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对秦始皇的评价 对秦始皇帝嬴政的总结与评价

导语:秦始皇赢政,有人称其为千古第一帝,功高盖世,万古流芳;也有认为他是第一暴君,专制残酷,遗臭万年。其实,现实中几乎不存在极好或者极坏的人,人们都是站在不同立场得出不同的评价而已。所以,对秦始皇过誉和过贬的评价都是不客观的,因此,本文尽最大的努力来客观的表明观点吧!

秦始皇赢政,有人称其为千古第一帝,功高盖世,万古流芳;也有认为他是第一暴君,专制残酷,遗臭万年。其实,现实中几乎不存在极好或者极坏的人,人们都是站在不同立场得出不同的评价而已。所以,对秦始皇过誉和过贬的评价都是不客观的,因此,本文尽最大的努力来客观的表明观点吧!

本文将秦始皇在位的三十七年划分为三个时期,然后从暴虐、猜忌、好大喜功、贪图永生与享乐、文治、武功六个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价。

第一阶段 前246年-前237年,从秦王赢政继位到罢免相国吕不韦。

在此阶段,秦国在对外扩张和内部治理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但大部分与秦始皇本人无关,因为此时秦国的主政人是吕不韦。这段时间,秦王赢政真正自主操盘的大事有两件:平定嫪毐叛乱、清除吕不韦政治影响。

对于秦始皇平定嫪毐叛乱一事,稍有争议就是他杀掉赵姬与嫪毐的孩子,因为他们毕竟是秦王嬴政同母异父的兄弟。但是,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这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且他们的存在也确实是个潜在威胁。至于车裂嫪毐,诛杀后党成员,这是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也没有什么可以过分指责,古今中外,比这过分的不计其数。

其实,在平定嫪毐叛乱时,秦王赢政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当时局面也是相当凶险,嫪毐武装力量已经对秦王所居住的蕲年宫发动进攻。当然,最终秦王的武装力量取得胜利,他的冒险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以后处理事情的强硬态度和方式,就是急躁与粗暴。

对于处理吕不韦一事,其实,最初秦王赢政只是想解除吕不韦政治权力和影响力,但是赋闲在家的吕不韦仍是门庭若市,可见其政治影响力之强大,其参与政治活动欲望之强烈,这些东西不是罢免其相位就能解除的。吕不韦被迁至蜀地,畏惧自杀,是其不肯退出权力舞台的必然结局。秦王赢政对吕不韦,不存在残暴、猜忌的问题。

总之,在秦王赢政第一个十年,我们没有发现其残暴、猜忌、好大喜功、贪图永生与享乐方面的问题。反而,在平定嫪毐和清除吕不韦的政治影响方面,我们倒是看到一个果断、爱冒险、有谋略青年政治家。

第二阶段 前237年-前221年,从秦王赢政亲政到统一六国。

在此阶段,秦王赢政全面掌控秦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并逐步统一六国,重要事件包括:

第一,逐客令。这是秦王赢政亲政后制定的一件比较重要的政策,关于逐客令的背景、原因在前面已经做了阐述,一句话,逐客令不是一时兴起、心血来潮的冲动之举,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说到底,它是秦王赢政的政治手段。

第二,诛杀韩非子。在《一将入城韩国亡 卑躬屈膝未成祥》一文中做了分析说明,这与残暴、猜忌无关。

第三,灭赵,前236年到前228年,用了8年。

从军事角度看,秦军的灭赵过程不算成功。虽然秦军一直占据上风,但是在双方综合国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僵持了八年,甚至在某些时段,赵军还占据上风,这不是一个超级大国应有的状态。

由此看,秦王赢政虽然在国内的政治斗争取得胜利,意气风发,但是在对外征伐方面,还是一个菜鸟,还需要历练。不过,这样的历练也让他快速成长了,为之后的兼并战争做足了思想.储备。

史料记载:秦军攻下赵国,秦王赢政亲自驾临邯郸,将其母赵姬过去的仇人全部杀死。人们会说:一代英主应该是胸怀宽广,有容乃大!这话听起来不错,但也很容易迷惑人。赵姬的仇人具体是谁,当初如何结仇,仇人被杀有没有其他原因,比如触犯法律或者做出伤害秦国利益的事情,都没有交代。如果这些人当初确实对赵姬不好,但在秦赵战争中,或者秦军统治赵国期间,恰巧犯了死罪,难道为了沽名钓誉,赢得一个心胸宽广的名声,就不处罚他们了吗?所以,仅凭着一句话,就断定秦王赢政心胸狭隘,有仇必报,武断!

