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史笔如刀:让宋真宗一生毁誉参半的「 ”天书事件”始末解析 史笔如刀:让宋真宗一生毁誉参半的「 ”天书事件”始末解析

导语:历史如刀:宋真宗“天枢事件”始末分析,此事一直掺杂在他的生活中。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庙号之迷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第三位皇帝,本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原没有希望继承大统的,但是他大哥赵元佐精神失常了,二哥赵元僖暴毙,他就成了太子的天然人选。 在当太子的时候,他表现至孝谦恭。做开封府尹期间,用心讼狱,处理公平,官声颇美。在他当皇帝时,文治方面:可耕地面积

历史如刀:宋真宗“天枢事件”始末分析,此事一直掺杂在他的生活中。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庙号之迷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第三位皇帝,本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原没有希望继承大统的,但是他大哥赵元佐精神失常了,二哥赵元僖暴毙,他就成了太子的天然人选。 在当太子的时候,他表现至孝谦恭。做开封府尹期间,用心讼狱,处理公平,官声颇美。在他当皇帝时,文治方面:可耕地面积几乎翻番,商业贸易繁荣,有了「 ”咸平之治”的升平气象;武功方面:御驾亲征,抵抗过辽国的侵略,与辽国达成了「 ”澶渊之盟”,换来了宋辽百年和平。按说皇帝之中,他不算上等圣君,中上的考语也应该给的,但是他的庙号却偏偏选了一个莫名其妙的「 ”真”,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庙号是「 ”真”就他自己个。 庙号不同谥号那样有谥法,庙号的根据不太明确,却也有褒贬。若是赞同他的功绩,直接选一个明确的中宗、显宗都行。古代外番王中,朝鲜真宗王李緈十岁而薨,越南后黎朝真宗黎维佑十九岁而薨,皆是早夭,赵恒活了五十五岁,大大超过宋朝皇帝平均寿命47,怎么跟他们归为一类呢?《说文》:「 ”真者,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李緈和黎维佑是早早登仙,赵恒在位之时也迷信鬼神之说,广建宫观,都和修真之事有关。后人揆度总结:庙号为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的,皆「 ”好玄虚之事”。若如此,宋真宗在位时,发生的「 ”天书事件”就是他得这个庙号的重要原因了。 红岩天书,看不懂是天书的特点之一 「 ”天书事件”的起因 宋真宗登基之初,朝廷里就渐渐形成了王钦若和寇准两股派系。景德元年,承天太后萧绰陪着自己的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挥师南下,契丹人用的是骑兵,进军速度很快,不久就威胁到了东京汴梁的安全。中原地区,一马平川,没有天堑可凭,情况十分危急。赵恒和太祖太宗不同,从来没有经过战场阵仗锻炼,此时心情有点慌,没有了主意。 宋太宗 此时大宋建国仅有44年,之前有丰富战争经验的武将有的早就去世了,活着的早被「 ”杯酒释兵权”了。宋真宗的爸爸---宋太宗的军事能力比起太祖来差的太远了,两次北伐---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太宗时期,宋朝对于辽国以及由战略出击转为战略防御了,而这一转变也深深影响了朝臣的思想,因此朝中主和派的人数是很多的。 