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朱元璋“删孟子”:不满民为贵 君为轻

导语:朱元璋的“删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亚洲的圣人,孟子的愤怒是非常强烈的,他的思想中有一些原始民主的成分。他不强调臣民服从国王,没有原则。相反,他还认为恶法不合法,暴君不是国王,面对恶法和暴君,人民有权反抗。“民为贵,国为次,君为轻”;“你若有比别人大的,就

朱元璋的“删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作为亚洲的圣人,孟子的愤怒是非常强烈的,他的思想中有一些原始民主的成分。他不强调臣民服从国王,没有原则。相反,他还认为恶法不合法,暴君不是国王,面对恶法和暴君,人民有权反抗。“民为贵,国为次,君为轻”;“你若有比别人大的,就要进谏;如果你不反复听它们,你就会被移位”;“当你听说你丈夫有罪时,你就不会听说你杀了你的国王”;“当你视你的官员如草芥时,你将视你的官员为敌人”……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名言。历代皇帝对这些话不能心安理得,反而更愿意装傻,因为你们孟子口口声声说暴君不是王,我是国君之主,何必为这些话费心呢?

网络映射

然而朱元璋不干了。他读《孟子》时,到了“君视臣如粪土,臣视臣如仇人”的一段话,勃然大怒:臣民哪里能这样说?皇帝一生气,后果就严重了。他不得不回忆起孟子几千年来在孔庙等大儒吃冷肉的资格,并特别下令不得有臣下表示反对,否则将被控以“大不敬”而斩首。但是,也有不怕死的学者。一位名叫钱塘的学者仍然毅然流亡,反对皇帝把雅生放在冷宫,并公开声明:“我为雅生而死,虽然我死得光荣。”这时,朱元璋终于冷静下来,没有惩罚钱塘,很快恢复了孟子享受夫子庙的资格。但他的仇恨终究没有消失,于是命令臣下“删孟”,把上面说的那些眼花缭乱的名言全部删掉。《孟子》原创文章共计85篇被砍掉,只剩下100余篇。编了一本《孟子节》,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能以被删的条款为依据。

朱元璋为什么要「删孟」?「删萌」背后是什么心理?

在我看来,朱元璋对孟子的强烈不满和他“删孟子”的举动,是他努力建立“新道学”的标志。

当代人在读中国历史时,常常会想,在传统社会里,“你要我死,我也得死。”在君王的嚣张跋扈下,当时的人肯定是极度缺乏尊严,每天郁郁寡欢,尤其是对自尊敏感的文人。然而,事实是,在过去,学者们似乎并不觉得他们生活得有多胆小。即使他们不得不直接面对高高在上的国王,他们也不总是那么卑微和可怜。

网络映射

更令人惊讶的是,虽然这些“漠视”君权的疯子们必然会有惨淡的结局,有的会被打屁股,有的会被打死,甚至会遭受灭族之灾,但民间的争论,也就是“舆论”,依然堂而皇之地站在他们一边。那些被君权压制甚至毁灭的人,在失败和死亡中依然光彩照人。就算是想要什么有什么的皇帝,对于这样的情况,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是因为中国的学者们被扭曲成了“一根筋”:他们固执地认为代表世俗权力的“统治体系”在皇帝手里,而代表意识形态的“道家体系”在我们手里。

朱元璋对“治制”和“道制”的现状感到愤怒,他想把“治制”和“道制”合二为一。朱元璋“删孟”暴露出来的,是一个封建皇帝的嚣张气焰。他渴望根据个人对君王与臣民关系的理解,建立一种“新正统”。

从此以后,朱元璋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世俗政权中的国王,而更是一个“领袖”。他对臣民思想的约束无处不在。他的命令并不局限于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甚至包括他的臣民的生活方式,包括服装、器皿、住所、现在的称谓、婚丧嫁娶等。,必须质疑和监督。比如他专门用一束头发做了一条网巾,取了“一切头发齐整”、“一切法律齐整”的和谐,符合他的专制心理,而且是世界上制定的,全国人民都要拿;再比如他因为不满战国时期的纵横世家,下令学校不要读《战国策》...

网络映射

朱元璋与儒生争夺道教话语权,一定会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实力。到了清朝康熙,就更牛逼了。他直截了当地宣称:“道体系在那里,规则体系也在那里。”从此,只有皇帝才是最大的理论家和思想家,只有圣旨才是评判万物是非的标准。君权之上的传统儒家正统被彻底颠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李鸿章:清国的编辑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下一篇:崇祯勤于朝政生活俭朴 为何却众叛亲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