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其实很简单,但大多数人都坚持不了

导语:清末,曾国藩绝对是一流人物。不仅道德风行百余年,军事功德也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几乎独自打败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这样的超级牛人很容易有一种从山上掉下来的感觉,但是你看看他的军旅

清末,曾国藩绝对是一流人物。不仅道德风行百余年,军事功德也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几乎独自打败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

这样的超级牛人很容易有一种从山上掉下来的感觉,但是你看看他的军旅生涯,其实这个大牛人并没有太多的惊艳之处。他的军事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个愚蠢孩子的毅力。

说曾国藩是个“傻孩子”,应该没有异议。从小到大,我在小曾的同学都很笨,别人读两三遍就能记住课文。他至少要看十遍二十遍,甚至考了一个学者七遍才被录取,离“天才”的标准还远着呢。

在以后的军旅生涯中,老曾的“傻”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众所周知,举世闻名的“湘军”其实并不是由职业军人组成的,而是由老学者和农村人专门挑选出来的。选择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简单”。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千万不能有花花肠子。

历代军事家对曾国藩选材大加赞赏,认为他真正看清了军队的本质,从根本上提高了士兵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但其实老人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能力不足。

我们可以来看看左,和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大牛。左的选拔标准可以说与老曾正好相反。在老曾那里,勇士是绝对不允许的,军人最好都是我家的。在左那里,他最喜欢勇武,他的学生不限。只要你有能力,我哪里都欢迎他。

其实两个人的选拔标准也体现了两个人的能力。正是因为老人不善于管理和激励下属,所以他更倾向于使用诚实听话的家庭成员。但是,这也是老曾成功的原因——自古以来,兵无常事。只有扬长避短,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男人,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在具体的军事战略上,老曾也被称为“笨蛋”。比如咸丰十年,曾国藩军队围攻安徽安庆,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攻占江南大营,江浙官员逃亡。这时,另一只与老曾同名的大牛胡林翼敏锐地看到了机会,写信给老曾,劝他赶紧放弃安庆。他利用江浙两省的真实力空,立即派人接管,可以最大限度地在经济上帮助湘军。然后,士兵们被分成三条路,从南、北、西三个方向,直接到太平天国的首都天津(现在,

当时左唐宗听了这个建议,觉得很好。虽然有点冒险,但确实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此外,在战争中进行突然袭击是必要的。冒这个险怕什么?他力劝老曾赶紧实施这个策略。

但是老人想了很久,终于放弃了机会。在他看来,虽然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毕竟有一定的风险。失败了怎么办?而我如果按照既定的计划,先打下安庆,然后一路顺长江而下,一步步走下去,总有一天我会打到天京,一步跨过太平天国。虽然这个计划有点慢,但是很安全。

这是曾国藩的战略思想。他曾经总结自己说:“十几年来,他从来没有用一个奇怪的计划和一个笼统的计划去树敌,超越自己的计划。这位部长个子矮。”——这的确是一个“傻孩子”的选择。

然而,这才是曾国藩出众的地方。在中国历史上,似乎这种“蠢”的思想特别缺乏。每个人都在挖掘空让自己更聪明,让自己的行动更快。甚至在最应该谨慎行事的战场上,最异想天开的《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也出现了,使得残酷的战场更加残酷,谁也无法预测他的下一个。

而曾国藩则用一种愚蠢的战略思想告诉人们,世界上还有另一种战争,可能离不开令人眼花缭乱的兵法,却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战争的最终胜利。

正是这种愚蠢的用兵方式,打败了太平天国第一名将施大凯,打败了第二名将李秀成,打败了陈宇成...

在关于曾国藩的故事中,流传很广的一个故事,就是改朝换代。那是1854年,曾国藩在湖南井冈山会战失利,要求幕僚上书皇帝,报告他与太平军的战斗。这时,曾国藩的选材特色就来了。简单的五线谱太简单了,他把老曾所有失败的战役都写得清清楚楚。最后他老老实实加了一句成语——“屡战屡败”。

乍一看,虽然有点尴尬,但我很高兴。毕竟工作人员赢了自己的“蠢”道,也从来没有吃亏过,所以他同意了王位,只是想了想“常败常败”这个成语,改成了“常败常战”。

这一变化,立刻状态全出。

如果“屡战屡败”只是能力上的“蠢”,那么“屡败屡战”在精神和意志上就变成了“蠢”。打败仗后你怕什么?“聪明人”只会涂脂抹粉然后逃跑。我们这个“蠢男人”想要的是永不退缩,坚持到底!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傻孩子”,体现了从为军队选材,到具体战略布局,再到战斗意志的“傻”精神。当然,这种“傻”不是普通的“傻”,而是单纯、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傻”精神。

正是这种“傻”,成就了晚清第一人的伟大成就。

正是这种“傻”,让中华民族脚踏实地,稳步前行了五千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崇祯死后,左良玉拥兵80万,为什么不去打清军,反而去攻打南明?下一篇:吴三桂的兵力是大清的2倍,造反为何还会失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