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到升州去,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从安全方面考虑,提出应该迁到四川的益州去。后世称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为五鬼,为人奸邪险伪,迁都是他胆小怕事,但是《宋史》对陈尧叟的评价还是很好的:「 ”尧叟伟资貌,强力,奏对明辨,多任知数。久典机密,军马之籍,悉能周记。”他是一个老成谋国之臣,提出迁都地点比王钦若还偏远,可见当时的情形下,迁都还是有理由的,并不为过。 当然朝中也有毕士安等人大力支持寇准的决策,若没有这些人的支持,寇准和真宗出去打仗,朝堂就被主和派把持了,所以当时两派的势力是势均力敌的,派系斗争的程度也没有之后那样恶劣。 寇准 寇准在太宗朝就以刚直闻名,现在是43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而且刚刚当上宰相一个月,他极力反对迁都,还千方百计让真宗御驾亲征。 从国家层面来看,寇准主张抵抗辽人,自己也一同前去了,豁上了性命去,跟辽国打一仗,胜算是有的,万一失败了,自己死了也能扬名立万,彪炳青史,宋真宗即便被俘,他已经立了太子,宋朝不会亡国。但是一旦迁都,偏安一隅,即便一时亡不了国,也是大势已去,要想恢复就难上加难了,寇准的选择是对的。也有人说寇准是在拿着宋真宗做政治赌注,换取自己的前途,但是若寇准是这样的人,他也没有必要在以后强谏皇帝,得罪刘娥了,保持好自己宰相的位子就好了。 但我们不得不说,寇准这个人的性格确实有点问题。太宗时的宰相吕端就评价他「 ”准性刚自任”。真宗继位,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他的同事「 ”全德元老”宰相王旦评价他「 ”凖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凖乃为己任,此其短也。”这个评价在对辽是战还是和的争论过程中,寇准表现的尤其明显。 宋真宗 《宋史·列传第四十》中记载,契丹大军南下,「 ”急书一夕凡五至”,本来这种事应该和皇帝、大臣商议的,这是对皇帝和同僚的起码的尊重,但是寇准自己打定了主意,收到前线来的急报就自己扣押了,不上报,该吃吃,该喝喝。这事肯定瞒不住的,第二天,有大臣就报告给皇帝了,皇帝一听,非常紧张,问寇准,寇准很轻松地说:这个事很简单,不过五天之内就能搞定,前提是皇帝要自己御驾亲征,去澶州。其他大臣都不敢说这个话,想告退,寇准不让,真宗也不想谈亲征的事,寇准用激将法激真宗:现在契丹人都打到家门口了,您要是不聊这个事,人家打进来,你就没得聊了。真宗没有办法,只好让大臣议一议亲征的事。他之所以扣押急报,就是为了让真宗没有退路,这种做法现在看来也是有些极端的,违背了民主生活的原则。 在议论亲征还是迁都过程中,寇准表现的也很激烈,按说你是宰相,只要充分说出要亲征的理由,并且坚持到底就行,他明明知道迁都是王钦若和陈尧叟的主意,却装作不知道,偏偏对皇帝:谁为皇帝出这个主意,应该判杀头的罪!若是其他的大臣倒还好说,知道他这个性格,不跟他计较,但是王钦若是个什么人?是个奸险小人,睚眦必报的,这个话传到他耳朵里,他能不恨上寇准么?原本是意见相左,逐渐地发展成了派系的斗争了。 寇准 在寇准的坚持下,真宗终于要御驾亲征了,宋朝很快获得优势,萧太后见事不好,就提出议和,宋真宗也怕继续僵持会出什么闪失,就同意了,于是派出曹利用和辽国签订「 ”檀渊之盟”的条约,出发前,宋真宗要给曹利用说一个底价:百万以下皆可许也。但是寇准把曹利用叫到自己大帐中,对曹利用说:"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结果把曹利用也得罪了,后来在「 ”天禧党争”中,抓捕寇准的同伙周怀正,就是曹利用出的力。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达成和解,两国进入和平时期,宋朝花的代价也不多,况且双方在边境榷场的贸易中,宋朝的产品丰富,附加值高,赚的钱比岁币多多了。