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唐朝的选官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整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导语:对于那些对唐代官员选拔标准非常感兴趣的朋友,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谈到了曹操建立的九品制度的许多弊端。那么三国之后的人才选拔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朝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隋文帝是一位励志的改革家。他觉得这个制度太差,

对于那些对唐代官员选拔标准非常感兴趣的朋友,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谈到了曹操建立的九品制度的许多弊端。那么三国之后的人才选拔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朝的选官制度。

隋唐时期,隋文帝是一位励志的改革家。他觉得这个制度太差,于是改革九品,创立科举制度。隋朝有什么问题?这不是一个没有制度的时代,而是一个制度好、法律好、时代好的时代。但是隋朝为什么会崩溃呢?说一套做一套,制度好,做的不好。

隋朝覆灭后,唐太宗很聪明,推翻了隋朝,但没有推翻一些制度,留下了很多好的东西,去掉了不好的东西,所以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发扬。科举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为整个社会打开了人才的通道。一个国家、一个政治能否稳定,取决于支撑它的社会阶级是否庞大。支持它的社会阶层越广泛,国家和政权就越稳定。唐太宗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好像整个社会都为人才开辟了一个渠道,但要注意的是,唐朝在这个渠道里提出的口号和曹操是不一样的。唐朝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思想,不是唯才是举。虽然只改了一个字,但整个精神都变了。

科举制度打开了人才的大门,但也伤害了官僚阶层的利益。所以,科举制度是一个过程,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政治是一门管理艺术。管理的艺术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拖慢。最重要的是让它保持运动。只要在动,就是在发展,需要慢慢完善。但是科举制度造就了人才选拔的趋势。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就没有回头路,也不可能回头。实行科举制度后,中国将永远不会回到氏族时代。

科举制度为学者和学生申请考试打开了大门。之前的考试主要是把经典、经书、儒家经典作为考题让考生背诵、写作,然后把这部经典的意思解释清楚。科举制度的重点不在后面。主要考诗考赋,尤其是隋朝设立的进士科,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主流。语言学方面,你要考韵律感,写诗,考词考典故,考知识,更重要的是考人品。题目出来就不用背了。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开放,这样你就可以充分发挥你的个性,展现出来。所以这种考题对于有个性有才华的人来说是辉煌的,比如大鹏展翅,浩瀚的大海空让你翱翔。

唐玄宗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有一个大官员的儿子叫张颖。科举那年,考官想拍父亲马屁,让他考第一。北京有几万考生,一听说不懂中文和墨的人得了第一,舆论哗然。这个声音传到了玄宗的耳朵里。玄宗听了,科举考试作弊了吗?于是我亲自来参加考试,去了萼楼,把今年选的人都带到这里当着他的面参加考试。张颖用那张纸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从考试开始到结束,他坐在那里发呆,交了一张白纸。这是著名的“白拖”。唐玄宗看到这张纸时,脸色铁青。当时他重罚,所有作弊的官员都受到了惩罚。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科举制度的特点是,没有天赋,什么都答不出来。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我们选择当高官,却需要那么多有文采的人?其实这是对唐代科举制度缺乏全面的了解。唐朝科举制度的第一部分是你的人格,后面是一个政策问题。这一部分是国家遇到的难题变成试题让你来回答。答案是文艺的,制度的,法律的,大众的,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拿着土地耕种,向国家纳税。这个制度挺好的,但是实行一百年,国家没有土地,资源不足,每年都有大量劳动力增长,国家没有土地分配怎么办?这样,头疼就成了一道考题,考生讲怎么解。所以把这一块加到科举考试之后,就有了很现实的意义,不是一个空只考文学的东西。是文学人格与政治的结合。

这样我们就知道考研很难。很多人经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磨练,才考上考场。唐朝有一句话,叫做“三十旧明经,五十少士。”可见难度挺高的。一旦考上了,你就自称在爬龙门,考上的人都很开心。大家欢天喜地下了大雁塔,保住了荣誉。唐人写诗“春风以马蹄疾为荣,一见长安花。“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中,你中了进士,但你的喜悦并没有结束。你得重新穿上衬衫,然后去考场。这次考试只是考礼部,也就是考文化系。通过了,只说明你有当官的资格,没有当官。

