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防暑 古代防暑措施有那些 具体是怎么做的

导语:  古人避暑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

  古人避暑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可以说,北京作为明、清的首都,其地理位置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寒冬酷暑却让人感觉到了这里的气候分明。特别是在冬天与夏天的时候,如果,这里没有空调,那么,对于古代人来说是非常难熬的。因此,在北京,一个最基本的防寒防暑措施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都知道,故宫是一个让人无限向往的地方,毕竟,他是古代皇帝所居住的地方。那么,对于北京的气候来说,故宫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防寒防暑措施呢?不过,对于一般来说,防寒的话是非常简单的,一堆火足矣解决问题,那么,防暑措施又有哪些?我们今天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北京呆过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夏天的北京,简直就是一个大火炉。这里永远都是滚烫的地板,灼热的空气,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我们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甚至,还以《热》为题目,做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北京酷热的不满之情:

  岂无九重居,广厦莲垂湘。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虽然,乾隆老爷子这首诗写的不怎么样,但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的夏天是极热的。那么,在那个时代里,人们没有电扇,更别提空调冰箱了,连最起码的电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漫漫酷暑的呢?

  运用太阳高度角进行计算,设计出相应的房檐的角度,让宫中的屋檐能够有效地有起到避暑防寒的功效。夏季的时候,屋檐挡住了酷热的阳光,致使房内阴凉。至冬季,阳光经屋檐倾斜而洒,屋内温暖如初。一个简单的屋檐,就让房内清凉一夏了。

  还有就是,竹帘、凉棚都是不错的避暑工具。屋檐下挂上竹帘,不仅可以起到遮挡阳光的作用,还能够让风透过竹帘的空隙吹进房间里来,这倒是不错的。几时挂上最合适,几时取下最通风,这在古代都是有着具体规定的。

  这需要内侍宫女按规定执行,这样能够给予主子最好的避暑体验。当然,皇宫是有等级制度的。同样是竹帘,并不是所有人用得竹帘材质都是一样的。皇帝、皇后享用的是最高级的斑竹、湘妃竹等编制而成,上面还有花纹图案。像低等级的嫔妃只能是苇箔编制而成的。

  为此,道光皇帝还为此做过一首诗《湘帘》:

  一桁垂银蒜,编成翠竹箩。篆烟留细处,草色看时多。月下纤无影,风前动有波。湘江遗趣在,夏永静如何。

  放竹帘比较简单,快捷,以此来说明竹帘对于夏季避暑的重要性,也赞了湘帘之美。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打造凉棚。在宫殿顶上的宫苑内搭起一个个顶盖来遮阳避暑。工匠们用圆木作为支架,在上面铺上苇席,用绳子将其捆紧扎好。别小看这种凉棚,看似简单,其实,功能强大。它能够自主卷起展开,在太阳高照时展开遮挡阳光,早晚时分收起通风。

  这个也是有规定,一般是在阴历四月份,宫里就开始搭建凉棚了。

  虽然,这个东西不是那么好看,功能也比现在的冰箱简单,但是,在那个时候已经算是奢侈品了。这种“冰箱”主要是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冰镇饮品和水果,保持冰凉感觉,和现在的冰镇饮料有得一拼。另一个用途就是相当于“空调”,在室内放着进行散热降温。

  这是在宫内的降温防暑办法,也有出去避暑的。自康熙之后,皇帝们每年都会去颐和园、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去享受大自然的阵阵清凉。这里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建筑东南多水,西北多山,也算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当然,古代的普通人想要避暑,没有钱,那就只能硬扛着,热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三眼女尸 三眼女尸竟然是她 第一位见过外星人的人类下一篇:妙法 古人过夏天的到底有什么妙法 看完就知道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