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导语:对于那些对古代重农抑商感兴趣的朋友,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有两个原因。首先,商业威胁着基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小农经济;第二,商业威胁专制中央政府行使其广泛的公共职能。但这一结论只注重一个方面,不注重精神文化原因,不注重以“义利之辨”、“重义轻利”

对于那些对古代重农抑商感兴趣的朋友,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有两个原因。首先,商业威胁着基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小农经济;第二,商业威胁专制中央政府行使其广泛的公共职能。但这一结论只注重一个方面,不注重精神文化原因,不注重以“义利之辨”、“重义轻利”等概念为代表的伦理思想。

一,儒家的商人观

中国古代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即“知识分子、农民、商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商人总是处于底层。

子曰:“君子以义,小人以利。”如果一个人只看重利益,那么在孔子眼里就是“小人”,也就是儒家眼中的“小人”。

中国文化是儒家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仁”,即道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水平并不完全取决于财富,而是取决于人的“美德”。所以在中国人的财富观中,美德远比财富重要。没有多少财富但致力于传播圣人之道的学者比富人更受人们的喜爱。一个重利轻义的人,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远比一个以利为目的,有时忘义的商人更值得尊重。

在封建社会,商人和企业对社会的促进和稳定是现代社会无法比拟的。孔子说“治政有理,农为基础”。只有农业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生存的需要。农业是改善民生、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古代经济模式

自商周以来,中国实行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井田制”。虽然这一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崩溃,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一户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小农经济仍然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主体。

但是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不够。虽然一户一户的商业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但是经营规模小决定了其抗风险能力差,不仅指自然灾害,还包括其他行业的点击,所以小农经济需要政府的保护。然而,商品经济与农业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如果允许商业发展,会有更多的农民参与商业,这将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不利于统治者的稳定。所以商鞅说:“农民少商人多,穷人多”;荀子云:“工商之民使国穷”,都视商业为对农业的威胁。如果我们想保护小农经济,就必须限制商业。

《史记·平怀》说刘邦称雄天下后“交重税,为难商人”。他怎么能“尴尬地羞辱他们”?

一是打击商人。

任何一种生意,只要有利可图,都会回归官营。这就是汉代形成的“禁税”政策。这些商业对象包括盐、铁、酒、茶、铜、铅、锡、硝酸盐、硫等。谁敢和国家争利,历代政府就铁拳出击。汉代规定“敢铸铁煮盐者,钛左趾,不入其器”;唐代“走私盐至死”;宋代“取三斤卤盐者,犹坐死”,明清“犯非法盐者,三年百杖,拒捕者,斩之”。这是利用国家机器打击商人的政策,目的是防止商人干预暴利行业,与国家争夺利润。

第二,重税征收。

商鞅变法时规定“非耕必多征,城利必重租”。自汉朝以来,商人要单独缴纳双倍的人头税。此后,每一个封建王朝都对商人征收重税,目的是迫使他们改行务农,这是一种“禁税”的手段。

第三,经常改变货币制度,或者改变硬币的流通方式,使硬币贬值,稀释了商家的财产。

以上三种方法经常一起使用,也是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接收国家商人的财富。

在政府的压制和思想的禁锢下,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社会上大多数人以农业生产为生。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的稳定程度。以农业为主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经济结构决定了政府必须重视农业。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农业和商业在大多数时期都是对立的关系,所以重农抑商形成了传统和必然的选择。抑商被视为保护农民、造福人民的思想政治传统,随着封建政治的发展,抑商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样做的直接好处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禁锢在土地上,减少人口流动,维护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

第三,商业抑制的社会根源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极端专制的君主政体。人民只能服从皇帝和他所代表的封建制度,绝不允许人民脱离专制国家的控制。朝廷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秩序,采取了严格的“困住”商人的政策,目的是“重新征收营业税以利自停”和“重新估价闭城税”,使商人“不利则惧,畏则欲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人走上了历史舞台。而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占有制度,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是地主阶级获取其集团利益的基础。因此,维护自然经济,保证获取利益的基础,就成了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如果允许商人把资本投入土地兼并,必然会破坏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与地主阶级争夺利益。所以打压生意是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唯一选择。

“重农抑商”最早是法家提出的。法家实行农战政治,“国为农战安,主为农战尊”。只有把人民引向农战的轨道,“使工商业人民少游食,扬名而卑,才能使更多的人安于农事,使国家的粮食满足战争的需要”。

