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介绍一下以色列的历史 古叙利亚历史

导语:以色列位于古代叙利亚历史的中心,其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以色列先后被希伯来人、古埃及、巴比伦、波斯、罗马等国家统治过,直到1948年成为独立国家。以色列的历史和文化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索。

目录导航:

  1. 介绍一下以色列的历史
  2. 古巴比伦时的苏美尔人是黄种人吗
  3. 近代中东历史
  4. 马其顿的历史
  5. 斯巴达历史
  6. 以色列的历史
  7. 亚细亚历史详解
介绍一下以色列的历史

1949年还是1948年的时候,当时巴勒斯坦那块地没有成立国家(原来的巴勒斯坦是包含现在以色列的领土的)。因为那块地之前是被英法占据的,那块地上生活的是阿拉伯人。二战结束以后,犹太人因为没有自己的国家,到处被排挤,所以就产生了建立国家的想法。当时被操纵的国联(联合国的前身),居然做出决议,把巴勒斯坦的土地划出一半给犹太人建国。全世界的犹太人都涌向那个地方,这个决议理所当然的遭到了阿拉伯人的反对。所以就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周围七个阿拉伯国家都对以色列宣战。牛逼的是刚刚建国的以色列居然以1打7赢了,还顺带占领了一些之前没有的领土。

古巴比伦时的苏美尔人是黄种人吗

这个问题提得并不严谨。

古巴比伦和苏美尔并不是一档子事,虽然两个文明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古巴比伦的主体是属于闪族(东支)的阿摩利人,苏美尔人就是苏美尔人。

闪族后裔基本就是现在的阿拉伯人、犹太人、叙利亚人。

而苏美尔人,并没有直接或间接证据表明是黄种人。至于流传甚广的苏美尔人和黄种人存在亲缘一说,影响最大的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历史畅销书《全球通史》第五章里面提到的一句:“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这句话前半部分没问题,苏美人确实不是印欧人也不是闪族人,但后半句说苏美尔语跟汉语相似则属于瞎扯,苏美尔语跟汉藏语系没半毛钱关系,毕竟苏美尔语现在还是有人懂的(亚述学)。

至于苏美人自称为“黑头人”,其实也不难理解,无非就是头发是黑的,看看他们周围的闪族人,或现在的阿拉伯人,不都是黑头发,黑瞳孔的白种人吗?说白了也就是地中海人种,怎么都扯不到黄种人身上。

近代中东历史

一战时期,英国为了应对奥斯曼帝国,做出了三个互相冲突的承诺,致使中东埋下了大量冲突和战争基因。

位于欧亚交汇之地的中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大国政治博弈和玩弄权术的重要舞台。从奥斯曼帝国灭亡到伊斯兰国的兴起。这近一百年时间里中东乱局,就从没有停止过。

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当年西方殖民列强“人造”中东政治版图,才埋下了大量冲突和战争基因,开启了一个世纪之久的中东政治版图裂变进程。这个“西方列强”就是英法两国。

当今中东的多数国家,原本是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疆域或属国。奥斯曼帝国最鼎盛的时候,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从东欧一路绵延到阿拉伯半岛南部再环绕地中海地区。

其实,在一战前,曾经辉煌一时令欧洲人闻之色变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沦为“欧洲的附庸”。一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竟然不顾国力衰落,加入德意奥三国同盟。这场席卷欧洲的风暴彻底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奥斯曼帝国的加入对英国的利益影响最大。英国当时正称霸中东,其势力从印度和埃及进入这块辽阔的地区。为了保住利益,英国在一战期间许下了三个诺言,这三个诺言相互抵触,以至于英国根本无法做到,从而导致今天的中东乱局。

奥斯曼苏丹以伊斯兰教领袖的名义,号召世界穆斯林同协约国进行“圣战”。英国为了消除这一威胁,争取阿拉伯人的支持,积极鼓励麦加谢里夫侯赛因对土作战。侯赛因为了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成为全世界穆斯林的领袖,也急需英国的支持,于是双方进行了旨在结为军事同盟的谈判。

侯赛因一开始胃口很大,1915年7月14日,他写信给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麦克马洪,提出双方结盟的基本条件,欲建立起一个涵盖整个阿拉伯半岛、叙利亚、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庞大帝国,并要求英国同意废除外国在阿拉伯国家内享有的特权。英国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

经过几次信件讨价还价,在局势的压迫下英国只好做出模糊的承诺,基本同意侯赛因所提出的要求,但列出了两个例外:叙利亚西边地区(考量法国利益)以及巴格达以南(英国利益)。值得注意的是麦克马洪只字不提巴勒斯坦。

