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孙之獬投降清朝,害死千万人最后被起义军凌迟

导语:今天边肖带给你一篇关于孙之獬的文章,欢迎阅读~1644年4月,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指挥下,清军包括满蒙汉三军与刚刚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展开决战。清军和吴军的共同努力,打破了李自成拥有吴三桂的幻想,迫使李自成下令全军退守山海关。面对目前的战略形势,李

今天边肖带给你一篇关于孙之獬的文章,欢迎阅读~

1644年4月,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指挥下,清军包括满蒙汉三军与刚刚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展开决战。

清军和吴军的共同努力,打破了李自成拥有吴三桂的幻想,迫使李自成下令全军退守山海关。

面对目前的战略形势,李自成认为战败的大顺军无法守住城池,只好仓促举行登基仪式,并吩咐全城百姓逃出城外,然后一路向西逃去。清朝皇帝福临正式即位。清军入关后,继续一路追击大顺军,一路攻打南明王朝,粉碎了南明朝廷“清兵能杀贼,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梦想。

清军的形势很好。在多尔衮和文武大臣带领的满清贵族的劝说下,福临正式称帝,改称顺治。他是大家熟悉的顺治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七岁的顺治皇帝决定定中原。很多汉族官僚看到大局已定,明朝余孽灭亡是大势所趋,纷纷转向清廷。其中有一个特殊的人,明末天启的学者孙之獬,让汉人咬牙切齿。

与铮铮铁骨的文人不同,孙之獬的存在让文人蒙羞。早在魏忠贤执政时期,孙之獬就向“九千岁”低头,奴性极强。崇祯皇帝即位后,在魏忠贤清洗燕党。不看形势的孙之獬误以为魏忠贤不会垮。崇祯皇帝下令焚烧颜党写的《三朝要诀》时,泪流满面。这还没完。孙之獬痛哭的地方不是他自己的家,而是明成祖居住的祠堂的入口。这让崇祯皇帝非常愤怒。不久,孙之獬被从他的官邸解雇,并被命令住在他的家乡。他走的时候没人给他练。颜党怀疑他丢人,党怀疑他没人品。

没想到,被陈明恨之入骨、恨之入骨的孙之獬,不但没有默默无闻地消失,反而重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一次,孙之獬是汉族地主官僚。清朝需要汉人官员巩固统治,笼络人心。孙之獬的投降让顺治皇帝感到欣慰。孙之獬,这个原本被逐出官场的人,被授予了“无为而治”的侍郎头衔,正三品。按理说,那些投降清朝的汉人大臣,个个学识渊博,崇尚忠义爱国,自然是从小读书。很多汉人大臣为了名利和性命向清朝投降。虽然被鄙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文天祥和史可法那样,但他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

但孙之獬确实是个异类,他对清廷的奉承让人恶心。作为山东人,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的道德氛围更浓。书生孙之獬听说清军攻下山东后,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悲伤。而是让孩子和家仆剃发留辫,亲自出城迎接清军,高呼满洲君主万岁。

顺治皇帝入关后,天下尚未安定。朝廷官僚分满汉大臣。满族大臣自然剃光头发留辫穿足衣,汉族大臣保留明朝服饰。迎接朝鲜时,满汉大臣分成两列,各站一边。虽然看起来有些别扭,但是顺治皇帝过了很久就习惯了。是孙之獬改变了这种局面。他剃完头发,留了辫子,兴高采烈地站在满清官员的队列中,却引起一阵申斥和愤怒。当时满族人自以为高人一等。虽然孙之獬剃了头发,留了辫子,但他毕竟是个地地道道的汉人。一个卑微的汉人怎么配和奠定江山的满族人站在一起?

持有这种想法的满族大臣把孙之獬赶了出去,碰了孙之獬一鼻子灰,只好跑回汉族官员那里。汉族官员早就听说过的名声,卖国贼也丢了文人的脸。即使在锅里把锅说黑,汉族官员仍然认为他们至少保留了旧王朝的头发和衣服。刚被满清官员排挤的孙之獬,被汉人官员排挤。孙之獬被夹在中间,陷入了困境。满清官员对尴尬的孙之獬哈哈大笑,而汉族官员则对尴尬的孙之獬投以鄙夷的目光。

中国有句古话,得罪君子不如得罪小人。一个正直的人是开放和泰然自若的,当他和别人分手时,他不会说坏话。小人长了,惹恼了他,就会使绊子,杀人不流血。孙之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敢报复强大的满族人,而是把自己的愤怒和仇恨发泄在汉族官员身上。

