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一生行乞 一生行乞 却不为己 中华丐圣传奇

导语:一辈子乞讨,却不为自己!以下《中国乞丐传奇》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文:桐荫委羽 一 说到知名乞丐,人们能想到的,虚实不论的话,也不外乎那几个。 一个是最终登顶权力巅峰的朱元璋; 一个是武艺高强,嫉恶如仇,爱吃爱玩的洪七公; 勉强再算上一个周星驰演绎的奉旨乞食的苏乞儿。 然而,有一个乞丐,他以乞丐之身,行乞38年,建立义学3所,被冯玉祥称为「 ”千古奇丐”,最终被载入《

一辈子乞讨,却不为自己!以下《中国乞丐传奇》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文:桐荫委羽 一 说到知名乞丐,人们能想到的,虚实不论的话,也不外乎那几个。 一个是最终登顶权力巅峰的朱元璋; 一个是武艺高强,嫉恶如仇,爱吃爱玩的洪七公; 勉强再算上一个周星驰演绎的奉旨乞食的苏乞儿。 然而,有一个乞丐,他以乞丐之身,行乞38年,建立义学3所,被冯玉祥称为「 ”千古奇丐”,最终被载入《清史稿》,是唯一一个被写入正史的乞丐。 他曾经是全国的道德楷模,名字与精神被广为传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他就是——武训。 二 武训,道光十八年,出生于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庄。 他曾经几十年没有名字,按照他出生的排行,人们叫他武七。 武七一切平平无奇。家境贫苦,相貌平常,学问毫无,但因为从小随家人行乞,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脑袋算是活泛。 他行乞时懂得察言观色,灵活变通,所以多少能讨得比别人多一点。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能有安稳日子,15岁时,他到地主家打小工。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起早贪黑,勤勉苦干,但在某一天,母亲病重,想找主人支点钱救急的时候,却反被主人告他讹诈,被痛打一顿扔出门外。 近三年的工资分文未取。连姐姐托人捎给他的几吊钱,也被地主堂而皇之地扣押。 这一顿打,让他在破庙里发烧昏睡,整整三天三夜。三天后,他醒来了。却仿佛变了个人,一门心思想办一所义学,让那些如他一样没钱读书的孩子,有一个可以受教育不被欺负的机会。 他的这个心思如此强烈,逢人必讲,乞讨必讲,以至他落得了一个外号,叫「 ”义学症”,连武七这个名字,都快被忘记了。 三 为了办义学,他更加没日没夜地乞讨。 为了哄路人开心,他把头发留一半剃一半,有时留左边,有时留右边,有时在额顶留一个桃子形状。 甚至,他还学了一些简单的杂耍:倒立行走,当众吃蛇蝎,蜘蛛,甚至屎尿。 有时还给人当沙包,打一拳一文钱。 平日有空,他也不闲着,捡捡布条、线头,编个手工艺品,也能卖点小钱。 夜间也难得空闲,自己纺布绩麻,夜以继日。 他行乞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可谓常年漂泊,居无定所。 35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他把分得的一点薄田卖掉,得钱120贯。加上之前自己乞讨的一些积蓄,已经小有资产。 他知道自己居无定所,无处存钱,便找到当地一名人品端正的武状元娄俊岭,代为打理。 起初娄俊岭当然十分为难,但经不住武七在他家门口跪了两天,终于答应代为打理。 48岁这年,他将存下了4260吊钱用来置地230余亩,又恳请同镇的杨模民代为打理。 翌年,也就是清光绪十四年,他觉得存的钱差不多够建义学了,便到处跪求当地乡绅,终于在当地乡绅的帮助下,建起了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 四 学校落成了。 先生从何而来? 是武七找到当地有名望的书生,一个个跪求而来的。 学生从何而来? 也是武七挨家挨户上门,跪求人家把孩子送来上学的。 当时计划招生50人,分蒙班和经班,所有学生与老师的费用,都是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 开学那日,武七置办了招待宴,请当地乡绅和师生一起吃饭。 饭前,他先跪拜了先生,请他们费心教学,又跪拜了学生,请他们用心读书,之后,就退到门口站立,任他人如何请都不入席,只等他们吃完之后,随意吃点残羹冷炙。 这样的场面,上演了一年又一年。 武七没有文化,但他尊敬文化,也希望他人能专心学文化。 有学生不认真学习,他就跪在他面前,苦口婆心,涕泪俱下,高唱:「 ”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对于敬业勤勉的老师,他则跪谢感恩。 有先生偶尔疏懒放纵,他则跪求警觉。 有次,遇到先生一时睡迟,误了上课,学生无人看管在课堂打闹,他就跑到先生房前,跪下高唱:「 ”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 武七因为常年乞讨,姿态卑微,他不是不能言辞,或许只是觉得,唯有跪下这种姿态,能够表达最诚恳的态度。 五 两年后,即光绪十六年,是武七人生的重要一年。 这一年,他受堂邑县知县郭春煦传见,知县随后将武七事迹详报山东巡抚张曜,巡抚颇受感触,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同时奏报光绪帝。 光绪帝为武七赐名:「 ”训”,并颁以「 ”乐善好施”的匾额,为其「 ”义学症”改为「 ”义学正”,赏黄马褂。 这一年,他54岁。 活了大半辈子,终于有了一个叫得出口的名字。 而且,获得了少有的赏黄马褂的殊荣。 但是,他却拒绝了,他说「 ”义学正,不用封”。 同年,他又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 再过六年,即光绪二十二年,在乡绅帮助下,再在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取名「 ”御史巷义塾”。 