1916年,侯赛因恪守信用,履行了和英国人达成的协议,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叛乱活动。此举对英军从西奈半岛经由耶路撒冷进军大马士革有着决定性的帮助。英国派劳伦斯组织阿拉伯反抗者进行奇袭。屡建奇功的他名垂青史,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

在长达八月的秘密通讯当中,英国做出了第一份领土承诺。这份通讯在当时从未公开,而通讯本身也非正式文件,事后等到英国反悔时,有些评论便指责侯赛因对于英国人的承诺有过多美好的幻想。

在麦克马洪爵士与侯赛因通信的同时,英国政府又派出了赛克斯爵士和法国政府磋商战后的中东政治安排。法国的代表是曾担任驻贝鲁特领事的皮科,两人于1916年十月达成秘密协议,大笔一划地在中东分出两国的势力范围:巴格达以南为英国势力范围,叙利亚海岸区域为法国势力范围,两者在此地享有直接控制权。

英法同时又对承诺给侯赛因建国的地区划定各自势力范围,英国的涵盖北阿拉伯半岛,从今伊拉克的基尔库克横跨到迦萨走廊。 法国的从大马士革延伸到今伊拉克的摩苏尔。

为获得俄国赞同,英、法同意俄国吞并安那托利亚的东北部。但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公布了这个协定,揭露了英、法的阴谋。让英、法难堪不已。

赛克斯-皮科协定是英、法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交易。协定中谈到的独立阿拉伯国家,实质上是受英、法控制的殖民地,其版图比侯赛因-麦克马洪信件中规定的更小,而且大部分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和贫瘠的地区。

由于侯赛因并不知道该协定的存在,事后便觉得被狠狠遭到背叛。该协定同时忽略该地区错综复杂的宗教种族背景,导致今天伊拉克与叙利亚纷乱不断。

1917年11月2日,英国人又做出了一份领土承诺,这一次,不要说阿拉伯人,连法国人也被蒙在了鼓里。英国外交大臣亚瑟·詹姆斯·贝尔福向英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保证,“在巴勒斯坦地区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巴勒斯坦被一许三国。

“民族之家”是“民族国家”吗?这又成了日后又一个争议点。如此模糊的承诺却是符合英国利益,因为英国需要博取犹太人的支持却又不至于将自己绑死到锡安主义的运动上面。而英国明确表态同情锡安主义的国际支持也正是锡安主义梦寐以求的。

英国能同意被压迫的犹太人进行民族自决,并大方将奥斯曼帝国的一块领土送给他们,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避免同盟国拉拢犹太人,并因而导致庞大的犹太资金流入同盟国手中;二是随着一战的深入,国际上对英国的帝国主义行径的批评越来越多,特别是来自美国的批评。

三个互相冲突的承诺最终炸开,1917年贝尔福宣言公开发表以寻求犹太人支持,同一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将赛克斯-皮科协定给公之于世。全世界震惊,各方也知道自己都被卖了。

1939年2月7日,英国政府召开希望犹太人与阿拉伯人达成协议的巴勒斯坦大会。英国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做出的三个互相冲突的承诺以及战后的冲突大致决定了今天中东的政治格局,中东地区一直无法摆脱一战的影响。

在非洲、拉丁美洲以及造成惨烈伤亡的二战后的欧洲,绝大部分国家基本上接受了历史强加给他们的国境线,但是,中东的各个国家却不这样。1914年后中东成立的国家,以及划分的国境线,至今仍被这些国家的国民以及邻国视为非法。

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弗洛姆金的著作《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阐述了现代中东的由来,他认为这一地区国家的合法性只有两个来源:一为传统,二为建国者的权力和血缘。除此之外,即被认为非法。

在这一广阔的区域,只有埃及、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这四个国家相对比较稳定,埃及和伊朗因为悠久且未被外族割断的历史,即使遇到艰难的危机,领土完整也得以最终实现。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因为开国者的权力和血缘能够服众,因此相对稳定。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奥斯曼帝国不参加一战,那么土耳其可以保有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等地。石油资源异常丰富。然后帝国继续推行奥斯曼主义,弱化民族主义,以伊斯兰教和奥斯曼国家主义维持帝国。这样现在中东或许不会像如今这般动乱。