而且这次还是御驾亲征得来的,不但是在群臣中威望大增,这在史书上写下来,也是多么光彩的事啊。 所以从澶州回来之后,宋真宗一想起这个事,心里就美得慌,一顿饭都能多吃两烧饼,对待寇准的态度,自然也是礼遇有加。此时朝廷中的主战派就风光了,说话的底气也足,声音也大了,腰杆子也挺起来了,与之相对的,是主和派的那帮大臣,现在是臊眉搭眼的,不敢吱声,生怕被人提起战前的事来,被人贬斥胆小怕死。 但这种事不会持续很久,因为主和派也要活着,而且他们向来柔韧,脸皮比旁人要厚上几分,他们要给自己找辄,找台阶下。这个台阶怎么找是个问题,直接跟主战派去认怂肯定不行的。他们就开始琢磨,这些人没有琢磨不到的,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宋真宗的人性弱点:好虚名。既然他好虚名,就要从这个鸡蛋有缝的地方下手,让他渐渐疏远主战派。 王钦若 《宋史·列传第四十》中说,寇准在澶渊之盟以后「 ”颇自矜澶渊之功”,真宗「 ”亦以此待准甚厚”,王钦若什么态度呢?王钦若深嫉之。其实一个人立了大功了,自己心里面高兴一下子能怎么地?其他人看见他立功了,真心为他感到高兴,感激他为国家做出这么大的贡献能怎么地?为何圣贤们一再告诫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一定不能居功自傲,低调低调再低调?除了骄矜的情绪可能影响工作的注意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奸邪小人会妒忌、会陷害,当然大多数人都是光明正大的,都为寇准高兴,佩服尊敬寇准,但是要有一个人悄没声地开始陷害他,他就扛不住!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真宗回銮后的一天朝会,寇准奏完大事,先行告退了。皇帝还目送寇准远去,眼里都是疼爱。看寇准走远了,王钦若站出来了,对真宗说:陛下这样尊重寇准,是因为他对社稷有功么? 真宗:对啊。 王钦若:澶渊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反以为寇准有功,这是为什么? 真宗觉得他说的很古怪,瞪了他一眼:你为什么这么说? 王钦若: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盟,真是城下之盟,陛下这样万乘之躯跑到澶州去签订城下之盟,天底下还有比这更让人羞耻的事么? 王钦若用了三句话就让宋真宗「 ”愀然为之不悦。" 王钦若一看,有门儿,就再加上了一句:陛下听说过赌博么?赌博的人把钱快输光的时候,就把剩下所有的钱都一次拿出来,妄图范本,这就叫「 ”孤注一掷”。陛下啊,你就是寇准的那一注孤注啊,这不太危险了吗? 由是帝顾准浸衰,明年罢为刑部尚书、知陕州,遂用王旦为相。 我们从这一段可以看出王钦若这个人颠倒是非的手段多么高明,寇准遇上这么个对手,也是头疼。 影视剧中的真宗 王钦若首先反问真宗,他对寇准的尊敬是因为寇准对社稷有功么?寇准确实对社稷有功,他在国家危亡之际,能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力排众议,要求皇帝站出来保家卫国,并且取得了战事的胜利,这就是功劳,真宗自然不会否认。 接下来,王钦若就利用了真宗「 ”好虚名”的弱点,提出了「 ”澶渊之盟”是《春秋》所不齿的「 ”城下之盟”。这纯粹是在偷梁换柱,寇准的确力主皇帝亲征了,但是「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做主签订的,要是依着寇准那个暴脾气,肯定要和辽人死磕到底的。 澶渊之盟 什么是城下之盟?是人家打到家门口了,被迫签订的盟约,这个是宋朝皇帝主动上去迎了敌,辽国腆着脸上来要求和的,怎么在王钦若嘴里就成了城下之盟了?这不是颠倒黑白么?但究竟澶渊之盟宋朝往外拿钱了,这个事就变得不那么理直气壮了。