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历史背景 解放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导语:历史背景: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28日,日本首相铃木说,他无视公告,希望通过苏联的调停,在对日本有利的条件下结束战争。8月6日和9日,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在日

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28日,日本首相铃木说,他无视公告,希望通过苏联的调停,在对日本有利的条件下结束战争。

8月6日和9日,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恐慌。8日,苏联对日宣战,签署《波茨坦公告》。苏百万大军迅速入侵中国东北。中国军队也对日军发动了全面反击。

8月14日上午,日本最高领导人在日本皇宫防卫空室召开会议,国家未来将消失,也就是母子俩都将失去。决定发布停战信。同一天,日本天皇发布了由国务大臣会签的停战协定。

15日上午7时,中国、苏联、美国和英国在各自首都同时宣布日本投降。蒋介石还向全国军民和全世界人民出版了一本书,指出“正义必须战胜强权”的真理再次得到了证明;他还主张人民应该“忘记过去和罪恶”,不要报复日本人民。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八年时间里,2100万军民死伤,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亿美元。

重庆会谈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然而,国共两党就如何公平合理地控制抗战胜利果实展开了新一轮的斗争。国民党蒋介石想夺取胜利果实,消灭共产党。鉴于当时国际国内舆论要求和平的压力,蒋介石于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致电延安,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讨论“各种重要的国际国内问题”。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和国民党的内战阴谋有清醒的认识,认为要善于利用形势。一要体现人民长期战争后休养生息的坚强意志,努力以和平方式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通过谈判,既可以揭露国民党的假和平、真内战,又可以争取一段时间以备不时之需。经过反复研究,中共中央决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个政治口号。毛泽东接受邀请到重庆谈判,人民军队为自卫战争做了各种准备。

中国共产党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到重庆与国民党统治集团进行和谈,尽量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尽量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在谈判过程中,虽然中共顾全大局,在许多问题上作出让步,但蒋介石却以统一军令政令为借口,在涉及国家政权的重大问题上不肯松口。经过43天复杂艰苦的谈判,国共两党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我们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一个独立、自由、繁荣的新中国”,并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然而,双方未能就两个根本问题达成协议: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双十协定》是国共谈判产生的正式文件。这份文件的签署是人民力量的胜利。国民党如果再发动内战,就会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失去阵地。

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企图通过战争削弱和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企图暴露无遗。国民党再次秘密印刷发行反共“剿匪书”,阎锡山派兵进攻山西上党地区的人民军队。《双十协定》一签订,蒋介石就调集了110万军队,分三路进攻华北解放区,密谋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然后占领整个东北。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抽调11万大军和2万干部进入东北,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与此同时,解放区军民坚决反击国民党的军事入侵。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军取得上党战役的胜利。人民军接连打了邯郸、平绥、津浦三个战役,歼灭敌军十万余人,阻碍了国民党军深入华北、进军东北的行动。

国民党的内战政策激起了要求和平与民主的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1945年11月19日,郭沫若等人在重庆召开反内战大会,成立了各界反内战协会。后来昆明学生举行反内战集会,三万多人罢工。12月1日,国民党武装暴徒镇压学生。重庆、上海等地爆发声援昆明学生运动,形成“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大规模爱国民主运动。抗日战争后相继成立的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和众多民主人士,也积极参加了反对内战的斗争。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在中共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的斡旋下,蒋介石不得不同意共产党提出的建议,签署停战协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代表正式签署停止内部冲突的协议。同日,国共两党发布停战命令。

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与中国共产党虚谈和平的同时,积极准备内战。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撕毁停战协定和CPPCC决议,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自卫,开启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弘农 杨坚出身弘农杨氏的争议下一篇:锦州战役 辽沈战役锦州会战经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