一战已经结束近一百年,中东地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杀戮。

马其顿的历史

马其顿

马其顿位于希腊最北部。公元前5世纪后期到公元前4世纪初,马其顿国家逐渐形成。公元前4世纪中期,马其顿在腓力二世的统治下强盛起来,逐步统一了希腊。腓力死后,继任者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开始东征。他率军侵入亚洲,灭亡了波斯帝国,又进兵中亚、南亚,侵占了印度河流域,建立起规模空前的大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随即分裂。希腊各邦相继掀起了反马其顿的斗争。

马其顿的兴起

马其顿的居民是由色雷斯、伊利里亚和一些与希腊人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混合组成的。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马其顿还处在军事民主制时期,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至公元前4世纪初期,国家才逐渐形成。国王阿刻劳斯时期,马其顿国家初具规模。公元前4世纪中期,马其顿在国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的统治下逐渐强盛起来。腓力二世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限制贵族会议的权力;经济上,实行货币改革;军事上,建立常备军,组成马其顿方阵。此时的马其顿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十分雄厚。

马其顿士兵所装备的盾牌、头盔和武器都是由能工巧匠手工制作的。制作盔甲时需要使用铜片,而制作矛头和剑时则需要用铁。铸剑的方法是:先将铁放在炭火中加热,然后把它敲成剑的形状,再投入冷水中,最后在磨石上打磨抛光。

盾牌手

盾牌手在方阵的边上作战,保护没有防护措施的方阵右翼。盾牌手还随身配备双刃短剑。

腓力二世统一希腊

改革之后,腓力二世开始了统一希腊的战争。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占领了周边的沿海地区,此后便把扩张的矛头指向了希腊各城邦。公元前352年,马其顿军大败希腊军,攻占了希腊北部。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南下,与希腊军在喀罗尼亚进行了决定性的一战,结果希腊军战败。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全希腊会议(只有斯巴达未参加),会上订立了马其顿与希腊永久的攻守同盟,并由腓力担任盟主。科林斯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马其顿对希腊统治的开始。

马其顿方阵战术

马其顿步兵手持长矛,组成密集的令人生畏的步兵方阵。方阵的右翼由盾牌手防护,前方则由骑兵充当前锋。这种方阵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具有极强的攻击力,往往将对手打得溃不成军。

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被征服的希腊城邦纷纷起义。其子亚历山大即位,迅速平定了内乱。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开始了远征波斯之行。他率领部队首先占领了小亚细亚,然后又挥师北上,向叙利亚的伊苏进军。此后,亚历山大的军队南下,攻占腓尼基,然后占领了埃及。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占领了波斯首都巴比伦和苏撒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被杀。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进军中亚,侵入帕提亚等地。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军队又侵入印度河流域,此后又想征服恒河流域,但兵力衰竭,被迫于公元前324年撤军。历时十年的东征之行宣告结束。

马其顿帝国的衰亡

亚历山大东侵后,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马其顿帝国。其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到埃及,北抵中亚。为了统治幅员辽阔的帝国,亚历山大继承了波斯的统治方式,保留了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但是这个庞大的帝国是由一些生活方式不同、语言不同的民族和部落组成的,其内部很少联系,瓦解不可避免。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帝国随即分裂。亚历山大部下的马其顿将领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帝国衰微。公元前307年,马其顿帝国分裂为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王国。

斯巴达历史

有关斯巴达的历史是:公元前480年,大流士一世的儿子薛西斯一世亲率50万大军,大有荡平希腊之势,希腊各城邦分别组建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共御强敌。

希腊联军的陆军以斯巴达人为主力,海军则以雅典舰队为主。陆军在温泉关被波斯歼灭(斯巴达三百勇士),但是为海军的集结赢得了时间

斯巴达克斯,生于公元前112年,斯特鲁玛河(也就是如今的保加利亚斯特鲁玛河)。关于他真正的出身其实非常的少,大多猜测他可能是色雷斯雇佣兵,被俘虏后卖成了奴隶。斯巴达克斯真正出名的是领导了“第三次奴隶战争”,也称“角斗士战争”,普鲁塔克称其为“斯巴达克斯起义”。由于罗马共和国的法律允许主人虐待奴隶,奴隶不被认为是人,所以,引发奴隶战争也是必然结果。在斯巴达克斯之前有过两次。

第一次奴隶战争是叙利亚人安努斯,他也是一个奴隶,带领大家进行了对抗罗马共和国(具体人数在历史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二十万人包括男人,女人,孩子,另一种说法是约莫七万人。)这一次是公元前135到公元前132年,安努斯战败被俘虏押往默干提纳,最后在审判前死亡。