所以王钦若一用尖酸刻薄的评语,真宗就不高兴了。 话说回来了,签订盟约的事也不是寇准主张的,寇准没办法,从了真宗的意见。但是王钦若要是诬陷这是个城下之盟,真宗就不能揽这个屎盆子,损害自己的光辉形象,这件事是寇准开的头,要是签了城下之盟,责任也算是寇准的。王钦若就是利用了真宗这个「 ”功归己,过归人”的毛病,真宗为了撇清自己的关系,开始疏远寇准,让人觉得这件事确实是寇准的过错。 王夫之 单单如此,还不至于让真宗恨寇准,因为他自己心虚。所以王钦若继续插刀,他从国家社稷层面一转,将问题引到帝王私人的层面,引发帝王对于臣子猜忌的本能:寇准是拿着皇帝你的命孤注一掷,来搏他的前程啊。这话说的多毒啊,他的这句话说的似有似无,君子以为这是小人之心,心眼小一点的就以为却有其事,连王夫之都觉得「 ”其言亦非无因之诬也。” 我们通过这段记载,也能看出来,宋真宗这个人在某些事上确实也有些摇摆,要是知道好歹的,就一句话就给他撅回去了:你行你上啊,你也给我签一个城下之盟回来啊,西夏那边不还打着么?你去吧。但是他就这样被王钦若带沟里去了。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准颇自矜澶渊之功,虽帝。王钦若深嫉之。一日会朝,准先退,帝目送之,钦若因进曰:"陛下敬寇准,为其有社稷功邪?"帝曰:"然。"钦若曰:"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帝愕然曰:"何故?"钦若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帝愀然为之不悦。钦若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开封城遗址 为了找补回颜面,君臣合演了一场大戏 王钦若达到了挑拨宋真宗和寇准的关系的目的了,但是还要让宋真宗亲近信任自己的目的要达到啊。想个什么由头呢?于是他就想到了搞一个面子工程:到泰山举行封禅大礼。 司马迁一段话,堵上了多少帝王封禅之路 历史上,从秦始皇开始,到宋真宗为止,已经有了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六位天子曾经封禅过。中间大小二百多位称帝的,就这六位敢封禅。大家说,封禅不就去泰山登登山、祭祭天么?有什么了不起的,要去就去呗。可是在中国古代的那个文化氛围内,封禅是有严格的标准的,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的开头就说明白了: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按说受命于天的帝王,去封个禅,感谢一下老天爸爸的厚爱也无可厚非。但是万一老天不满意自己的所做所为,自己腆着脸去,万一惹恼了他老人家,求福不成,再降下灾星来,就不划算了。所以一定要有符瑞降世,说明老天对自己很满意:「 ”好儿子,干的不错,来,爸爸给你显个圣,降下个祥瑞,表明对你的赞赏。”历史上的帝王都想去封禅,可是老天的小红花就是不发给自己,自己就不好意思去,凡是发过小红花的帝王,谁不想去泰山显摆显摆呢? 有了小红花的,但是自己思量一下治世的功绩还不够,这是谦虚的帝王,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不敢直接去的。 梁父山 还有的到了梁父山跟前儿了,但是帝王自思自己德行还是不成,跟封禅礼不侔,想了又想还是没上去举行这个礼。 还有些帝王这三样标准都有了,但是举行封禅礼要耗费财力、物力、人力、时间,自己实在没有经历和空闲去搞这些花样,就不去了。所以自古以来举行封禅礼的帝王就上面提到的那六位。 我们看看封禅的三项硬性指标:符瑞、功绩、品德。品德这种事太主观了,说你有你就有;功绩么,若是御驾亲征这种事也算上,也有。眼下就差这个符瑞了,这个事也不难。王钦若思量了一下,如果要举行封禅大典,阻力肯定有,但是可操作性也很大,现在首先要看看真宗的意思,要是他认可,剩下的 事一点点克服就是了。 