第四,秦灭燕国、魏国、楚国。前两次征伐,秦国没有付出太多的代价。经过灭赵的八年恶战,不论秦军将士,还是秦王自己,都经历了一次洗礼,产生质的飞跃。但是,在征伐楚国的军事行动中,秦始皇还是犯了急躁、大意的错误,在《伏枥千里楚国亡 虎贲之后肆张扬》一文中已经做了详细分析。

第五,秦国灭齐。秦国与齐国没有发生军事冲突,齐王建就投降了。在《松柏之间齐国亡 繁华之地几魍魉》一文中也做了分析,对秦王赢政故意将齐王建饿死在松柏之间的说法,本文非常不认可,不能以这样一件莫须有的事情来证明秦王嬴政是残暴之人。

在秦始皇的帝王生涯中,统一六国这段时期是他整个事业的上升期和黄金期,他依靠父祖打下的坚实基础,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斗争中提升自己的军事能力、政治能力,完成了统一大业,创下丰功伟绩。他展现了意志坚定、行动果敢、学习能力强的优点,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急躁、情绪化的弱点。

秦始皇不是一个天才的军事统帅,他需要时间去实践、去成长,期间也会犯严重错误。但他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有坚定的信念,刚强的个性,所以,最终结果也是不错的。

如果秦始皇政治生涯到此为止,那后世的文人骚客对他的评价可能就会有很大的不同,贬损的评语不会那么多了,因为争议的事件大部分都发生在其统一六国之后。

第三阶段 前221年-前210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其在沙丘宫去世。

在这段时期,秦始皇将主要精力放在政治改革和政权控制方面,他实行了许多政治措施,这些政治举措不管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影响巨大,同时,争议也是最大的。

第一,暴虐。

前213年焚书事件,前212年坑儒事件。

本章前面已做分析,应该说这两件事的性质还是有所不同,焚书的目的是统一思想,这无可厚非,每一个政权都是如此,但采取的方式有问题,简单粗暴。坑儒一事比较复杂,主要就是这些所谓的“儒生”们到底触没触犯秦法,是不是应该判处死罪,如果这些人依法当斩,那坑儒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后人的关注点不在此,只在于“儒生”二字,这是不对的,那如果秦始皇坑杀的只是四百多个胡说八道的普通农民,是不是就不会招致那么多骂名呢?“儒生”身份不是免死铁券。

前211年,东郡降下陨石,上面刻着“始皇死而地分”,在追查无果的情况下,秦始皇下令杀掉附近所有人家。陨石刻字一定是人为的,这没有什么争议,说明当时民间反抗秦国统治的声音还是很多,但是,秦始皇的做法还是犯了同样的问题:简单粗暴。要知道,刻字的人不见得就是周围的居民,而周围居民也不见得是反对秦国的人,这样做可能放过真正的罪犯,很多人又被冤死。

前213年,由于秦始皇身边人向李斯泄密,惹他震怒,便尽杀在场所有人。秦始皇对身边的服务人员,应该是比较信任的,但是他忽略人性中贪婪的一面,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些人的优势在于他们了解秦始皇本人日常工作生活的第一手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外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所以才有他们与外臣的利益交换。可是,对于一个领导者,尤其是一个中央集权下的、非常强势的君主来说,这是不可容忍的。秦始皇恼怒可以理解,问题还是在于处理方式上,“尽诛”确是不对,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走一个,这是简单粗暴的做法,副作用很大,定义为暴虐也不为过。

通过以上分析,秦始皇所谓暴虐的举动,其实就是处理方式简单粗暴。特别是泄密事件、焚书事件以及陨石事件,这三件事都发生在秦始皇统治的最后几年,这说明一个问题:秦始皇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按照自己的政治理念建立一个空前强大而繁荣的大帝国,他对自己的政治理念充满自信,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他会发现帝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与自己的期望越来越远。又因为秦始皇个性急躁,内心自负,所以才造成其在执政后期的政治治理手段简单、粗暴。

总之,秦始皇不是一个暴虐的人,他是在特殊的经历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某些政治治理的细节方面,做出了看似暴虐的错误行为。

第二,猜忌。

秦始皇重用李斯,但看到李斯仪仗队很排场时,又非常恼怒;王翦亲率六十万秦军平定楚国,担心秦王赢政猜忌而屡次求赏,这两个例子似乎能够从证实秦始皇猜忌多疑的个性。

应该这样说,所有集权制的最高统治者都是猜忌狂,这是由体制决定的。社会资源处置权集中于皇帝,同时矛盾也集中与此,形形色色个体与集团,都希望从最高统治者那里攫取最大利益,希望其帮助自己打击对手,希望其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甚至觊觎其无上的权力。所以,帝国皇帝越是要努力维护自己至高权力,他周围的利益网就越复杂,越凶险,他的猜忌之心就会越大,这是集权体制的死结,不是秦始皇独有的性格特点。

