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砚洲岛 古代喜人情不喜法制,为何包拯的故事却那么受追捧?

导语:  北宋咸平二年四月十一日,在北宋庐州合肥,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包令仪是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仁宗天圣五年,28岁的包拯考中了进士,随后,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这是一个级别很低的官职,包拯没有赴任,不久后

  北宋咸平二年四月十一日,在北宋庐州合肥,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包令仪是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仁宗天圣五年,28岁的包拯考中了进士,随后,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这是一个级别很低的官职,包拯没有赴任,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建昌知县,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包拯是个孝子,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且不愿意随他一起到江西赴任,包拯只好放弃官职,留在家乡侍候父母。考虑到包拯的“家庭困难”,不久,朝廷任命包拯为家乡附近的和县当一名管理税收钱粮的小官。包拯赴任没多久,因为放心不下家乡的父母,再一次辞官回家了。

  直到父母去世,包拯才离开家乡来到京城等待官员候补职位,景祐三年,包拯被任命为天长知县,从此他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为官生涯。这时候的包拯已经38岁了,距离他考中进士已经过去了九年。在天长知县任上,包拯以“清正”出名,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断了很多奇案,其中最著名的案件是“割牛舌案”。

  有一个农民到县衙告状,说自家耕牛的舌头被人割了,包拯让这个人回家杀了这头耕牛,再到市场上去卖肉。这个人尽管不知道包拯的真实意图,回家后还是按照包拯的吩咐去做了。第二天,有一个人来向包拯告状,说某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立即让衙役将这个告状的人抓了起来,经审讯得知,确实是这个人偷偷割掉了那头耕牛的舌头。

  在知县任满三年后,包拯调任端州知州,包拯的“廉洁的品牌”便形成于端州知州任上。端州每年都要向朝廷上供端州特产——端砚,历任端州知府都要借上供之名“打斧头”,因为端砚可以成为敲开京城达官显贵大门的“敲门砖”,这令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包拯卸任端州知州时没有带走一块端砚,即使是他平时办公用的砚台,他也在卸任时登记造册办理了移交。关于这件事,在广东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船走在造砚作坊对面的河中间,突然风浪滔天,船难以前行,包拯立即吩咐手下人检查船,最后在船舱的底部发现了一块用黄布包裹的端砚,这是包拯的手下人背着他收受的唯一一块端砚。包拯立即取过这块砚台扔到江中,江中顿时风平浪静,船得以继续前行。肇庆现在还有一个名叫“砚洲岛”的岛,据说这个岛就是当年包拯扔下的端砚形成的,在其下游还有一个地方叫“黄布沙”,这个“黄布沙”就是包住端砚的黄布。

  关于包拯的故事,其实在宋仁宗时期就开始流传了,民间故事中将包拯描述成正义的化身。在安徽合肥流传着一个故事,说包拯破了“狸猫换太子”一案后,李娘娘要将整个庐州赏赐给包拯,包拯拒绝了,他只接受了庐州市的一条河,将这条河改名叫“包河”。包拯告诉子孙,包河中只准种藕和养鱼。说来也怪,包河中长出的莲藕没有丝,藕的肉质刚硬,包河中长出来的鱼背上都有一道黑印,象征着铁面无私。

  包拯的故事之所以流传了一千多年,而且越传越神奇,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

  一是从宋仁宗统治时期开始,一种新的文体——小说开始出现,这为包拯故事的传播提供了途径;

  二是宋仁宗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培养了好官诞生的环境。

  主观原因:

  一是中国的官场环境一直不好,难得出了这么一个清官,世人希望对他大书特书,以此来弘扬世间正气;

  二是中国人喜欢人情而不是法制,喜欢侠义而不是规则,既然皇帝不作为,那就让一个拥有近乎皇帝的特权人士来“替天行道”。《三侠五义》设计了三个大侠、五个义士及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位随从帮助包拯除恶扬善,他们这个团队几乎无所不能,清官侠义可以消灭世间一切不公不平之事,包拯断案酣畅淋漓,坏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八大奇迹 作为“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到底修了多久呢?下一篇:什么是秒杀 阎行是什么人?几乎秒杀马超,深受曹操器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