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唐朝宰相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为什么唐朝有那么多的宰相?

导语:唐朝的宰相制度,叫做“政事堂”制度,后改称“中书门下”,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通常宰相班子由二、三人至十余人不等构成。成员包括中书、门下二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及不定数量的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员。这就要从三省六部制开始说了。

唐朝的宰相制度,叫做“政事堂”制度,后改称“中书门下”,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通常宰相班子由二、三人至十余人不等构成。成员包括中书、门下二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及不定数量的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员。这就要从三省六部制开始说了。

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代,兴于唐代,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长官中书令,正三品,副长官中书侍郎,正四品上。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长官侍中,正三品,副长官门下黄门侍郎,正四品上。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长官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长官为尚书,正三品,副长官侍郎,正四品上。

理论上,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但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前曾担任尚书令一职,他继位后此职不再授予官员下,所以尚书省长官长期缺位。与此同时,因为尚书省官员品级高于中书、门下二省,从制衡角度考虑,尚书省在权力上反而是最小的,只有执行权,无决策权。副长官左、右仆射很多时候只是作为荣誉衔。

秦统一后,正式官称是丞相,有时分置“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丞相的称“中丞相”。汉武帝时,用儒生担任丞相,让他们处理一些日常行政事务,政务中心转移到内廷。此后,丞相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携天子以令诸侯,恢复丞相或相国的官职,甚至于自我任命担任此职,实权更在皇帝之上。

隋唐两代,都不设丞相、相国,承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长官制度,这些新的称呼就成了新的宰相之职。

中书省,隋称内史省、内书省。设内史令、内书令。唐称西台、凤阁、紫微省。设右相、凤阁令、紫微令;

尚书省,隋袭旧称尚书令。唐称文昌台、都台、中台。尚书令因秦王李世民曾任此职,注销。长官设左右仆射,副职;

门下省,唐称东台、鸾台、黄门省;承袭旧职设侍中。

隋唐两代的皇帝,为防止权臣篡位的重演,尽量不让个别大臣位高权重。三省长官都以级别较低的其他官员加上“参掌机事”“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头衔行使宰相职权,如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唐玄宗开始,设立学士院,翰林学士加上“知制诰”头衔,专门起草机密诏令,因而有“内相”之称,诗人李白这翰林学士地位不低哦!

历史上除董卓、曹操等极少数权臣外,宰相本身并无独立的权力,不管地位多高,仍然是君主的头号奴仆。最主要的职权,就是参与机密,参加诏令的起草、审议与传达。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背绿壹角 第三套人民币背绿一角为什么会被称为钞王?下一篇:广西方言 壮族文化 壮族共有多少种方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