第三,好大喜功。

后人将封禅、刻碑颂德、巡游做为其好大喜功的标志。封禅,秦始皇不是首创者,秦以前,尧舜、禹汤、周文武等,都举行过封禅仪式,也都留下歌功颂德记载,《尚书》中不胜枚举。人们说上述几位都是取得丰功伟绩的贤王,值得歌颂和封禅,那秦始皇取得的成绩不够丰、伟吗?显然不是,秦始皇的业绩要远远超过以前任何一位帝王。巡游是好大喜功吗?前面我们用了很长篇幅讲述此事,显然也不是,巡游是非常辛苦的工作。所以,封禅、刻碑颂德、巡游这三件事不能做为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标志。

第四,贪图永生与享乐。

与此相关的事件主要有三件,求仙与巡游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不在啰嗦。大规模兴建宫殿肯定是劣政,但由此断定秦始皇奢靡享乐,也有些牵强。其实,秦始皇本人并没有享受过多少时间奢华的居所,秦始皇从统一六国到去世,共十一年,期间五次巡游,这就耗去四、五年的时间,工程建设也需要一定周期,所以,秦始皇真正住在繁华宫殿的时间可能也就二、三年,还是在充满装修污染环境下的二、三年。

耗费巨资营建首都,秦始皇也不是开先河者,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开始在咸阳建设规模宏大的咸阳宫。也许秦始皇认为,当初,秦国只是诸侯,国家就有财力建设大型宫殿,现在秦国拥有空前广阔的土地,无尽的财富,费点财力盖盖房子又如何。那么,为何称其为恶政呢?原因有二:

一是如果帝王皇家树立一个高标准享受级别,那么下面的卿大夫、郡守、县令等各级官吏,就会以此提高自己的生活标准。如果社会财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当然没问题,但可惜不是,稀缺是常态。所以,最终,庞大的社会底层民众就会严重缺乏社会资源,陷入困苦,埋下社会不稳定的引子。

二是普通民众付出财产和劳动,必须能够让他们能从中得到利益回报。比如,乡里修建水利设施、修桥修路,修建民众休闲场所,民众付出劳动和资产,能够从中收益,这样的基础建设就是良性的。否则,怨气就会在民间积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没有以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来执政,那么各种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第五,文治。

全面推行法治,实行完全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这些都是以前政策的延续和拓展,不算是创新之举。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前面也已经详细分过,不再赘述,概括就是:成绩很大,问题是有,但与工程无关。

焚书事件是秦始皇在统一思想过程中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目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只是方式有些问题。

总体来说,秦始皇在文治方面取得较大成绩,当然,问题有一些,但没有后人评价的那样严重。

第六,武功。

秦国以武力统一六国,秦始皇做为亲自操盘者,成绩当然是巨大的,不过,这也是在秦国历代君主打下坚实基础并取得巨大优势情况下取得的业绩,从这个角度看,秦始皇更像是一个收获着而不是播种者。北伐匈奴,南征南越,这也是强大国力的惯性延续。

总之,在武功方面,秦始皇很好了利用了秦国的资源优势,将其转化成为胜利果实,这是他的能力所在。不过,秦始皇对具体军事行动的掌控能力不是很强,尤其在灭赵和灭楚的军事行动上,没有展现出让我们惊喜的军事才能。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秦始皇能够识别并很好选择军事人才,比如,秦国的中坚力量王翦、蒙骜、桓齮,少壮派的王贲、蒙武、李信,后备力量蒙恬、王离,都是百里挑一的军事人才。

文治武功,这可能是后世对秦始皇最多的正面评价,有的评价甚至很高,通过上面分析,本文认为反而并不是这样,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在秦国强大实力的基础上,做出应该做到的工作成绩。

其实,秦始皇的问题是缺乏创造性,秦统一六国之后,它的体制问题就开始出现,因为秦国以耕战立国,这种分配方式能够很好的配合帝国扩张的需要,可是,当扩张极限到来之际,原有的制度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扩张已经结束,哪还有军功受赏的机会呢?早期参与分配的个体占得先机,并且,他们还可以利用既得的地位优势继续获益,那后来者怎么办?只能沦为社会底层吗?如果这部分群体数量越来越多,境遇越来越差,社会体系还想继续保持稳定,那是非常之难!

所以,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这才是秦帝国建立之后需要面对的最大之问题。可是,在社会局势发生变化的复杂情况下,面对新的矛盾关系,秦始皇团队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之,以至于问题积重难返,祸乱滔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明朝地图全图高清版 一张令人深思的明代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下一篇:汤和简介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杀汤和 揭汤和没被朱元璋杀死的原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