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清朝八旗的优势在哪里?他们的战斗力怎么样?

导语:当我们看关于清朝的电视剧或书籍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八旗这个词。那么八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1601年,努尔哈赤将他统治下的臣民织成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的四面旗帜。后来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不断扩张,四旗的人

当我们看关于清朝的电视剧或书籍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八旗这个词。那么八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601年,努尔哈赤将他统治下的臣民织成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的四面旗帜。后来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不断扩张,四旗的人口也随之增加。为了提高组织效率,努尔哈赤在1615年增加了黄、白、红、蓝四面旗帜。此后,八旗制度正式确立。

八旗制度是满洲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既包括军队,也包括普通民众。八旗的基本单位叫鲁牛,每个鲁牛有300人。每个鲁牛有一个大副叫“鲁牛鄂镇”,两个副参谋长叫“岱子”,四个办事员叫“张静”,四个行政人员叫“帕什库”。鲁牛是一个集军事和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组织。鲁牛·甄珍通常负责管理这个鲁牛的生产和生活事务,并在战时组织战争行动。鲁牛的成年男性“没什么可耕的,也没什么可招募的”。

鲁牛的上级单位叫甲腊,五个鲁牛组成一个甲腊,各有1500人。大副叫“嘉拉二珍”;五克拉组成一座鼓山,每座有7500人。大副叫孤山鄂镇。鼓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中最大的单位,每一个鼓山都有一面特定颜色的旗帜,所以鼓山在汉语中被译为“旗”。1615年,满洲有黄、白、红、红、蓝、蓝八种旗帜,故称“满洲八旗”。后来随着满清势力的不断扩张,大量蒙古人和汉人的吸收,先后于1635年和1642年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里的人,不管是满族、蒙古族还是汉族,都叫旗人。

1619年,明朝出动11万军队,试图彻底铲除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当时努尔哈赤手下兵力约6万人,双方实力对比相差很大。没想到,这场名为“萨尔胡之战”的战斗,却以明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除了有争议的明军指挥之外,最关键的原因是八旗军战斗力太强。

有句话叫“八旗军成员平战皆兵,战斗力强”。其实这种解释不仅草率,而且完全不靠谱。诚然所有的人都会有很强的战斗力,但前提是看对手是谁。如果对手是普通人,那么很容易被打败。但在“萨尔胡之战”中,八旗军的对手都是明朝的士兵,大家都是职业的。谁能比谁强得多?

所以,虽然全民皆兵,确实能提高八旗军的战斗力,但这并不是他们能打败明军的主要原因。八旗军战斗力强的关键点在于它在基层组织上的优势,也就是上面说的鲁牛。

当时,鲁牛是一个由血亲、家族和村庄组成的群体,鲁牛的每个人都与周围的人有血亲和家族关系。因此,作为一个基层作战单位,鲁牛的凝聚力可想而知。而且因为每个人都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在战场上往往会更加努力,不会出现“你先走”的情况。另外,在后勤方面,每个牛记录负责自己的材料。既然同一个牛目录里的每个人都是家人和朋友,他们会不遗余力的为奋战在第一线的亲人提供最好的物质支持。这样就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前后线联系,从而大大提高了战争效率。

另一方面,在明朝,虽然军队数量众多,但组织效率低下,军备浪费,士兵纪律松散。这样的部队还是可以应付战斗土匪的,但是遇到真正强大的对手,往往很容易被打败。

清朝定都中原后,疆域和人口迅速扩张,八旗这种精致却相当原始的组织形式,显然无法适应统治如此庞大的帝国。此外,八旗军入关后开始追求舒适和物质享受,战斗力迅速下降。所以到了清朝中后期,原本号称“虎狼之师”的八旗军,彻底堕落成了国家和社会的“寄生虫”,完全没有用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称帝 李渊是怎样称帝的?为何说他当皇帝是被逼迫的下一篇:赵匡胤去世前 赵匡胤去世前 留下三道遗诏 最后一道极为残忍 却让人拍手称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