1645年元旦,孙之獬起草了一份奏章,并在庆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同时把折子呈给顺治皇帝。王座中的大意是,现在天下已定,万物创新,衣发之制依旧。孙之獬没有忘记在最后补刀:“这是陛下从中国带来的,不是陛下带来的中国。”这句话让顺治皇帝对汉人的猜忌顿时升起。此时南明军节节败退,士气大减。除了东南沿海的拼死抵抗,江南大部分地区已经归还清军,天下局势已经明朗。

但是那些汉人官员和百姓还保留着扎头发的习惯,难道他们不怀念前明吗?这样,反清势力势必再次崛起,稳定的局势又会掀起波澜。顺治皇帝把皇位让给摄政王多尔衮的时候,两个人的想法是一样的,所以半年后清朝官方发布了理发令,清军统治10天以上的地区都要剃头辫。如果有不刮胡子不犹豫的人,或者要求保留明朝旧制度的人,会被杀无赦。一时之间,汉族官员和百姓泪流满面,跑到祖坟前磕头赔礼道歉,表示身体有问题的父母今天为了保命正在剃头,希望祖先原谅。当然也有誓死不剃的。穿衣服扎头发的观念存在了几千年,是汉人的外在象征。一旦他们剃光了头发,就意味着他们完全被奴役了。

即使街上的理发师举着“留头发不留头发,留头发不留头发”的牌子,许多人仍然拒绝剃光头,所以清军不得不到处抓人,强迫人们扎辫子。清军暴力抵抗,残酷镇压人民。我们不知道为此牺牲了多少人,但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儒家思想深入骨子里的中原人,自然不肯答应他们的剃度命令。很多被迫剃光头的人都是因为没有脸见祖先而上吊自杀的。悲剧程度可见一斑。理发师背着一根扁担。一端是一个小炉子,上面有铜锅,用来保温。另一头是一个小柜子,里面放着各种美发工具。小柜子后面有个十字形的东西,这个东西的作用其实是挂人头,意在震慑叛逆的人。

因为当时中原人太多,很多戴红缨带的旗兵都是理发师。他们分组工作,每组三四个人,一个拿着剃须刀,另外两三个拿着鬼刀。接受剃毛的会开始用热水毛巾剃毛,不接受剃毛的会被冷鬼刀处死。理发令在人们心中就像是一场杀戮的灾难,但带来这场灾难的却是一个孙翰志燮。当时,人们谈论“孙之獬读噪音时制造了这场奇怪的灾难”。

1646年秋,孙之獬自告奋勇征讨江西,但未能归来,再次被清廷剥夺官衔。这一次,孙之獬带着满满的家具回到了山东淄川。在他眼里,这是一次回家,但他不知道当地人讨厌他。

不久,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山东爆发。他们的第一个目的是进攻淄川,为白白牺牲的无辜百姓报仇。

孙之獬首先被农民军逮捕,然后游街示众。当时围观群众鼓掌叫好,说平民生气还不够。为了解除世人的仇恨,谢迁对在场的人说:“既然他为了名利剃光了世人的头发,我现在就为你种下头发。”叛军在孙之獬的头上砍了一个洞,鲜血汩汩流出。人们拔下头发,把它放在孙之獬的头上。因为忍不住疼痛,孙之獬晕倒了,没创意的人判他凌迟刑法,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活着。愤怒的人们还杀害了孙之獬的全家,不仅因为他们是孙之獬的家人,还因为他们也跟随孙之獬剃了头发,留了辫子。

最讽刺的是,就连被称为“明末最大的奸臣”的吴三桂,也曾当面劝退多尔衮,希望不要实施理发令,以免引起民怨。孙之獬的尸体被扔到了街上,孙之獬的名字注定会被铭记几千年。说到剃光头,人们还是想吃孙之獬的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智一》类似于一种叫“谢智”的智兽,《异物志》说它“人打起来不直”。我不知道孙之獬的名字是否基于此。“聪明人就是聪明人”的官场理论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却连自己的尊严都放弃了,太抬举了。

华凯说:历史,过去,任何人做过的事都会被记住。至于好坏,谁也逃不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他弑杀君王,篡夺江山,有121位妃子下一篇:为什么金国灭掉这个国家之后没有直接纳入版图 而是仅仅要了四分之一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