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顶戴上的「 ”花翎”有多难得 在清人看来封侯的荣耀都不如赏戴花翎 顶戴上的「 ”花翎”有多难得 在清人看来封侯的荣耀都不如赏戴花翎

导语:顶上的“华凌”有多罕见?在清人看来,侯丰的荣耀不如戴华苓。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咱们看清宫影视剧,皇帝赏赐立下功劳的大臣时往往会说:「 ”赏双/三眼花翎!”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官场斗》里乾隆找刘墉的麻烦也说:「 ”摘了他的顶戴花翎!”那么这顶戴花翎到底是啥东西,为啥立功了先赏,犯了错先摘? 咱们今天就来讲讲这顶戴花翎吧! 实际上花翎并不是满清专属,早在春秋战国

顶上的“华凌”有多罕见?在清人看来,侯丰的荣耀不如戴华苓。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咱们看清宫影视剧,皇帝赏赐立下功劳的大臣时往往会说:「 ”赏双/三眼花翎!”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官场斗》里乾隆找刘墉的麻烦也说:「 ”摘了他的顶戴花翎!”那么这顶戴花翎到底是啥东西,为啥立功了先赏,犯了错先摘? 咱们今天就来讲讲这顶戴花翎吧! 实际上花翎并不是满清专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人们就已经开始用鸟雀羽毛来装饰衣冠了,「 ”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就看中了鹖鸟。鹖鸟这种鸟类性格凶狠擅斗,打起架来不死不休,为了鼓励赵国的将士们像鹖鸟一样勇猛战斗,武灵王命令将鹖鸟的羽毛插在将士们头盔的两端以示激励。《古禽经》记载:「 ”鹖冠,武士服之,象其勇也。”同时在《晋书·舆服志》中也有着详细记载:「 ”鹖冠,加双鹖尾,竖插两边。鹖,鸟名也,形类鹞而微黑,性果勇,其斗到死乃止。上党贡之,赵武灵王以表显壮士。至秦汉,犹施之武人。” 这一做法本是赵国特色不过秦王在统一六国过程中觉得这种方式能增加武将威猛之气,所以将其定为制度。 汉承秦制,所以汉代的虎贲、羽林军等中央军也都戴起了鹖冠,何谓虎贲? 虎贲乃是守卫王公、护卫君主的专职人员,为首的头头就是虎贲中郎将「 ”掌王出入仪卫”,由于需要负责皇帝的平安,所以对其相貌和武功有很高要求,虎贲也作「 ”虎奔”即「 ”如饿虎奔食”也,代表着帝国顶级的战斗力。《汉官典职仪式选用》记载:「 ”虎贲中郎将主虎贲千五百人,无常员,多至千人。戴鹖冠,次右将府。又虎贲旧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而羽林军在《汉官典职》中也做了很详细的记载:「 ”羽林者,言其为国羽翼,如林盛也。皆冠鹖冠。” 到了东汉时期时将这一制度再细节化,《后汉书·舆服志》规定:「 ”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单衣。虎贲将虎文裤,白虎文剑佩刀。虎贲武骑鹖冠,虎文单衣。襄邑岁献织成虎文云。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也就是说到了后汉时期,除了虎贲和羽林军,包括五官中郎将、羽林左右监都是一副头戴鹖尾冠,身穿虎文裤的形象。 说到这儿我插几句闲话,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除了台词考究,选角完美之外,在服装上也很符合史实,您看在朝议时文武分列,文官穿玄色官服戴进贤冠,而武官着绯色官服头戴鹖尾冠,袁绍的冠上就插着两根羽毛,不过当时三国剧组在没能找到鹖鸟,所以用得鸽子羽毛来代替。 进贤冠最初是儒生所戴,后来演变成常见的文官装饰,其冠梁的多少代表品阶高低,冠梁越多代表官位越高,所以某些两汉或三国电视剧里不管文武皆穿玄色官服这是错误的,电视剧《军师联盟》里曹丕穿的服装就很正确,因为他曾经担任过五官中郎将,所以也应该头戴鹖尾冠。 随着时间的流逝鹖尾帽逐渐被其他帽盔所取代,但却并没有就此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一直到明代时期还存在以羽毛作为装饰物赏赐给大臣的记载。明武宗朱厚照是个不安分的皇帝,他性格活泼,爱好军事,甚至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亲自上过战场,这样的皇帝对军队的喜爱和重视程度是其他皇帝所无法理解的,所以骁勇善战的武夫江彬就很受朱厚照的宠爱。 《明史·舆服志三》就记载:「 ”都督江彬等承日红笠之上,缀以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书王琼得赐一英,冠以下教场,自谓殊遇。”