想当官就去吏部复试,组织吏部复试。我一进去,四个路障就出来了。吏部考试四个方面:体、言、书、判。第一,身材,就是考验你的身材。唐朝是一个唯美主义的时代。官员要长得好看,身材好,相貌好,气度好,气质好。这个水平相对容易。第二种方式是说话。不会说话,会把很多简单的事情激化,变成矛盾。所以,你要能认真说话,真相要在人心里说出来。所以这次考试很重要。第三,考书就是写作和书法。官员写作时不允许跳舞。要求他们用有条理的方式写单词,并且写得清晰、正确。因为所有的行政其实都是文书行政,靠的是文书,靠的是文字,你的整句话要写出来,让人看了不会错,不会出错。这就是细致的书法。我们今天找到的所有唐朝文献都写得很好。

如果这三次考试是为了一个官员最基本的素质,那么第四次考试就更难判断了。量刑是对一个官员行政能力的考核,即批准公文、判案。写好一句话是必须的,要求你文笔优雅,也要求你文笔合理、合法、合理、礼貌。浪漫是必须的,读完让人深思,但是真的很难写。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公文。

举一个关于唐朝判决的例子,有一个女人叫阿六。她母亲曾经是一个叫蒋公的家庭的女仆,蒋公姓蒋。她怀孕后结婚生了阿六。蒋公和蒋家还把阿六当丫环,但阿六不服,说我妈从蒋家出嫁以后地位提高了,成了客串丫环,你不能继续把我当丫环。这是一个故事,是唐朝考试中的一个考试。要想解决这个案子,必须了解唐朝的几个问题。唐朝的第一种社会制度是严格区分社会阶层的,这种制度被称为物美价廉的制度。普通公民是好人,公民下这个身份叫贱人,贱人分几个档次。在我们刚刚给出的例子中,最低的等级是女仆,最高的等级是客房服务员。婢女基本上是主人家的财产,所以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东西,完全没有身份权。你的女仆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等这个女儿长大了,你家女仆能把她嫁出去吗?是不允许的。如果你娶了你的女儿,你将被指控偷窃。但客女就不一样了,客女也是泼妇,但她可以控制自己的私有财产,娶自己的女儿。这样就可以看出,这个测试存在法律上的模糊性。阿六的妈妈是女佣,怀孕后身份改变。当了客串姑娘后,生了女儿。那么这个女儿是女佣还是客串女孩呢?其实争议就在这里。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要求你作为法官合理合法的做出良好的判决。

法官对整个案件进行了陈述,并在陈述后做出了几项判决。首先,把这个案例写清楚。第二,据说蒋家把这个刘当婢女,是基于“肚皮叫贱,婢女叫胎儿”。这是你的理由,但这个理由不合理。第三,从传统中寻找依据,他说秦始皇是历史上由吕不韦和秦始皇的母亲怀上的,并在怀孕后与秦始皇的父亲结婚。如果秦始皇不能按照蒋家的说法成为秦朝的继承人,那他应该是吕家的一员。但他确实继承了秦的王位。所以就历史而言你是不对的。列了三个,给这个案子否定,阿刘的身份应该是客串姑娘,应该跟着她妈的身份走。也就是说有法律依据,在历史的社会理性中找到了依据。而且这个判断一定要写的漂亮,都是四六篇平行的短文。

科举考试需要这么一个全过程。从礼部考试到吏部考试,吏部考试不易通过。因为我们不能把科举制度等同于后来被阉割用来考八股文的考试制度。唐朝有很多高官成了大官还觉得很过意不去,就是不是科举出身。说明社会对人才特别重视。通过这种选拔,大量的人通过阿谀奉承、行贿受贿等手段被封杀进入官位,大大提高了唐朝官员的素质。通过科举考试,锻造了一批有理想、懂得依法治国的干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子午谷奇谋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下一篇:古代对联除了能让人高看之外 还能当救命稻草使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