第二次奴隶战争是一个叫赛文努斯的人,假扮成塞琉古王国地主特雷芬(普鲁塔克记录)召集了一个军队规模的奴隶(包括约莫800名意大利奴隶,以及数千非意大利的人)在西西里展开的战争。一共发展了2000骑兵,20000步兵。但最后,这次奴隶战争仍然被罗马共和国镇压。

那么两次的失败之后,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战争是规模最大,也是最特别的一次。影视剧大多把第三次奴隶战争看作是解放奴隶,争取自由的一次伟大战争,而真正历史上留下的信息并没有表现出当时起义的明确目的。

公元前72年的时候,斯巴达克斯和自己的小伙伴,总共70来号人,拿了厨房工具,还有些角斗士用的武器开始逃跑。(逗比鱼补充一下,当时的罗马非常盛行角斗士这项运动,所以很多奴隶被训练成角斗士,角斗到死为止)当时,作为有军事背景的斯巴达克斯就被选为领导,还有两位选为次要领导的是:欧诺玛斯和克雷斯。

以色列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是一个古老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

由于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以色列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战争,包括与埃及、巴勒斯坦等国家的战争,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在20世纪初期,犹太人定居在以色列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以色列建国并获得国家地位,在此后的历史上,以色列迅速发展成为中东地区的一支强大国家。

以色列历史如下:

1948年5月14日在巴勒斯坦部分地区成立。

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5万多平方公里。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实际控制的面积为2万多平方公里。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又侵占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阿拉伯区、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同埃及和叙利亚分别签订脱离接触协议,被迫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和戈兰高地作了有限后撤。

1979年3月埃、以签订和约,以色列于1982年4月25日全部撤出西奈半岛(塔巴地区除外)。

截至1986年,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约 2.8万平方公里。人口 427万(1986,不包括绚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阿拉伯人),其中犹太人占82.5%,阿拉伯人占13.5%。

希伯来语为国语,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犹太人信奉犹太教,阿拉伯人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

建国时首都在特拉维夫,1950年迁耶路撒冷。

1980年7月,议会通过法案,定都耶路撒冷。

关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问题,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联合国也未予承认。

亚细亚历史详解

我们居住在亚洲,我们都知道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洲”,这是比较普遍的常识,但是我们只知道亚洲全称叫做“亚细亚洲”,有几人知道“亚细亚”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这个名字的含义吗?我想很多人可能都不是很清楚,本文就与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亚细亚”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含义。

“亚细亚”这个名字最初是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图》的汉文译本中出现,在后来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所著的《职方外纪》中这样写道:“亚细亚者,天下第一大洲也。”这是可考历史典籍中明确提到的“亚细亚”这个名字。我们国家的《明史·意大里亚传》首次录入“亚细亚”这个名字,如此算来这个名字从明代天启年间开始算起,已经用了400多年了。

“亚细亚”这个词虽然是在《明史·意大里亚传》里面提到,但是亚细亚一命的由来却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地中海东岸一带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就是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出现之后,他们最初的活动范围就相当于现在的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沿海一带,他们所生活的本土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地资源不够用,所以开始向海外扩张。向海外扩张就需要航海,久而久之腓尼基人就练就了极其精湛的航海技术。他们的帆影掠过了地中海的很多角落和后来被称为非洲大陆的北部边缘的一带。

腓尼基人为了便于在海上活动确定方位,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沿海陆地泛称为“阿苏”,“阿苏”这个名字在有的地名辞典中也被称为“亚苏”,意思是“太阳升起来的地方”。后来腓尼基语成为欧洲各国文字的元祖,“A su”一名经过演变和英语地名词型的变化成为“A sia”,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亚细亚”这个名词。

所以从这些历史地理知识来看,“亚细亚”这个词最初只能算是某一个“方位”的名,范围很小,后来随着古代海上活动的不断扩展,“亚细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有了不同的指称。比方说,古希腊人指的“亚细亚”相当于后世所说的小亚细亚的爱琴海沿岸一带。而古罗马时代,古罗马人用“亚细亚”指小亚细亚西部城邦国家帕加马及其附近的地区。到了公元一世纪的时候,罗马人建立了一个以“亚细亚”为名的省份,其范围在今天安纳托利亚半岛的西部。中世纪以后,“亚细亚”被用来指所有东方大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57601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2010南非世界杯比分 智利加纳历史战绩下一篇:什么植物味道特别难闻 全球最臭尸花泰坦魔芋花在巴西开放 花高1.6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