除了江彬和王琼外,将士们同样也获得了天鹅翎的赏赐。 黄仁宇先生也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 ”江彬率领从边镇中精选的将士另为一营。部队的服装也与众不同,鲜明的错甲上系以黄色的围巾,遮阳帽上插天鹅的翎毛,这些都增加了士兵们威武飒爽的气概。”可见在明朝以翎羽修饰冠服来显示与他人与众不同的观念仍深入人心。 前面介绍了这么多,现在我们正式的介绍一下清朝的花翎。在建立清朝之前,满洲人一直在白山黑水之间游猎捕鱼,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也不高,满人的要求仅限于填饱肚子,对于着装、等级观念都十分淡薄。 这种混乱的情况到了皇太极天聪八年被读书人王文奎打破,他意识到帝国缺乏明确的服装尊卑制度,所以上疏皇太极:「 ”窃见我国官民毫无分别,贫而富者,即氓隶而冠裳之饰上等王侯,清而贫者,即高官而服饰之混下同仆从。人但愿私家以致富足矣,伤天害理,靡不可为,有何以夙夜尽公,以羡尊贵哉?……伏乞皇上依然独断,辨制衣冠,使天下后世知圣哲所为超出寻常,使愚民亦知富有百万,而终不得与职官并。” 王文奎向皇太极提出服饰制度在维护皇帝统治和政权稳固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明确服饰等级既能分清尊卑礼仪,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又强调了君权神授,尊贵的皇帝怎么能和普通百姓穿成一个样子! 于是乎皇太极在充分吸取明朝的服饰制度和传统文化后形成了清朝独有的服饰制度,按照刘宝瑞先生的话来说就是:「 ”按明朝的风俗哇,是纱帽圆领,陇发包巾。到了清朝改啦。大清国的人,是:顶子,翎子,补褂朝珠,袍套靴帽。人人留小辫儿,这叫‘扫去四夷,定鼎中原’。” 当然了,皇太极时期还不要求百姓们剃发,所以咱们不谈发型,谈谈服饰。为了确定官员的等级高低,品秩差别,首先清朝在吸纳了明朝先进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方法。首先是「 ”补服”制度,补服是穿在官袍外面的大褂,前后都有这么一块「 ”补子”,在这个补子上会绣有不同的动物来显示官员的等级,文官用的是鸟类而武官则绣的是猛兽,所以民间有个成语叫「 ”衣冠禽兽”,现在咱们听感觉是骂人的,指的是你这人穿的倒是人模狗样怎么就不干点人事儿呢!但在古代这可是个好词儿,说明你当了大官,和普通的老百姓可不一样!文官来说,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等等,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孔雀...... 其次就是顶戴花翎制度,所谓「 ”顶戴”就是官员们朝冠上的装饰,清朝的官员们以珍贵的玉、金和银等作为底座,上面镶嵌着宝石,根据官阶高低,宝石分别为红宝石、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等等。当然了,有些个小官帽子上啥玩意都没有,就只有些红色的须须,这就说明他们属于级别低贱到「 ”不入流”,所以没有顶珠。 一般官员皆有顶珠,如果官员犯错被判处丢官去职,首先要摘的就是顶子上的这颗宝珠。而花翎呢?其实是个错误的说法,应该叫「 ”翎子”,清代吸收了明朝的用法的同时又加以改变。 明朝是将翎子插在帽顶呈树枝状,清代则是将翎子拖在脑后,在顶珠的下头有一根翎管,一般的材质是玉或者翡翠,它的作用就是插翎子。翎子是清王朝用来区分尊卑贵贱的又一重要特征,与顶珠不同,翎子可要珍贵的多,所以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有资格佩戴!它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荣耀,您要是没立下大功基本上是与它无缘。翎子按照材质可分为花翎和蓝翎,花翎就是孔雀的羽毛,而蓝翎就是由鹖鸟的尾巴制成。 在翎子中花翎最为尊贵,它有单眼、双眼和三眼之分。何谓「 ”眼”呢?我们知道孔雀的羽毛上有呈眼镜一样的圆状花纹,一个圆圈就是一个眼,眼数越多就越尊贵。与花翎相比,蓝翎就显得要稍差一些,它一般是官居六品以下的宫廷或王府侍卫,或者是立有军功的低级军官佩戴,但照样是了不得的荣誉。不管是花翎还是蓝翎都必须要经过皇帝的赏赐后才能佩戴,否则就是僭越,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如果是皇帝赏赐了您花翎您嫌麻烦不佩戴,照样要挨处分,即使是宗室皇亲也不例外。 那么怎么样才能得到花翎呢? 首先花翎分为例戴和赐戴,所谓赐戴就是皇帝开恩赏赐给你佩戴,这是大大的荣誉;而例戴则是根据工作性质你必须要佩戴,并没有褒奖和鼓励的意思,就是工作服!那么根据工作来划分哪些人要佩戴花翎呢?