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揭秘岳飞背后究竟为何要刺“精忠报国”

导语:岳飞背刺,南宋抗金英雄,向来以“忠义报国”著称。可是谁在岳飞背上刺岳飞的字呢?《宋史》没有详细记载。民间有很多版本。一个是他婆婆捅他的话激励岳飞报国。岳飞背上的文身也是宋代军制造成的,这一点也得到考证。岳飞“尽忠报国”的由来至今仍是历史上未解之谜。岳飞背上纹着“忠义

岳飞背刺,南宋抗金英雄,向来以“忠义报国”著称。可是谁在岳飞背上刺岳飞的字呢?《宋史》没有详细记载。民间有很多版本。一个是他婆婆捅他的话激励岳飞报国。岳飞背上的文身也是宋代军制造成的,这一点也得到考证。岳飞“尽忠报国”的由来至今仍是历史上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纹着“忠义报国”。这在历史上确实有所记载。很可能来自婆婆鼓励儿子上战场的意愿,但不是婆婆自己捅的

网络映射

《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在狱中时,秦桧等人曾秘密要求何柱接受审判。岳飞义词严,强烈反对金。爱国是什么罪?而在贺铸的脸前,“裂裳背铸,四字,‘报国’,深入肌肤”。正直使贺铸为自己的粗话感到羞愧。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游标认为,岳飞的母亲姚的母亲是一位农家女,不可能读书,所以岳飞不可能背上纹有“报国”字样。但很有可能是他妈妈为了鼓励他放心上战场,让岳飞在背后捅他一刀。

为了加强对士兵的管理和控制,宋朝实行征兵制度,要求“为士兵纹身”

岳飞背纹身还有一种说法。岳飞长期怀有报国之志,三次参军抗金杀敌。宣和四年19岁第一次入伍,此时做了背部纹身,因为北宋后期还在实行“为兵纹身”制度。于是,岳飞在背上纹上了“报效国家”的字样。

游标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分析宋代的军事制度,可以推断出岳飞背上的字并不是因为他是军人而被刺的。

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国家正规军完全依靠招兵买马。汉、唐、元、明、清都实行征兵制度。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公民,就必须强制服兵役。

宋朝国家从老百姓中征集士兵,国家出钱。所以宋朝的军队都是国家出钱的雇佣兵,人员来源复杂。流浪者、饥民、犯罪分子都有可能被征入伍,管理难度加大。

网络映射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为士兵纹身”已经成为一种规范的操作制度。只要士兵入伍,就必须打上纹身。赵匡胤认为,士兵和人民应该分开,分开控制,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飞也说:“夷族平定天下,学聚四方无赖,刺青为兵。”据古籍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用管针在身上画字,直接刺入皮肤,涂上药酒制成。

岳飞纹身的内容和部位不符合宋代士兵纹身的规定

宋朝有两种军队需要纹身。一是取缔军队,即国家作战部队;一个是厢军,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师。国家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比如修桥修路,都是由厢军完成的。皇军和厢军都有自己固定的编号。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士兵铭文的内容基本上是各自单位的编号,而不是其他内容。这使得士兵无法随意流动和逃跑。

还有狱兵,比如水浒里的林冲,犯罪后被送到沧州当兵。这种士兵具有徭役的性质,也会打上哪个司令部在监狱之类的标记。

所以,游标教授说,从岳飞背部纹身的内容——“报效国家”,他当兵的时候是不可能捅出来的。而且纹身的部分不符合宋朝的规定。宋朝时,文身被称为士兵的“木棉”,起初是刺在脸上,人为地将士兵与普通社会阶层分开,是对士兵的一种歧视。

宋朝是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很低。公务员,尤其是进士出身的,社会地位高,武官在社会上受到严重歧视。因为当时是文学时代,连军官都受到歧视,普通士兵就更不用说了。当然也有开明的士大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种对军人的歧视不是很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手臂、手掌、手背或下巴上的纹身有了很大的变化。

而且纹兵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违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他们会选择面部、手掌、背部相对明显的刺伤部位。如果像岳飞一样背上刺,太隐蔽了,根本没有任何识别功能。所以也说明岳飞的“尽忠报国”不符合“为兵写话”的征兵制度。

网络映射

为什么「尽忠报国」会被误传为「尽忠报国」?

现在有一些关于岳飞的史料记载,把“报国”写成“报国”。游标教授认为这可能与宋高宗有关。

岳飞在抗击金兵入侵中国的战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表彰岳飞,当时的皇帝宋高宗给了岳飞“忠岳飞”二字,并让他的部下制作了一面写有“忠岳飞”的大旗。以后岳飞每次出征,都会带着这个写着“忠实岳飞”的大旗。明清以后,“尽忠报国”变成了“尽忠报国”,其实是对明清的误解。

游标教授说,在明清时期,把“尽忠报国”改为“尽忠报国”,更多的是为了宣扬一种皇权,因为“忠”字是宋高宗给的。我想激励当时的人民发扬这样一种忠君报国的精神,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事实上,在元朝,蒙古人处于统治地位,而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到了明朝,虽然朱元璋建立了汉人统治的政权,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外族侵略还是很严重的,北方的蒙古很强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全民都需要以“尽忠报国”的精神来巩固和保卫汉人的政权。所以“尽忠报国”逐渐扩展为“尽忠报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古代官府斩杀犯人究竟是为何要选午时三刻下一篇:洪秀全公园 洪秀全比日本的起义领袖西乡隆盛逊色在哪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