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孔府旧藏 孔府旧藏的半部《康熙字典》

导语:《康熙字典》以下文字资料,是孔子旧藏的一半,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孔子旧藏《康熙字典》半壁江山中国的藏书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藏书家和图书馆。如清宫的“天禄林朗”、民间的“天一阁”、“秦铁铜剑楼”、“渡云楼”等。这些图书馆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令人不解

《康熙字典》以下文字资料,是孔子旧藏的一半,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孔子旧藏《康熙字典》半壁江山

中国的藏书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藏书家和图书馆。如清宫的“天禄林朗”、民间的“天一阁”、“秦铁铜剑楼”、“渡云楼”等。这些图书馆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拥有正宗儒家文化、历史上收藏历史最长的曲阜孔府收藏并不出名,如今几乎看不到孔府收藏的遗存。

曲阜的“三孔”是孔子的祖先居住和祭拜祖先的“圣地”。聚集了宋、元、明、清几十位“盛宴公爵”,被誉为诗书“天下第一”。孔子本人及其后代堪称最早的藏书家。《鲁比藏书》是一个流传千古的著名故事。夫子庙“奎文阁”图书馆建于北宋天喜二年,是现存最早的图书馆。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孔子的藏书极其丰富。当时不认为是“奎文阁”收藏,只有孔子第69代孙孔韩吉个人研究的“微波阁”有几十万卷。然而,在清朝咸丰年间的一场捻军与清军的大战中,绝大多数儒家藏书都被战争摧毁了。今天,当人们参观孔府和孔庙时,他们看到奎文阁已经是一座空建筑。历代能从孔子直系后裔身上看到的遗物,大多是第76代孙、第77代孙的旧物。解放后,一些零散的儒家文物被国家收编,但那些容易损坏的古籍、绘画等纸质文物很难复制。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对文革后留存下来的古籍进行复检时,在康雍发现了一部清初孔子古籍旧藏。通过考试后,它仍然是建国后民间不可多得的孔子文集。

发现的孔子图书馆是《康熙字典》,清康熙、雍正年间孔子第68代孙子使用。全书共42卷,分40卷,书前有皇家序,半页框19.5X14 cm。框架、字体、风格都表明它是康熙五十五年武英殿的第一版。孔子的第六十八代孙子,名叫孔传铎,名叫陆贞,生于康熙十二年。我喜欢阅读,写作和写作,学习和博学。康熙在位时,他得到了两个水晶王冠。雍正元年,封其为“盛宴公爵”,排名第一。雍正十三年去世。《康熙字典》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所以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孔子的旧藏,时间是一致的。并依其朝廷大员,文官优先。孔子直接口口声声说自己后代的身份,这本字典也应该是成书后皇帝给大臣们的内政版本。

这本《康熙字典》有一个奇特的特点,那就是整本书的版式、格式、封面完全一样,但内页的纸质不同。严格来说,孔子第68代孙辈只有一半,42卷中只有一半,共有21卷。这21卷都是印在白色坚韧的一级开发纸上。每卷首有朱,规格3.6×3.6厘米的“圣六十八代孙”..剩下的一半是普通的黄皮纸,没有“至圣六十八代孙”的印章。这枚印章没有遵循一般藏书的印章规则,而是从第一卷的底部开始盖,而是以极大的氛围盖在中心。。印章的印刷风格也很突出。中间是“至圣”二字,表现出一种神圣庄严的神气。在崇尚“幼者老之序,愚者庶之别”的儒家礼仪氛围下,这一制度属于孔子的直系后裔,绝不能被孔子的普通后裔所用。

这本《康熙字典》在过去的300年里似乎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展览卷洁白如新,页面没有污损和乱涂。但是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印章所印的“圣六十八代太阳”的一半,每当孔子的禁忌词“丘”出现时,在加上“耳”就改为“丘”。经审查,清初的避讳相对宽松。《康熙字典》成书时,只有康熙皇帝自己的名字“叶璇”的“宣”是避讳的,缺少最后一笔。雍正继位后,避讳制度得到严格执行。除了避皇帝讳的要求外,他还制定了一个特别的法令,要求在孔子的圣名“丘”的耳朵上加上禁忌。看来这应该是圣人后裔的换笔之举。否则,在帝王书中永远不会随意更改。

一本大书因缺卷而被后人发现,在古籍收藏中并不少见。比如著名的《古书》《史记》就是这样。奇怪就奇怪在这本《康熙字典》里,半发达纸半黄纸,但封面、版式、装帧都还不错。很明显是同一个版本,同一批印刷,同时装订。但是为什么细纸和普通纸各占一半呢?是古人故意的,还是后人无奈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一分为二作为代币,还是另有深意?儒家早就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不是也有“半部字典通古今”的比喻?这些谜团留给无尽的遐想空。

作为继故宫之后最重要的收藏场所,孔子在官方收藏和私人收藏之间的独特身份,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上,都优于普通民间收藏。孔夫子的书在宋、元、明、清时期保存了800多年,但大部分都在清末的一场战争中被毁,这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一大损失。清初孔子收藏的《康熙字典》在一场大灾难中幸存下来,是一件幸事。我不知道这本孔子第六十八代孙的旧藏文字典的另一半是否还活着。如果有一天,它可以延伸到天津,认为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编辑:朱磊

以上内容由本站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沈绣 漫谈沈绣下一篇:叶德辉 历代藏书家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