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 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导语:“今天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是天安门广场建成后设计的,而是根据未来广场可能的规模设计的。这在世界广场建筑史上没有先例。”《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一书的作者尹双喜说。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王毅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

“今天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是天安门广场建成后设计的,而是根据未来广场可能的规模设计的。这在世界广场建筑史上没有先例。”《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一书的作者尹双喜说。

人民英雄纪念碑

作者:王毅

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定,将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

随着第一个烈士纪念日的临近,走近人民英雄纪念碑,回忆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有三个地点。你为什么最终决定去天安门广场?

为了纪念1840年以来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和人民英雄,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在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起初,关于纪念碑的建造地点有很多意见。委员们讨论的时候,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最终,周恩来根据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修建纪念碑。周恩来认为,天安门广场有着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天安门广场将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当时大多数人都同意这个观点。

1949年9月30日下午,毛泽东和全体CPPCC成员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奠基仪式。毛泽东在仪式上宣读了碑文,并与天安门广场南侧原中华门北侧的成员们一起破土动工。这座纪念碑成为共和国在天安门广场建造的第一座历史建筑,就在我们共和国成立典礼的前一天。

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应该放在天安门广场,所以纪念碑不应该太小。考虑到天安门广场高33.7米,正阳门塔高43.65米,设计者最初将纪念碑的高度设定为39米,纪念碑的实际高度为37.94米。“今天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是天安门广场建成后设计的,而是根据未来广场可能的规模设计的。这在世界广场建筑史上没有先例。”《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一书的作者尹双喜说。

这个154字的碑文,周恩来写了多少遍?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上,毛泽东宣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石碑背面刻着的这段熟悉的碑文,是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由周恩来亲自撰写。

当时周恩来每天早上写一次题词,前后写了40多次,最后选了一个自己最满意的。他来到工地,咨询雕塑家刘开渠,真诚地问:“怎么样?你不能吗?”刘开渠说:“以前只见过你的题字,没见过你字这么多,字这么工整的书法作品。”

写完碑文,刻碑文的任务也很艰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雕刻师陈芷菁之子陈光明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奠基人是我父亲。当时我才10岁,只能帮父亲一把,但我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陈光明记得很清楚,1949年9月23日,几个CPPCC同志突然来到他家,要求在9月30日前刻好154个字的题词。

陈光明回忆说,接到任务后,他的父亲陈芷菁开始为纪念碑准备石头。如果按照常规方法找石头,肯定来不及。你只能在家里的老碑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碑,但你必须先打磨老碑上的铭文。在父亲陈光明的带领下,10岁的弟弟和母亲先用粗砂石打磨老碑上的碑文,再用细水砂石打磨碑面,将碑面清理干净。最后父亲给碑上了墨打蜡,已经快晚上12点了。

9月30日上午,陈芷菁雇了一辆黄包车,把刻有铭文的奠基石碑送到天安门广场。因为担心石头来回颠簸会损坏,他特意拿了一床被子垫起来。

陈光明还透露,当时他父亲看到的碑文有154个字。大约在1954年以后,碑文发生了两次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碑文缺少“为国牺牲”二字,第二个变化是“尊重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改为“确立”。

从设计之初,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开工,随后于1958年5月1日正式竣工并揭幕。自1949年以来,设计和建造花了八年多的时间。在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于1955年6月9日亲自为纪念碑碑刻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毛泽东在“不朽的人民英雄”上写了三个铭文,他还发了一条信息说,应该多征求专家的意见,问哪一个可以用,选一些文字重新排列。如果觉得写的不够好,可以重写。尹双喜说:“现在碑上的八个字,是咨询专家后,从三个字中选出八个字重新组织的,充分体现了毛主席书法的魅力。”

为什么从朝南变成了朝北?

随着奠基仪式的举行,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全国征集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根据参与设计和施工的专家们的回忆,收集了140多个纪念碑的结构设计方案。周恩来在审定设计方案时提出,为了以后让更多的人从长安街看到纪念碑的正面,建议将纪念碑的传统形式由朝南改为朝南。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主任由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担任,副主任由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担任。1953年后,委员会的工作是进一步改进和修改颜色、高度等。的既定方案,而设计和建设,设计工作直到1957年才完成。

经过广泛咨询和反复讨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主要参考了我国唐代石碑和清代石碑,但纪念碑顶部的设计是当时难度最大、争议最大的部分。

