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明廷为什么不选择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呢?

导语:本文探讨了明朝历史上真正的重要防线是宁津线,而非人们通常以为的山海关。文章分析了山海关的历史和作用,以及宁津线在明清之战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边肖带你去追寻历史上真正的明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其实明朝其实已经放弃辽东了。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在辽东战场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最后只有两条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宁津线,第二道防线是山海关线。

现在很多人对山海关有一个误解,认为吴三桂不放山海关,清军可能根本进不去山海关。作为“天下第一关”、“边郡咽喉、京师保障”,人们对山海关寄予厚望。

这是因为明代对山海关的“投入”太大,从洪武到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明代保卫东北的重要军事要塞。即使是现在,山海关也相当壮观,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在辽东的领土相继沦陷。天启二年,金军开始向辽西转移。当时袁崇焕一个人去山海关查地形,然后去找天启帝。“只要能给我足够的钱和钱,我就可以独自守卫山海关。”

对稳定当时明廷的恐慌情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袁崇焕很快被提升为士兵,准备战争和监督外国军队。

可以说山海关这个用这么多钱建成的军事城防体系,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心理方面,但是直接放弃宁津防线,坚守山海关,真的是一个很蠢的办法。

其实如果从明末清初的整个战争来看,山海关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最后山海关之战的双方主要是明朝残余势力在辽东与李自成的战争,而不是为了保卫满洲,说吴三桂转战让清军入关是无稽之谈。

真正决定明清之战的主战场其实是宁津线。

宁津线在哪里?其实是以锦州、宁远为中心的一道防线,现在是葫芦岛的兴城市。如果没有宁晋防线,或许明朝在辽东就没有立足之地。一旦单独山海关被清军攻破,后果非常严重。

天启元年,后金先后攻占辽东明军的军事重镇,如沈阳、辽阳等。,而辽东是跑袁英台自杀的。孙承宗奉命负责辽东防务。当时,明廷认为防御应以山海关为重点,直接放弃关外据点。辽东新任主帅王在金决定在山海关外的八里店建一个重关,并派出4万兵马进驻。

当时孙承宗问王在金如何安排,王在金认为应该新设4万兵力,在山海关附近压力较大。

孙承宗以为新城驻防四万人,若不能抵挡后金,是无法妥善处置的。如果新城的士兵被释放到老城,后金的军队就会进来,这是一个无法忍受的后果。王在金的战略遭到孙承宗的猛烈攻击,孙承宗认为王在金闭关锁国,守不住辽东。后来孙承宗免去了王在金治理辽东的职务。

相比之下,孙承宗认为守山海关也要守通关。当时袁崇焕向孙承宗请示,要在宁远屯兵五千,以便在辽东取得据点,进一步夺取锦州。

孙承宗督辽东四年,先后修九大城四十五座堡垒,修筑宁晋防线,与后晋形成对峙。直到孙承宗被革职回国,后金才敢尝试进军辽西。

事实证明,孙承宗的策略还是挺靠谱的。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发动军队进攻。辽东罗京高第认为,军队应该承包给海关。袁崇焕极力反对,并据理力争。他强烈表示“兵不可撤,城不可弃,民不可动,田不可弃。”

然后就是宁远之战,袁崇焕在城上放了一个很重的船载枪架,但后金军显然不擅长攻城。在袁崇焕的猛烈炮火攻击下,后金军队终于不得不撤退。据说努尔哈赤在这场战斗中受伤,第二年死亡。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为了巩固自己的汗位,立即率军再次进攻锦州和宁远。在袁崇焕等将领的坚持下,皇太极不得不再次撤退,吸取了不和明军打城防战的经验教训。

之后皇太极选择用轻兵绕过宁津防线,从遵化横扫到关外而不是攻坚。

明清国运晋松战争,主战场仍是宁晋防线。这场战争虽然损失了明军的精锐,但清军并没有突破宁远城。

直到1644年初,李自成的农民军从西北向北京进发,崇祯下令吴三桂入关,吴三桂调兵出宁远城,前往关外。

也就是说,在明朝灭亡之前,清军从未从正面突破宁津线,这足以说明宁津线的重要性。

事实上,锦州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东野战胜锦州,标志着辽沈战役胜利了一半。

所以,如果明廷放弃宁津线,固守山海关,其实是相当愚蠢的。如果长期被清军瞄准,山海关可能根本抵挡不住,这也是山海关在战争中依然雄壮,损失较少的原因。毕竟山海关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军事价值。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始版权受到侵犯,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112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元稹渣男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写给谁的 再深情也掩饰不了渣男本质下一篇:大将李信都有哪些功绩?子孙后代皆名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