现在就要看宋真宗的了,他性格要是没有毛病,王钦若第一关就过不去。要是真宗像朱元璋那样的性格,王钦若敢提这种事,老朱不杀他,也得当场给他两个大嘴巴子,这不是寒碜我么!太祖那样的开国之君都没敢去封禅,幽云十六州还没收回来,刚跟辽国签了澶渊之盟,认了承天皇太后萧绰做婶子,那天你还讽刺我签了城下之盟,今天你却让我去封禅,我怎么有那个脸! 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婶也不能忍 可惜,宋真宗不是这个性格。王钦若的说话也很有技巧性,他又提了城下之盟的事,问着真宗的短儿了,真宗问他应该如何把这个事遮掩过去。王钦若看出真宗这辈子也不会再去御驾亲征了,却故意说:"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涤耻。" 果然,真宗立刻坚决否定这个提议,问他还有没有其他主意了。 王钦若才抛出了自己的真正意见:"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紧接着话锋一转:但是,自古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然后可尔。 真宗一听心里想:不行了? 王钦若来了个自问自答:"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 哦,天瑞可以造假啊,欧啦。 于是,帝思久之,乃可,而心惮旦。这个旦就是王旦,他虽然不像寇准那样激烈,但是分得清好歹啊,他反对咋办? 王钦若说,只要陛下同意,我去搞定他。 于是,封禅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后来王钦若去找了王旦做思想工作,也不知道他们两个说了些什么,最后王旦黾勉而从,大约是王旦知道了宋真宗这次是铁了心要搞这个面工程了,再反对也没有用,徒然引起朝廷的动荡,以为这件事很快就过去了,于是就默认了。 王旦画像 事后,宋真宗还不放心,还请了王旦进宫喝酒,君臣推杯换盏,喝的挺美,酒席结束后,宋真宗拿出一罐子酒来,对王旦说:「 ”这是好酒啊,我都舍不得喝,拿回去和你老婆孩子一块喝吧。”。这个话说的怪怪的,王旦心里就有些纳闷,你叫我回家跟老婆一块喝倒还罢了,干嘛还要「 ”与妻孥共之”?越寻思这话越不对,回到家打开酒罐一开,里面不是酒,而是满满一罐子珍珠。王旦不是不知道这件事是错的,但是一个帝王因为要封禅,居然贿赂起宰相来了。这个事不是这一罐子珍珠的事,若是等于皇帝对他说:我求求你了,你让我封禅吧。皇帝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你说王旦能怎么办? 皇帝贿赂宰相,真大怪也。 之后王旦对于天书。封禅等事,一概听之任之,甚至还配合了,这其实也是个无奈的选择。但是王旦也因为在天书事件中的不作为,为不被世人理解,他自己在晚年看到了天书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心中也有了一些悔意,常常悒悒不乐。南宋史学家李焘在《乖崖集》中说:玉清昭应宫之役,子明不能强谏,奉天书行事,每有愧色。 天降黄色不明体 皇帝、宰相都搞定了,现在王钦若就要着手制造天瑞了。当然这个天瑞的制造要宋真宗密切配合,因为要达到「 ”惟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 君臣二人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景德四年下一年,按说就是景德五年了,但因为发生了天书事件,当年就改了年号为大中祥符元年。这一年正月初三,原本朝廷应该放假,宋真宗突然召宰相王旦、枢密院知事王钦若进宫面圣,准备正式演出了。演员是真宗皇帝本人,剧本是王钦若写的,王旦就是特约观众,当然他也是王钦若事先安排的托儿,起的作用就是鼓掌和叫好。好在都是自己人,演砸了重新演一遍就是了。 