1952年8月1日至1954年11月,施工进度缓慢。建筑师提倡使用“建筑屋顶”,即在纪念碑顶部建造一个古老的普通屋顶。雕塑家提倡使用“群像顶”。反对“楼顶”的理由是“大屋顶”的形象太老,反对“组团形象顶”的理由是“40米空”的高度看不清楚雕像”。

最终选定的碑顶方案由古建筑学者梁思成拟定。他在结合众多古建筑形制的基础上,设计形成了纪念碑的雏形,并首次在纪念碑顶部增加了“小屋顶”装饰。这种独特的“小屋顶”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新建筑中。

此外,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花圈装饰非常重要,这不仅是纪念碑建筑装饰的组成,也生动地表达了人民对英雄的崇高敬意。

林和梁思成是纪念碑花圈装饰的主要设计者。他们用鲜花和卷草作为纪念碑装饰图案的主题,并在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方式变化,以达到建筑本身各个部分所需的装饰效果。

从纪念碑的设计资料来看,百草花束图案是中国人老少皆知、喜闻乐见的主题,具有悠久的优良传统.....但在细节上,如花朵、花梗、卷叶、丝带等。,它包含了新的丰富的内容和逼真的形象,能够生动地表现时代精神。

1955年,林银辉病逝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负责修建林银辉墓。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陵墓和纪念碑,墓碑上使用的浮雕花纹正是梁思成和林为纪念碑设计的图案。林和她的设计作品一直伴随并埋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浮雕《胜利过长江》第二稿已经通过。为什么要画第三稿?

纪念碑的设计确定后,也进行了下层装饰的浮雕创作。1953年,纪念碑艺术创作小组成立。著名作家、时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任组长,副组长有两个,一个是雕塑家刘开渠,一个是画家韩嫣。

韩嫣先生曾回忆说,“我被赋予了一项有背景的重任。抗战爆发后,我19岁考入杭州国立艺术学院,毅然前往延安,奔赴抗日前线。有一次,毛泽东看到了我的木刻,他称赞说:“印象非常深刻。由于我参加过战争,有过人民军队的亲身经历,郑振铎认为我是艺术创作团队负责人最合适的人选之一。刘开渠负责组织雕塑,我负责组织协调绘画设计。"

因为韩嫣画的是向长江过渡的油画,所以他设计了《胜利过长江》的草稿。“草稿画了三次。第一次是士兵戴着美国头盔冲锋的场景。虽然真实反映了渡江作战的情况,但考虑到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普遍印象,第二稿将士兵改为戴布军帽,突出了指战员和划船民工的形象。后来,这个草案被采纳在纪念碑的建设中。”

既然第二稿已经通过了,为什么还要画第三稿?第三稿字符较多,稿长较长。原来,韩嫣想把这幅画修改得更完美,所以他在第二稿的基础上创作了浮雕的第三稿。这个设计增加了一些士兵的形象。但是因为第三稿太长,不符合纪念碑的挺拔设计,所以第二稿最终被采纳。

以浮雕《虎门灭鸦片》为主要手稿的曾柱绍教授早年曾研究考察过许多西方国家,对西方雕塑传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创作中,他反复推敲人物的形态,注重人物的精神刻画。《虎门灭鸦片》中的浮雕人物虽然不多,但却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也是他尝试将西方雕塑与民族传统技法相结合,创作出新的雕塑作品的开端。

在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过程中,一群默默无闻的石匠也对纪念碑的浮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韩嫣先生所说,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建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包括曲阳和河北肃州的石匠。他们的祖先是泥瓦匠,他们的贡献不能被忘记。

有28位石匠长期从事中国民间雕刻。他们的传统雕刻技艺很高,但不了解西方雕刻技术,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如果每个人的风格不同,会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雕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刘开渠的领导下,这些石匠接受了长期的训练。雕塑家拿出他们的肖像雕塑供泥瓦匠练习。由于浮雕所用的汉白玉是在北京房山开采的,很难获得完整的材料。为了确保石头不被损坏,石匠们试图在练习肖像雕塑的基础上雕刻纪念碑人物。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石匠们熟悉了从粗雕到细雕的方法,有效地保证了纪念碑浮雕石雕的完成。他们也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兼具东西方雕刻技艺的优秀石雕艺术家。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5月1日建成。艺术家们的心血都集中在纪念碑下层马苏里勒束腰上镶嵌的八个大型汉白玉浮雕上。这些浮雕高2米,长40.68米,约有170个字符。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麦斯顿 世界四大外交官介绍下一篇:伊甸园的故事 伊甸园传说讲了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