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他和姜维有什么私人恩怨吗?

导语:嗨,我又见到你了。今天边肖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瞻的文章。希望你喜欢。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临死前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不是因为他和姜维有个人恩怨,而是政治观点不同。而且诸葛瞻并没有打算除掉姜维,毕竟姜维不是奸人。诸葛瞻只是想制约姜维,夺取了姜维的兵权。蜀汉

嗨,我又见到你了。今天边肖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瞻的文章。希望你喜欢。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临死前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不是因为他和姜维有个人恩怨,而是政治观点不同。而且诸葛瞻并没有打算除掉姜维,毕竟姜维不是奸人。诸葛瞻只是想制约姜维,夺取了姜维的兵权。

蜀汉燕兴元年,曹魏伐蜀时,诸葛瞻曾发出这样的哀歌。

这一年,魏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军伐蜀。三路军接连获胜,会合后,节节败退的姜维率军远离剑阁,僵持不下。原来主帅钟会准备撤军,不料邓艾引兵突袭阴平,从一条小路上突袭江油城。蜀兵江油守将马淼,见魏军骤杀于城下,仓惶投降邓艾。

得知邓艾攻打殷的消息,立即派诸葛瞻前去抵抗。诸葛瞻领兵到涪陵,却停滞不前。黄冲,黄泉之子商舒朗,劝诸葛瞻速进兵,抢占有利地形,防止魏军进入平原。这时,邓艾还没到江油。如果诸葛瞻先到,邓艾在江油城饿死的几率是99.99%。

黄冲的建议也可以从蜀国和魏国以前的遭遇中看出,这是非常正确的。为什么诸葛亮每次北伐曹魏都失败了,是因为他长期进攻失败,没有食物回来。所以蜀军对付魏军也是如此,只要蜀军占据有利地形,就无法坚守。时间久了,魏军必然会因为缺粮而撤退。姜维已在剑阁,逼得钟会准备退兵。毕竟蜀军在国内作战,后勤补给比魏军容易得多。而诸葛瞻不听,白白失去了防守机会。最后不得不退守绵竹,在平原地区,临时拼凑的蜀军与擅长野战的魏军精锐对峙。

决战之前,诸葛瞻早就预料到了战败的结局,于是义愤填膺地说:“除了黄浩,我不控制姜维,我不守江油。我三罪,那对面是什么!”

蜀军未能及时进犯江油防守。原因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确实是诸葛瞻的决策失误。那诸葛瞻为什么要除掉黄浩,限制姜维?这其实是一场内部权力斗争。

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轮流接管蜀汉的权力。费祎遇刺后,刘禅最喜欢的大臣陈至掌管大权。诸宸与姜维关系融洽,非常支持姜维北伐。然而蜀国的国力毕竟有限。经过多年北伐,人民疲惫不堪,反对的声音日益高涨。陈死后,诸葛瞻和董珏共同掌管,准备停止北伐,休养生息。二人拟用生于南郡的荆州老将严羽接替姜维,出任蜀汉军务将军。事实上,它准备接管蜀汉的所有民事和军事权力。

在这一点上,姜维与左骑张翼将军和右骑廖化将军有许多分歧。如果诸葛瞻行动迅速,解除姜维大将之职,任命一个伪职给姜维,得到兵权也就不难了。原来诸葛瞻也有机会。而这时候,姜维也拉了另一个人进来,他就是太监黄浩。

黄浩是个诡计多端的小人,完全没有政治理想,只知道争宠逐利。姜维的“恶豪任性好,他要杀他”。刘禅在利用黄浩,自然不肯杀黄浩。如果诸葛瞻真的有能力,对政治事件敏感,表面上应该联合董珏、张毅、廖化等人支持姜维的提议,实际上却趁机夺取兵权,同时逼迫刘禅杀掉黄浩,还将姜维调到一个闲职。如果诸葛瞻真的这么做了,那么诸葛瞻除掉黄浩,制约姜维的计划就可以顺利实现了。

然而诸葛瞻在一旁看着,希望通过黄浩的手除掉姜维。比起诸葛亮,诸葛瞻和诸葛亮的区别真的不是一点点。

前面说过,Howie只是一个没有政治理想的叛徒。他被姜维弹劾,已经怂了。还派他去打姜维,没被吓死已经不错了。因此,姜维离不开黄浩,而姜维也是那一朵朵乌云背后都有一线希望。

姜维弹劾黄浩,认为黄浩与他的朝鲜根源有着复杂的关系。“他怕出丑,但他不干了。后主,谢。”姜维害怕,撤回了对黄浩的弹劾。刘禅甚至让黄浩去感谢姜维。刘的留守确实不愧是刘的留守,而且是个好厨子。这个缺乏政治思想的黄浩,高高兴兴地走了。

《三国志》载:“魏诱郝求种小麦,以避内压。郝离开了。却说魏出后河,被邓艾所破,仍守在中间。”姜维趁机和黄浩和好。在黄浩的帮助下,他征得刘禅的同意,离开成都率军北伐。姜维北伐再次被邓艾拒绝,就地屯田,再也没有回成都。

太好了,诸葛瞻完全糊涂了。本来想取姜维在朝大将之职,让严羽代替姜维,率领大军驻守汉中保卫曹魏。结果姜维领兵到栈。兵权在江手里,诸葛瞻也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在绵竹决战之前,诸葛瞻叹道:“除了黄浩,我不使姜维。”。

绵竹一战,蜀国很多二三代都战死沙场。其中除了诸葛瞻,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黄泉的儿子黄冲,李惠的儿子李秋,张飞的孙子张宝的儿子张遵……这些人都没有临阵退缩。他们都奋勇作战,奋力拼搏,最后在战场上洒了血。

俗话说“一将无能,杀千军”,因为诸葛瞻的错误,成都完全暴露在魏军面前。懦弱的刘禅,在蜀、吴援军前往成都的途中,打开成都城门,向邓艾投降,蜀国从此灭亡。

只能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和揣测。如果诸葛瞻除掉黄浩,限制姜维,蜀国的局势会不会好一些?也许会。

因为姜维真的不是一个善于团结一切力量的人,也不是一个很霸道的人,所以毫无色彩。就像诸葛亮一样,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不必要的北伐来攻守。也许,诸葛亮死后,把兵权交给魏延是最好的选择。所有遇到反对的人都被压制,集中力量冒险,但有成功的希望。只要拿下西凉、关中,守住潼关,基本上就可以放心了。积蓄力量,一举东击,曹魏危在旦夕。

或者诸葛瞻、董珏、严羽克制姜维,文武结合,休息一下,也许会更好。不过也有可能是魏没有压力,土地面积广阔,休养生息比较快。野心勃勃的司马师、兄弟可能早就伐蜀了。蜀国可能会更早灭亡。

在蜀国后期,没有强有力的大臣掌管,只有靠软弱的刘禅、优柔寡断的诸葛瞻和排挤姜维,蜀国的灭亡是必然的。诸葛瞻再怎么后悔,再怎么叹气,再怎么自责,都没有回天之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朱元璋到农家避雨,后来赐农夫“牧马千户”下一篇:我国现代的饮食文化其实是形成于宋朝 饮食文化的变迁是什么样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