既是一个好演员,也是一个运动员,好优秀 真宗背了一大段拗口的台词,我们来赏析一下: 「 ”朕寝殿中帟幕皆青絁为之,旦暮间非张烛莫能辨色。 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将半,朕方就寝,忽一室明朗。惊视之次,俄见神人,星冠绛袍,告朕曰:‘宜于正殿建黄篆道道场,一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朕悚然起对,忽已不见,遽命笔志之。 自十二月朔,即蔬食斋戒,于朝元殿建道场,结彩坛九级,又雕木为舆,饰以金宝,恭伫神贶,虽越月,未敢罢去。适见皇城司奏:在承天门屋之南角,有黄帛曳于鸱吻之上。朕潜令中使往视之,回奏云:其帛长二丈许,缄一物如书卷,缠以青缕三周,封处隐隐有字。朕细思之,盖神人所谓天降之书也。「 ” 时隔一千多年,虽然我们没有亲见当时的情景,也能从记录中看到里面前后矛盾,违背常理的荒谬之处。 但是为了配合皇帝的表演,宰相王旦立刻鼓掌叫好: 陛下以至诚事天地,仁孝奉祖宗, 恭己爱人,夙夜求治, 以至殊邻修睦,犷俗请吏, 干戈偃戢,年谷屡丰, 皆陛下兢兢业业、日谨一日之所致也。 臣等尝谓天道不远,必有昭报。今者神告先期,灵文果降,实彰上穹佑德之应。 看这一段话写的押韵对称,古奥迂涩,而且将真宗这几年的做的主要功绩都概括在内,尤其是将「 ”澶渊之盟”说成是「 ”殊邻修睦,犷俗请吏, 干戈偃戢,年谷屡丰”,王旦虽然也是进士出身,也非是仓促之间就能写就的,显然是事先准备过的。 大宋皇宫:左承天门改成了左承天祥符门 按宋真宗所说,神人在梦中告诉他,不要泄露天机,打开包裹,就应该他自己悄没声地看看就行了。要是这样,这场戏不就没有意义了么?定然要众目睽睽之下,见证奇迹时刻,才叫祥瑞呢。所以真宗跟大臣们解释: 天若谪示阙政,固宜与卿等祗畏改悔。若诫告朕躬,朕亦当责身自修,岂宜隐之而使众不知也? 这样的事情围观的人越多越好,多叫些人来看才好呢! 于是,带着一大帮人浩浩荡荡到承天门去了,并且在此处设置香案,焚香望拜。让贴身太监周怀政、皇甫继明搭着梯子,把黄包袱请下来。 宰相王旦上前接过包袱,皇帝拜受,然后皇帝把黄包袱放在了自己的辇舆上,自己就和王旦在前面开路,也不坐御辇了,也不打伞盖了。皇帝不是从去年十一月二十七就建了黄篆道道场么?他们直接去了这个道场,授知枢密陈尧叟来打开包裹,包裹的皮上写着:「 ”赵受命,兴于宋,付于讳,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这个意思说他们老赵家能享国祚七百代,他这才第三代,嚯~,一个皇帝三十年打底,大宋朝也得传个两万来年,真是想的好美哦。 尚书的真伪也存疑 把包袱皮去了,里面有黄字三副,用词的风格像尚书、道德经那个样式儿地,好像真是上古神仙写的。里面净是夸奖宋真宗的话,说宋真宗”能以至孝至道绍世,次谕以清净简俭,终述世祚延永之意「 ”。这就是祥瑞啊,还是个大大的明确的祥瑞,就差直接说,你赶快去泰山封禅吧,我批准了。看完了之后,宋真宗赶快把这份珍贵的天书藏在”金匮「 ”之中,还在大庆殿北庑开了庆祝会。 宫里也拜年 第二天是正月初四,大臣们也走完了丈人门儿,都要到回单位给皇帝拜年,皇帝就当众宣布了这件事,于是群臣一齐下跪向皇帝道贺。这么高兴的事,又是大过年的,谁会站出来反对呢?你们看看这个王钦若编剧心思多么巧妙,时间安排的恰恰好,初三大家在家里过年,宫里放假没有人,目击者是最少的,除了王钦若、王旦、陈尧叟这几个外臣,都是内宫的太监、侍卫、宫女。陈尧叟我们上面提过,也是主和派的,都是自己人。第二天,所有的人就都来了,来了肯定是要拜年,哪有说不吉利话的呢?中午头上,皇帝还留大家吃了个饭,这个饭一吃,就等于同意了啊,事后你再怎么反对?虽然王钦若号称五鬼,但是能在真宗朝主了那么多年政,脑子也不是一般的脑子。 一人一碗素面,一根大葱,一碟黄酱,你们就美吧 为了表示对上天的尊重,皇帝请大家吃的是素菜,为了把这件事夯实,皇帝又让吏部尚书张齐贤去天地坛、宗庙、社稷坛、京城祠庙,拜了个遍。接下来,又让文武百官加上辽国使臣陪同,一起对天书行酌献礼。 