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春秋战国怎么划分 三家分晋为什么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

导语:有一首著名的历史歌谣,“夏商西周,东周分为两节……”。正如评书所说,东周被后世史学家分为春秋战国,其分水岭是“三家分晋”。因为是人为分割的,肯定有它的道理。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史书记载的习惯,一个是礼乐崩坏的分界线

有一首著名的历史歌谣,“夏商西周,东周分为两节……”。正如评书所说,东周被后世史学家分为春秋战国,其分水岭是“三家分晋”。因为是人为分割的,肯定有它的道理。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史书记载的习惯,一个是礼乐崩坏的分界线。

史书记载的习惯,春秋战国的起源

“春秋”一词源于鲁国的史书《春秋》,而“战国”一词取自汉代的《战国策》,“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与这两部史书密不可分。

《春秋》:鲁史家按年、季、月、日记载了当时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全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故本编年史简称《春秋》。从公元路引年到鲁哀公十四年,《春秋》共记载了242年。由于其历史的始末,大致相当于王萍迁都战国初期的时间,共295年。因此,历代史家都以《春秋》为历史时期的名称。

《战国策》:“战国”一词使用已久,但直到西汉末年刘向所著《战国策》一书,才把春秋至秦统一时期称为“战国”。由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史书都被秦国烧毁,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很难找到依据,所以他把周元王元年,也就是前476年,定为战国的开始。

可以看出,虽然此时已经用“春秋”和“战国”分别来形容这两个时期,但时间节点是在公元前476年,而不是“三家分晋”的前403年。直到后世司马光写《子·同治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端,后世史学家才开始将晋国划分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也就是前403年。

司马迁为何以“三家分晋”为起点,以礼乐崩溃为起点

从前面的文章可以看出,《三家分晋》被认为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这与司马光的《子·同治鉴》是分不开的。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要把“三家分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呢?事实上,司马迁解释了这一点。因为三家分晋事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他认为这一事件是礼乐崩溃的起点。

”魏烈王,二十三年前,命魏思、赵霁、千韩为晋初诸侯。陈光说:“我听说皇帝的职责大于礼,礼大于分,分大于名。“什么是仪式?季刚也是。什么是点?君主和他的臣民也是。名字是什么?公、侯、卿、大夫也。”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册封晋国大夫魏思、、为王,司马光认为这是礼乐崩溃的体现。在他看来,皇帝的公务要重于礼仪,礼仪要重于职务,而职务要重于姓名。所谓职位就是君臣;所谓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也就是说,天子的职责是维护礼制,以礼制治国,使天下臣民互相区别,互相尊重,互相秩序。常言道:“名不正,言不顺,则事不顺,事不顺则礼乐不顺,礼乐不顺则刑错。”

早在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逐渐衰落,群臣越权,但周田字仍然保持着基本的礼仪制度。虽然天下有霸业,但他仍尊周为共有人。然而,周伟烈册封晋三大夫为王侯,彻底打破了这一礼制。从此,“以下为侵、以上为占的权力衰落,王公善于征服权力,大夫善于处理王公的国家大事,礼制失传。”司马光认为这是礼制的彻底崩溃。

正是因为《资治通鉴》的出现,后世才普遍将前403年的三晋视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如清代的《左传·魏》中就明确指出:“三晋当至伯灭,三晋分七国。读《春秋》便知战国之始”。

这些都是三大家族以晋代为春秋战国分水岭的原因。不过也有人说,徐州襄王蔡前334年应该是春秋战国之间真正的分水岭,因为这真的代表着礼制的彻底崩溃。毕竟在此之前,没有一个诸侯敢在名分上挑战周王室,从那以后,所有的诸侯都在名分上与周王室争锋,目无到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刻舟求剑的翻译 刻舟求剑的翻译下一篇:肉头 河北四庭柱之一的张合真的是肉头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