按照规定:贝子、固伦还有额驸这些皇亲国戚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而辅国公、镇国公、和硕额附则需要佩戴双眼花翎,其他包括什么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各城参赞办事领队大臣、散秩大臣、武备院卿、上驷院卿等则只有资格佩戴单眼花翎。 您别觉得这例戴也没什么,能够佩戴的条件也是很严格滴!首先你的官职必须足够高,而且和皇家有亲密的关系,其次就是必须是旗人,而且是上三旗的高贵旗人才有资格佩戴。这就意味着如果您无爵位,无尊贵旗籍,很有可能这辈子就和花翎无缘了。 这个例戴还有个很有趣的事实,虽然佩戴花翎是一种荣耀,但在皇帝看来它还是属于「 ”臣僚之冠”,像身份高贵的亲王、郡王和贝勒是不能佩戴花翎的。但是宗室们又认为戴着花翎很拉风,乾隆时期的顺承勤郡王泰斐英阿担任前锋统领时是可以佩戴花翎的,但当他向皇帝请求时乾隆则认为「 ”翎乃贝子品制,诸王戴之,反觉失制”,就是说小子,这玩意太低级配不上啊!而傅恒则为他说情,说这小子年纪小,贪玩,想要花翎是因为「 ”欲戴之以为美观”,乾隆皇帝这才释怀,认为「 ”皆朕之孙辈,以为美观可也”,这才答应了泰斐英阿的请求。可见满清在服饰制度上的执行是严格而认真的,就算是宗亲贝勒也不能为所欲为。 那要是咱既没地位也没身份,又想要花翎想得发疯该怎么办?很简单,帮朝廷卖命,立下大功。但即使是如此,由于花翎代表着极为特殊的荣耀,所以在清朝早期,就算是你立下盖世奇功皇帝们也会慎之又慎,绝不肯开这个口子。那么谁是因为功劳获得花翎第一人呢?这人就是有名的「 ”海霹雳”施琅,这哥们付出的代价还比较高,我宁可不要爵位,也请求皇上赐予我花翎!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特赏花翎实在是太珍贵让很多没资格的人魂牵梦绕,施琅这种汉人本来是一丝希望也无,但他在康熙二十三年为大清攻下台湾立下大功,所以康熙皇帝也很慷慨的封他为靖海侯爵位且世袭罔替。但施琅坚决请求拒绝,「 ”乞得如内大臣得赐花翎”,宁愿不要这铁饭碗我也要花翎!就这还招致了王公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这是我们上三旗、满人的荣耀,你个汉人插手干嘛!康熙还是破例赏赐给了施琅单眼花翎,「 ”以开疆海外,削平僭伪之元勋,赏翎弗及、以泽延后世。”而且还是封他为靖海侯,您想想,连侯位都不要就想着要花翎,在当时大臣们的心中这花翎是多么珍贵啊! 但康熙开了口子之后,到了孙子乾隆时期就开始浪了,这位大爷在位时宣布将祖父所开特例变成常例,对国家有大功的大臣均可享受佩戴花翎的殊荣其次就是那些身份高贵的亲王贝勒们在兼任内大臣的同时一样可以佩戴最高等级的三眼花翎。光乾隆朝他就一口气封了三个大臣「 ”三眼花翎”,他们分别是傅恒、福康安还有和珅的弟弟和琳。当然了,这三位都是通过军功,可见在满清时期想要获得花翎,能打仗可是刚需。但看看早期拿下台湾的施琅才得单眼花翎,不知道康熙地下有知会不会痛骂乾隆:你个败家玩意儿! 经过乾隆这么一闹花翎制度算是乱套了,从道光一朝开始恩赏花翎的范围进一步得到扩大,有人因为造玉牒有功获此殊荣,有人因为修建皇陵劳苦功高赏赐花翎,还有例如睿亲王淳颖之子禧恩就因为坚决拥护道光继位有功,又加上平定了普通的瑶民叛乱竟然也能被封三眼花翎。至于大臣长龄平定新疆叛乱,道光皇帝赏赐他三眼花翎还不过瘾,还给报功的使者一样赏赐花翎。好嘛,这花翎由原来的一物难求变成臭街的普通货了。 看到这您是不是也发出了一声叹息?还没完呢,由于鸦片战争失败国库空虚,道光皇帝不但大开捐官之门,而且连花翎都明码标价的放到了拍卖台,捐银五千两可以获得蓝翎,捐银一万两能够获得花翎!广东的富商伍荣耀、潘仕成等人捐银数万,朝廷赏赐单眼花翎,一时间风光无二,朝野大臣们则目瞪口呆。 咸丰九年,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满清政府的统治愈发风雨飘摇,于是这花翎的价位也顺应时势的降价了,蓝翎被卖到四千两,花翎只要七千两。之后花翎的行情还在持续下跌,到了清朝末年,一支花翎估计连一百银元都抵不上,而朝廷上则出现了人手一支花翎的荒诞景象,这个时候花翎哪里还是什么遥不可及的赏赐,哪里还有什么荣誉。当乾隆大开方便之门,道光胡乱赏赐时它就由国家珍宝变成了充满铜臭气息的商品了! 不过万幸的是,满清虽然打开滥觞之门,但对三眼花翎的管控还是十分严格的,终满清数百年,得三眼花翎者「 ”按二百年来膺是赏者,惟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等七人。”其中李鸿章更是大清数百年中唯一一个获得三眼花翎的汉人! 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一个考不上科举的人 一个考不上科举的人 后来当了大官 杀了30多个中榜的官员下一篇:“萌萌”是什么意思 “萌萌”是什么意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