这一年,武训已经59岁了,接近花甲。 为了能够全身心办义学,早年,他拼命乞讨,有积蓄后,却是全部投入义学当中,自己舍不得吃穿,连住的一间房,都舍不得从义学中挪用,而是一生居住破庙。 且,他终身未娶。 曾经,他的哥哥劝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却说「 ”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可以说,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义学。 他最大的愿望,是修建一所又一所的义学,最快乐的事,是看着学子们认真向学,最喜欢听的,是义学里传来的朗朗书声。 甚至,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 ”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说他患了「 ”义学症”,一点也不为过,且可以说如痴如魔。 这是一种强烈的理想与信念,问世间,有几人能够如他一样,为了某个信仰,而投入全身性命? 又有谁,能够为了一件毫不利己,专为他人的事情,舍弃自己的幸福与欲望,全力以赴? 说他接近圣,完全不过。 六 武训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无私地办义学上,还在他怀着底层人民最淳朴的一颗善心。 他乞讨之时,就事母甚孝,每次乞讨来的食物,干净好吃的全部留给母亲,自己吃剩下的食物。 略有积蓄时,还能帮助穷苦百姓。 对于租他的田地干活的穷人,实在无力交租的人他都给免了租金。 一次,他听闻一位孝妇为了老母亲割肉喂食时,特赠与她们十亩田地。 但对于无理向他求取钱财的亲戚,甚至兄长,他都能言辞拒绝,说「 ”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始终确保他的每一分辛苦钱都能用在实处。 他的另一个令人佩服的地方,还在于他在成名后始终能够坚守原则,面对权贵也不卑不亢。 如面对光绪帝的赏赐黄马褂他能够拒绝; 当年知县郭春煦传见他,不论怎么对话,他的手始终忙碌不停,一直在编织着小手工艺品,并不如其他小民一样面对权贵战战兢兢。 他为人机灵活泛,其有趣之处还在于他虽不曾进过私塾,但却能够编一些朗朗上口的行乞歌,不遗余力地宣传义学。 比如:「 ”左边剃,右边留,修个义学不犯愁;左边留,右边剃,修个义学不费力。” 「 ”吃得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 「 ”义学症,没火性,见了人,把礼敬,赏了钱,活了命,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 ”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 这算是当年流动的宣传标语,形象生动,简单易传,不逊于当下的宣传标语。 七 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武训在师生的朗朗读书声中去世,享年59岁,差一点才到花甲。 出殡那日,师生痛哭,市民落泪,自动送殡者达万人,遵遗嘱葬于柳林崇贤义塾旁。 十年后,清廷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 武训的业绩受到世人的钦敬,许多名家给予题词,全国出现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多处,并一度将原堂邑县改称武训县。 1945年,冀南行署在柳林创办武训师范。另先后有山东巡抚衙门、山东教育厅长,为其修庙立像。 辛亥革命后,武训的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与肯定,他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 1934年,临清县武训小学发起了武训97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的人,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军政要员和文教界知名人士。 武训的兴学事迹还被正式列入学校教科书中,全国共有七省三十多处学校以武训名字命名,民间甚至把他的塑像与孔子的塑像并列,称之为「 ”武圣人”。 民国学生的答卷里,有很多把武训当成自己最崇拜的人,可谓风头当时无两,声名一时盛极。 这是一个民族对于无私投身于教育事业者的最高赞赏与肯定,是一个民族自发自觉宣扬善念,追寻善行的举动。 ​ 所有的褒奖,武训都当之无愧! 八 菲斯泰洛奇,一个与武训几乎同时代的瑞士人,与武训一样属于下层人士,他一生都在教会孤儿院工作,有一颗「 ”伟大的,慈爱的心”。 他同武训一样,身无分文,却「 ”意外地投身一项事业,包括创办一所孤儿院,一所教师学院和一所寄宿学校。” 在他的毕生努力下,平民教育最终在瑞士得到普及,使瑞士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国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欧洲一流的教育超级大国。 后来西方称菲斯泰洛奇为「 ”教圣”,把他为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赞誉为「 ”圣心”「 ”圣德”。 一样地义举,一样地感动万民,一样地推进了东西方平民教育。 个人命运在历史的浪潮里沉沉浮浮,被挟裹着走向不可知处,然而,一个人的精神,却终究不会被浪潮淹没,会如星星一样,哪怕是漆黑长夜,终究还是能够穿透黑暗,发出照亮世人的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不祥 “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孟子的这句话?下一篇:圯 “圯桥三进履”是什么意思?西游记中有何寓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