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古代打仗讲「 ”仁义”吗 说说春秋战国的战争是如何摒弃「 ”仁义”的 古代打仗讲「 ”仁义”吗 说说春秋战国的战争是如何摒弃「 ”仁义”的

导语:古代战争有没有讲过“仁义”?谈谈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如何抛弃“仁义”的。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文|飞鱼说史 昔者王莽尝为德化矣,不问可否,语必援经,不量人心,动必据古,于是天下烦溃,从而丧之。此不知变之祸也。昔者宋襄公尝为仁义矣,楚人尚诈我必信,彼兵尚奇我必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此不知时之祸也。——李宗闵《全唐文》 战争的

古代战争有没有讲过“仁义”?谈谈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如何抛弃“仁义”的。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文|飞鱼说史 昔者王莽尝为德化矣,不问可否,语必援经,不量人心,动必据古,于是天下烦溃,从而丧之。此不知变之祸也。昔者宋襄公尝为仁义矣,楚人尚诈我必信,彼兵尚奇我必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此不知时之祸也。——李宗闵《全唐文》 战争的出现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根据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战争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初期。 这时期,战争主要发生在部落之间,不同的部落为了抢夺生存的资源,而进行的冲突,这和阶级社会的战争又有着明显不同,因为此时的战争还不具备阶级压迫和政治目的。 古代战争场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逐渐有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这促使了阶级和所有制的诞生,而日益频繁的部落之间的战争,也进一步摧毁了原始社会,使奴隶制社会应运而生,战争也变成政治的工具和阶级斗争的手段。 正如《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中记载: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掠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 但,这只说出了战争的性质,而并不能说指导战争的军事思想是一成不变的。 古代战争场面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这段历史亦被战争所填充,然而此时战争的军事思想却发生了重大转变。 那么古代打仗究竟讲「 ”仁义”吗?飞鱼本篇就来说说春秋战国的战争是如何摒弃「 ”仁义”的。 宋襄公的「 ”仁义之战”。 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 ”可击。”公曰:「 ”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史记·宋微子世家》 公元前638年,一直想做中原霸主的宋襄公,听闻郑国支持楚国做老大,于是兴兵伐郑,郑不能敌,向楚国求救,宋襄公又担心国内有失,于是率兵撤退,与前来救援的楚军在泓水相遇,按理来说,两军相遇本该分外眼红。 但宋襄公却不以为意,看着手忙脚乱渡河的楚军,宋襄公拒绝出战,看着渡过河之后没有列好阵的楚军,宋襄公还是拒绝出战,一直到楚军准备妥当了,才开始进攻,结果宋襄公一败涂地。 战争失败之后,国人纷纷责怪宋襄公,但宋襄公却气愤地说出了「 ”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也就是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是不凭借地势险要陷害敌人,也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这是宋襄公的愚昧吗,其实也未必,从这次战争我们可以看出春秋以前的战争思想是「 ”两军列阵然后冲锋”,而战争的结果往往也是人多的取胜,很少会有意外发生,宋襄公的这种”仁义「 ”,其实是受维持奴隶社会稳定的”礼「 ”影响的,这也注定了他的行为与逐渐礼崩乐坏下的春秋战国格格不入。 孙武的「 ”兵者诡道”。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始计篇》 宋襄公的仁义之战,落下帷幕之后,很多的人谈到这次战争,总会嘲笑宋襄公的迂腐,从宋襄公和他手下的大臣子鱼的对话,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时期指导战争的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那就是要以胜利为目的,至于过程和手段,则不必拘泥于旧礼。 正如子鱼所说: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也就是说,带兵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取胜,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是宋襄公还是不置可否,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根本没有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思想。 孙武 而把这一思想彻底发扬广大的是孙武,他所着的兵书《孙子兵法》,在始计篇就提出了「 ”兵者,诡道也”的概念,由于这部兵法的地位超群,孙武的思想也被后来很多的将领加以贯彻,而《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言论也成为了后世指导战争的思想。 在《孙子兵法》提出了,”为将者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的观点,在进攻别国时他又提倡”侵掠如火「 ”,可以说孙武提倡的是只要能在战争中取胜,使用什么手段并不重要,当然孙武在打仗中也正是这样做的,当他率军攻破楚国国都时,就把自己的军事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孙膑的「 ”攻魏必救”。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旻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庞涓为魏将时,魏国正值四处扩张的时期,当然这也是魏国走向衰落的开始,庞涓就建议魏王攻灭赵国,这一申请得到了魏王的认可,于是庞涓带领曾经不可一世的魏武卒,攻打赵国,一直攻到赵国国都,赵国不敌,向齐国求救。 齐王命令孙膑为军师,田忌为大将,救援赵国,按照以前的战争思想,那就是田忌带着兵直接去邯郸进攻魏军,然后和赵军来了里应外合,但孙膑偏偏就不这样打,他建议田忌攻打魏国的必救之地大梁,从而在魏军回救的途中,设置伏兵,结果魏军大败。 围魏救赵 后来孙膑的围魏救韩,又利用减灶计,让庞涓轻敌,从而被进入了齐军的包围圈,庞涓也因此战死,魏国也因此一蹶不振,而孙膑也让世人见识到了,原来战争还可以这么打,当然孙膑的战争思想,影响也相当深远。 《三国演义》中: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这就是典型的围魏救赵之计。 如果说,孙武只是确立了战争的指导思想的话,那么他的后代孙膑,则用实际战争展现了何为兵者诡道,当然孙膑的这两次战争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也促使着战争由”勇谋「 ”向”智谋「 ”转变。 飞鱼说: 宋襄公的「 ”仁义”为何会被耻笑?脱离了大背景,争霸已无从谈起,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奴隶社会固有的「 ”仁义”逐渐崩塌,再也无法维持政治上的稳定,战争中要讲究的礼,自然越来越少人的尊崇。 宋襄公在大环境已经变革的情况下,还秉承了落后的军事思想,这就造成了宋襄公在那个时代显得很「 ”另类”,当然他的争霸也随着自己固守的「 ”仁义”,付诸东流了,正如唐朝李宗闵评价宋襄公时所说: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此不知时之祸也。 古代战争场面 古代打仗讲「 ”仁义”吗?说说春秋战国的战争是如何摒弃「 ”仁义”的,春秋之前的战争其实更多的是贵族式的战争,打仗时讲究的礼节也有很多,而目的更多只是为了让对方屈服,这也是为何春秋诸侯国林立却鲜有灭国大战的原因。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已大大增加,其目的也更加明确,那就是以彻底摧毁、吞并对方国家、掠夺对方土地和人口为最终目的,当然这一目的性也促使着军事思想由「 ”贵族礼仪式”向「 ”兵者诡道式”更为顺利的过渡。 对此,您怎么看呢?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孙子兵法》等。 【END】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民国大军阀张作霖遇害后 民国大军阀张作霖遇害后 他4位姨太太为何都不改嫁 原因不简单下一篇:爲什麽古人说 爲什麽古人说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 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真是大智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