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探究:大明九边边军都爱穿棉甲的原因

导语:查询:大明九边军爱穿棉甲的原因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中华上下五千年,与历史悠久对应的,必然有中华的战争历史,在战争中,盔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竟是关键时刻可以保命的防护武器,在铁器时代到来之前,夏商乃至周王朝都曾

查询:大明九边军爱穿棉甲的原因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中华上下五千年,与历史悠久对应的,必然有中华的战争历史,在战争中,盔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竟是关键时刻可以保命的防护武器,在铁器时代到来之前,夏商乃至周王朝都曾经有过制作青铜铠甲的经验和经历,在进入春秋战国之后,随着冶炼技术的逐渐成熟,质量更好的铁甲也不断的被打造出来,在今天的始皇陵之中,曾经出土过一件由无数石片组成的一件重甲,这件石甲其实单从制作工艺上来看,完全就是铁甲 的制作组装流程。 总而言之,当铁器开始成为主流的时候,作为战场最重要的保命武器,铁制铠甲也开始成为战场上的主流,自春秋而直至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时代,效命疆场的武卒无一不是全身铁甲。寒光照铁衣的时代似乎就此绵延不绝,成为封建冷兵器时代独特的风景线,唐诗写得好啊,正所谓「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然而有一点大家心里都知道,那就是中国古代生产力也不是非常发达的,资源的匮乏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很多时候有关铁矿的冶炼都需要大量的熟练工匠,铁矿虽说不详日本那样属于稀缺资源,但由于中国很多时候一旦开启乱世,工匠这种人才会大量流失,与其相对应的技术也会频频失传,所以很多时候明明前代很能很常见的冶炼铁甲的技术,到了后来的朝代,就两眼一抹黑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那就是成本的问题,冶炼一副上好的铁甲往往需要大量质量上乘 的铁矿石,而且对工匠的要求也不是很低,至少不能是个愣头青啊,这背后全都是成本。 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这就带来了比较大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说,铠甲这东西从来都是战场上保命的头号武器,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乱世,那更是最最重要的。但它自带的入门门槛和成本问题却迫使古代无数将领不得不选择精简策略:只让部分精锐享受铁甲待遇。 这是个无奈的决定,从部队当中挑选出优秀的战士,让他们披上上好的铁甲,整个行为就完全使得铁甲这个保命工具从必备工具成为了一个奖励色彩的恩宠性质的工具。所以我们会发现,在今天出土的许多墓葬当中,实物铠甲几乎没有,大都是壁画上绘制的猛汉,才会披甲柱刀。毕竟大部分军队是没有办法装备铁甲,只能充其量穿件皮甲、札甲类的军队常备的盔甲。 铁甲的防护性能平心而论,自然是所有军中甲胄中最好的,面对寻常的刀劈斧凿,都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主人,不过在唐末,事情开始发生转机了——唐末农民起义军开始第一次使用火药类武器,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所谓的「 ”突火枪”、「 ”火箭”,这类火药武器成本极其低廉,带来的杀伤相较之成本也显得很划。 到了宋代,情况变化就更大了,宋代军卒由于财政压力相较之较小,国库收入较多,为了能抵御北方骑兵的侵袭,大宋王朝不计成本的搞了不少重甲军团,鼎鼎有名的大宋步人甲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在宋朝,火药武器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宋朝的重甲兵团机动性极差,火药武器作为远程有效武器,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 而随着塞外辽、金等少数民族熟练掌握冶炼技术后,本着重骑原则,对重甲步兵为主的宋朝军队进行了多次毁灭性的打击,这就进一步倒逼着宋朝研究远程有效武器,在这个时候,「 ”神臂弓”作为强有力的远程杀伤性弩箭,登上了历史舞台,顺带着,这个时期的火药技术也被格外的重视。 元朝崛起后,横扫欧亚大陆,他们有一个非常良好的习惯,那就是对于有技术的工匠,从来都是不吝奖赏,所以后来宋朝的火药技术也被他们来者不拒的收为己用,再往后,元朝远征欧洲的时候,大量使用火药武器,将欧洲人杀得惊呼蒙古人为上帝之鞭,火药技术也因此流入欧洲。 不过随着明朝的建立,铁甲就渐渐被棉甲所取代了。明朝的边防压力相较之前朝其实还是很大的,对于明朝来说,尤其是北边的老邻居蒙古,很难对付。大明共有九边,分别是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这九边各镇每时每刻都需要提防来自蒙古人的突袭,军中大量装备的棉甲是这样的:在棉花中镶嵌铁片,而外部是厚实的棉花。表面上看起来这种盔甲防护力应该是不如之前的纯铁甲,其实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与热兵器的出现有关,从元末明初开始,火药武器在战场上被大量运用。 蒙古军队在反攻九边明军的时候,让许多明军吃了火器的亏——不管你是铁甲还是布衣,挨上一火器,保管贯穿伤是一模一样的。既然这样,那么装备那么昂贵的重甲铁甲的意义何在呢?九边明军开始自己搞一些由棉花,铁片再加上其他一些材质组成的复合铠甲。这种铠甲要比传统铠甲有着更好的防护力,结果反而这种棉甲能够有效抵抗住火器的攻击,可能贯穿伤要小一点。 讲道理,从前军中铁甲最大的特点就是浑身甲片数量非常多,但是匀下来可能某些地方的甲片就会很薄,而且一旦在寒冷地带作战,冻得跟鬼一样而棉花主要是利用纤维和韧性来做防御,相比较而言能够起到保暖的作用,在关键的位置也会恰当的插入厚度可观的铁片,整体上来看,对于长期在寒冷地带作战的战士们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到了明朝末期,整个中国陷入到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甚至连广东等地都出现下雪的情况,而明军在大明九边的两百多年里用兵作战主要集中在蒙古辽东等地,这里气候本身就是异常寒冷的。此外由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自南至北有许多商旅种植棉花,这就在某种情况下无形间进一步降低了甲胄制作的成本。 另外,非常值得说道的就是,之前铁甲普遍存在的一个要命的问题:根据《武备志》中记载「 ”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为什么至今考古很难找到隋唐之时的铁甲?说到底就是因为容易朽烂不堪,而棉甲的维护就明显难度要低很多了。 总结一下,明朝边军都爱穿的棉甲的原因,第一是铁甲的逐渐退出。说到底,还是由于火器发展太快了,成本高昂的铁甲,并不能像以前一样拉开和布衣的明显差距;第二,由于战争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明朝主战场基本都在苦寒的地方,这就倒逼明朝军事装备必然要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武备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全唐诗》中最孤独的一首诗 却美如画卷 不愧爲千古之作下一篇:东汉灭蜀之战 公孙述搞暗杀连除两员汉将 仍挡不住刘秀一统天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