儒家和法家虽然在德刑问题上有过争论,但在抑商重农方面出发点不同,但结论是一致的。儒家认为,商人控制市场必然会剥削农民,与君主争夺利润,这将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而主张以德服人的儒家则反对法家在抑商手段上的简单粗暴,认为要从排除商人占领市场、剥夺商人利益入手,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直接贬低商人的政治社会地位。

具体到操作,怎么操作?即利用货币杠杆,国家垄断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用货币干预市场,逐步实现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将商人挤出市场。

第四,统治者眼中的商人

汉武帝独尊儒学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两千年的主流。所以汉代重农抑商的政策被后世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虽然每个朝代在手段上各有特色,但目的基本相同。

我们以唐朝为例。唐太宗本人就是一个重视农业的皇帝。他在《贞观政要》中说,农业的丰缺会直接影响民生,进而影响政治的兴衰;农业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农业的兴衰关系到财政的盈亏和国家的强弱;种田和赏罚一样,都是一种“造俗的机会”。致力于农耕的人,性格淳朴,恪守礼仪,否则就会贪婪逐利。重视农业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也是改造人民的一项重要技术。

商人或商家是危害封建等级秩序的经常性因素,是王公大臣的高贵与低贱。封建等级秩序要求“衣服造,宫殿量,生产商品的人只有少数,船只车辆禁止。”商人的出现破坏了这种平衡的秩序。“倾其资者无数,倾其县者无数,倾其村者无数。一千个女儿的家庭胜过一个都城的国王,和国王一起享乐的人”,严重威胁着封建宗法制度的专制秩序。

中国人具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特点。孔子提出了不患穷而患忧的思想。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是一种“共贫”状态,人们总是分散孤立,忙着温饱,没有财力与政府抗衡,所以这种秩序是安全的。商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安全的秩序,是秩序的破坏者,也是政府压制的对象。

商业也影响社会习俗。古代商人普遍文化不高,伦理意识淡薄,不注重自身修养。一个商人富起来后,他的家庭“不耕男女不织,衣必文艺,食必公平,农不应苦,而有千利”。甚至很多商人都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后来为我演戏容易嚣张放纵,有的成为一党一霸,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

但追求享乐是人之常情,商人对社会习俗的影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功利氛围,造成统治者眼中的“弃己而终,逐利”的社会风气。所以儒家会大声疾呼“上下交利,社稷危矣!”

5.如何打压生意

封建社会对商人的压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汉代要求商人缴纳比普通人更高的税。即使在魏晋时期,他们也不得不穿白鞋和黑鞋来区分自己和别人。这是一种有辱人格的人格,是商人应与罪犯、贱民处于同等地位的规定,说明商人的地位远低于普通人。所以在封建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做生意虽然能使人富裕,但不能当官,不能荣耀祖先,这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抑商作用。

中国儒家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小农社会。这种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只要有余粮,有会打仗的人,就不怕什么灾难。小农社会更便于宣扬君主、君主、大臣、父子、儿子的封建法律,更有利于形成“父子、孝妻、兄弟、朋友、兄弟”的静态封闭社会,以免产生骄奢淫逸的社会风气。这也是三纲五常的伦理压制商业本能的原因。

6.重农抑商是对是错

虽然统治者为了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而实行“抑商”政策,但我们在分析这一政策时,也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性和必然性,从而得出这一政策的历史作用。

在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时候,能够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长,这与重视农业是分不开的。因为只有关注农民才能满足一个人的生活需求,而农民与土地相结合的模式是封建社会最均衡的社会发展模式。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如果政府让商人发展,必然导致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大商人手中。唐朝开元盛世,正是商业的繁荣和政府对商人的高度包容,造就了一大批大商富民。由于财富集中在他们手中,物价飞涨,国家财政受到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这也是安史之乱的诱因。从此唐朝不再兴盛,甚至导致中国经济中心南移。

重农抑商政策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让小农经济繁荣起来,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土地兼并,防止了商业资本向土地的渗透,稳定了人民生活。中国几个盛世都是在重农抑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古人不知道钱的好处,而是他们不能把钱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从而危及统治和社会稳定。从这个角度讲,重农抑商是合理的,也是进步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君子的意思 君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怎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君子下一篇:禅让制 禅让制是什么意思? 禅让制是什么从时候开始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