趁热打铁,正月里干脆改了元,因为梦中神人说黄包袱皮里面有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干脆就叫大中祥符,于是这一年就是大中祥符元年了。 开封皇宫前殿和后殿之间的有左右承天门,左承天门因为挂过天书,也改了名号叫:左承天祥符门。守护左承天门的侍卫官徐荣也晋封为将军,发高级工装,发大红包。 徐荣得了一个大红包 好吧,这下天降祥瑞也有了,封禅的客观条件也凑的差不多了。但是封禅这种事,皇帝不能,自己提,自己提了,史官就会在史书上写:某某皇帝,真不要脸,自己居然要去泰山封禅。 一定要让底下的大臣先提出来,而且第一次千万不能答应,一定要推辞。下面的大臣就要二次、三次上书,请皇帝封禅,皇帝要继续推辞。直到所有大臣一齐出马,跪在地上嚎啕大哭,甚至有大臣为此做出激烈的行为,磕头出血啦,触柱啦,皇帝才做出勉为其难的样子答应,这个戏才算做足了。所以当年四月份王旦率领「 ”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四裔僧道、耆寿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人诣东上合门,凡五上表请封禅”,两万四千多人!求了他五次!真宗才「 ”勉强答应”,这下子史官可不能写他不要脸了吧?鼓掌鼓掌。 封禅 真宗于是下诏,要在十月份的时候去泰山。为了堵喷子的嘴,宋真宗提前下诏:「 ”不求神仙,不为奢侈”、「 ”朕之是行,昭答元贶。匪求仙以邀福,期报本而洁诚。珪币牲牷,并资丰备。服御供帐,悉从减省”。这样你就不能喷我迷信修仙、荒废政务了吧?我主要为了「 ”昭答元贶,匪求仙以邀福”。而且除了给上天的珪币牲牷不能太寒酸之外,我去泰山的物资一切从简,这样你就不能喷我公费旅游、奢侈浪费了吧? 说是少花钱,毕竟是皇帝出门子,不比我们旅游,买张机票,背个双肩包就出门了。随行的后宫、百官、太监、宫女、侍卫就不老少人,这些人的吃喝用度,这都得专供。沿途的官员能提供,但是皇帝敢吃么?万一有那个想下个药什么,那不就完蛋了么。不都得自己带?所以首先要安排专门负责粮草的官员。 要想富先修路 以前的路不是柏油路,都是土路啊,车都是木轮子的,平常老百姓走路颠簸一点没关系,现在皇帝要走,马路是不是要修?所以就安排曹利用、李神福解决道路问题,务必让皇帝走上溜光大道。 法驾卤簿 皇帝出行还有卤簿随行,这是封禅大礼,得用规格最高的法驾卤簿啊。不是一辆加长版劳斯莱斯就能解决的。史书记载,这次法驾卤簿的规格是1600人,但是具体的仪仗资料没有找到,我们可以看看比较近的清朝的法驾卤簿的规格: 得有28人抬的玉辂金辂吧,有54柄华盖、72柄执扇、16柄孔雀仪扇、16柄四色彩幢、16柄四色彩幡、160面各色大纛、120面各色旗帜、16面旌、4柄金节、4个仪锽氅黄麾、金钺、星、卧瓜、立瓜、吾仗、御仗各16、6个红镫、24面鼓、12根横笛、4钲、大小铜角各16。 还有拂尘、金炉、香盒各二个;沐盆、唾盂、大小金瓶、金椅、金杌各一个。 手执大刀、手执弓矢、手执豹尾枪的侍卫,各30人。 手执荷、殳、戟的侍卫各4人。 侍殿前执曲柄黄盖的一人。执净鞭者四人。 十匹仪仗马。 另有骑马的卫士千人。 总计卤簿所需1800人。 法驾卤簿不常用,有的家巴式儿得现置备,旧的要修,重新刷漆彩绘;礼仪要现排练的,而且宋朝建国时间不久,封禅礼仪还没有,都要现制定。所以又调拨翰林学士晁迥、李宗谔、杨亿、龙图阁直学士杜镐、待制陈彭年跟太常礼院一起合计着制定礼仪,训练仪仗队。 王旦最为宰相一定要同行的,还要参与重要仪式的环节,被封为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陈尧叟也分掌礼仪、桥道顿递使事。这样王钦若跟真宗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 之后还有禁樵采、山下工役,兖州政事暂时由王钦若、赵安仁接管。 