儒学受到质疑。与此同时,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形而上学开始诞生。

连年战乱使士人流离失所,儒学的瓦解使他们失去了精神家园。信仰的缺失和思想的重建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王权。但他们只能坐下来谈道教,理解玄学,张扬自己的人格,在精神压抑和人格扭曲下堕落。

第三种痛苦——未来迷茫,方向不明

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当时的文人无法掌控自己未来的命运。复杂的政治斗争迫使一些学者表明了他们的立场和态度。但是,当他们站在一个全新的位置时,他们不是又陷入了另一个漩涡吗?

他们不知道去哪里。对他们来说,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艰难痛苦。所以在这样的选择下,有人装疯卖傻,有人扫门前雪,有人梦想从此做个隐士,过田园生活。

阮籍穷时借酒浇愁,痛哭流涕,是当时文人的最好写照。也许阮籍的穷人没有出路,但真的没有方向。

第四种痛苦——身居高位,孤独难以消失

也许战争和灾难让大多数学者的前途暗淡,但“九条郑铮”制度的建立也使魏晋时期的一批学者低速前进,享受着祖先的福音。

但是,物质上的满足根本无法打消他们精神上的空不足。他们看似无拘无束、心胸宽广的行为背后,都透露着孤独和无奈。

学者与学者的追求

魏晋时期,看似潇洒的文人背后,其实是无尽的痛苦。在这个痛苦的泥潭中,他们没有沉沦。这是一种不断的寻找,对生命真谛的不断追求。所以在追求的过程中,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当下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辉煌的“魏晋风度”。而这包含了他们的追求。

追求之一——注重养生,珍爱生命

魏晋士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他们仍然非常认真地对待生活。

当时的文人为什么要拿武士三?因为据说这种药不仅能美容,还能延年益寿。因此,当时的文人希望健康地生活,更充分地生活,更长久地生活。

他们对生命也有特别的尊重,甚至与生命无关的人,甚至是曾经的敌人,都会对逝者表现出极大的悲伤和叹息。

"...军嫂有才,没结婚就死了。我不认识我的父亲和哥哥,但我去哭,我尽我所能哭着回来。”。

“王东亭和谢公车作恶。王在东听说谢的葬礼,就出了京城,敬重儿子,哭谢公。紫晶开始躺下,当他听到自己的话时,他震惊地说,“我希望得到法律保护。”国王哭了。杜帅刁不肯听约,说:‘官在此一生,未见此客。国王不说话,径直往前走,痛哭流涕,没有握最后一只手就后退了。

第二种追求——崇尚自由,任性行事

魏晋士人不仅追求生命的长度,更追求生命的质量。所以他们任性而自由地行动。例如,王子猷参观了黛安路。

一个下雪的晚上,突然想去看望他最好的朋友戴,但他在外面划了一夜。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我饶有兴趣地找戴。我和以前一样喜欢划船。为什么要去见戴?它的任性和行为一目了然。

“王子猷想去参观黛安路,晚上去划船,然后把门关上。当人们问他为什么时,王说:“我本应该高兴地离开,但我高兴地回来了。”。‘我为什么要见戴?’"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刘玲经常在家里喝醉了,赤身裸体,阮籍不顾世人的嘲笑,和小姑告别,都体现了当时文人的特点。

当时的文人主张自由自在的生活,成为他们的另一种追求。

第三个追求——保持真相

魏晋士人典型的是为自己而活。他们追求真实的自己,大胆行动,张扬个性,活得自由而精彩。

他们爱憎分明,没有虚伪做作。比如阮籍,看到喜欢的人就经常用“绿眼睛”看对方,看到不喜欢的人就用“白眼睛”看对方。这种接受自我、肯定自我、活自我的做法,透露出一种自信,一种孤傲,一种精神,一种待人接物的追求。

“和我在一起很久了,宁愿是我。”

第四种追求——理解神秘,追求超脱

人生苦短,无常。面对残酷的现实,魏晋士人可以超脱生命的短暂,但并不满足于生命的短暂。于是他们两人一组,一起学习,一起理解,一起追求人生的真谛。有时候,双方争执不下,甚至到了互相破口大骂的程度,可见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孙安国去找尹谈徐工的事,又违背了本质和积怨。客主互相围着吃,冷暖的人数是四个。我奋不顾身的把金枪鱼尾巴一甩,得知饭已经饱了,主人和客人都忘了吃黄昏。尹乃玉孙曰:“卿非壮马,吾当戴卿鼻!孙道:“你若不见有鼻子的牛,就戴上你的腮帮子!"

黄昏有话要说

魏晋士人之所以苦不堪言,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最糟糕的时代,同时又自由快乐,是因为他们在那个时代有自己的追求。痛苦和追求就像是魏晋风度硬币的两面。学者学者不断地抛硬币,痛苦地坚持自己的追求。

人生易逝,岁月不等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人生的价值,如何在矛盾和困境中实现自我意义,如何在悲剧人生中品味喜剧,是魏晋文人风度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们现在需要学习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隋朝和秦朝的相似之处 秦朝跟隋朝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为何都二世而亡下一篇:沓中 “沓中阴平道”是什么地方 古代蜀道系统的介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