真宗此次封禅泰山对于泰山当地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说修了大路;免除当地今年的徭役及支移税赋;从京辇额外拨款;一路上的行宫除了建了前后殿之外,其他的人一律使用帐篷,所以还算有所控制的。 封禅图 五月份在泰山顶上建好了行礼的圜坛、燔柴的燎坛;在山下建了封祀坛、三壝燎坛;刻好了玉册。都准备好了之后,真宗出发了,出门的时候,原定的用法驾卤簿,临时一想自己发诏说过一切从简的,临时改成了小驾仪仗。路过小县城,皇帝的金辂太大,进不了城门,大臣就请把城门拆了,真宗还不错,说,这样太折腾人了,干脆咱们不进城了,从城旁边过吧,别拆人家大门了。这样看来,他还不糊涂,还挺讲理。 路上很顺利,五月份从开封走,花了四个多月,在十月份之前到达了泰山脚下。 玉辂 还要提一下的是,这次和真宗一起到泰山的还有那三幅天书。用铺了新里新面新丝绵的褥子的玉辂拉着,七百五十人的仪仗队陪着,前后乐队鼓吹,当朝宰相王旦为天书仪仗使,枢密院知事王钦若、御史中丞赵安仁为副使,右谏议大夫丁谓为扶持使,入内副都知蓝继宗为扶持都监,内官高品周怀政、入内高品皇甫继明并力夹侍。这真是宋帝国最高配的保镖队了。 为了不让天书祥瑞看起来孤孤单单,也为了烘托神秘喜庆的气氛,在一路上,王钦若不断制造一些祥瑞的信息报告给真宗。例如泰山脚下出现醴泉;锡山苍龙见;泰山王母池里的水变紫了。王旦还在旁边附和:「 ”休应响答,如是之速,实至诚所感也!” 加了高锰酸钾的水好吉祥啊 还有木工董祚在醴泉亭北也发现一块黄帛,上面有不认识的字,费时八卦地交到皇帝手中,找到高人解读后,发现上面写的是:「 ”汝崇孝奉吾,育民广福。锡尔嘉瑞,黎庶咸和。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国祚延永,寿历遐岁。”都是夸奖宋真宗的话,于是传阅百官,以示上天对真宗确实很认可。 王钦若家的灵芝养殖大棚 还有他也不知道打哪弄来那么多灵芝,估计自己会培育,居然一次性献给真宗灵芝八千一百三十九本,以示吉祥。除了灵芝,他还弄了一些嘉禾、瑞木什么的,更厉害的是,他居然搞来十四只白鹤,在捧出天书的时候,一齐放飞。但这个也太造作了,真宗都有些觉得不好意思了,他跟天书扶持使丁谓说:「 ”昨所观鹤但于辇上飞度。若云飞舞良久,文则文矣,然恐不为实。卿当易此奏也。” 他好会搞啊,居然还弄来仙鹤,不做春导可惜了 十月庚戌,未时五刻,皇帝终于要开始登山了,从行宫到山门,用的是法驾卤簿,乘金辂,服通天冠、绛纱袍。要往上爬的时候,肯定是要换运动装的,也没法坐辇了。 史书上记载的很有趣,导从者或至疲顿,而上辞气益庄。跟随皇帝的官员、侍卫、导游,都累的要的死,而真宗皇帝却神清气爽,越爬越有劲。哈哈哈哈哈哈,爬过泰山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我就不多说什么了。真宗皇帝兴致非常高,参观视察了玉女泉和唐高宗、唐玄宗立的石碑。 真宗的肌肉好发达,还是一个运动达人呢。 值得一提的是,真宗爬山的头一天晚上刮大风刮的特别猛,从人住的帐篷都吹跑了,天亮的时候还没停,但等到真宗开始爬山的时候,就变的「 ”天气温和,纤尘不动”、「 ”天宇澄霁,烛焰凝然”、「 ”祥光瑞云,交相辉映”。真是万岁驾到,老天爷也给面子啊。嘻嘻嘻嘻。 等到封禅大礼结束,又出现了「 ”祥瑞”,「 ”紫气蒙坛,黄光如帛,绕天书匣”、「 ”日重轮,五色云见”。 五彩祥云 皇帝回到行宫之后,接受了「 ”文武百官、皇亲、诸军校、四方朝贺使、贡举人、蕃客、父老、僧道”的朝贺,宣布大赦天下,所有百官皆升官一级,多发三个月工资,兖、郓州、所过州县、河北、京东州、两京、河北、诸路都获得不同程度的税赋减免。这也是老百姓在这一场盛事中获得的好处之一。 在回銮的路上又去了一趟曲阜,好不容易来一趟,要去拜一下孔圣人。 封禅图 回宫之后,这事还有后续,把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放假五天,加上初一初二,就是春节长假啊,以后每年正月都要到大庆殿朝拜天书;皇帝住过的各处行宫,都要供奉天书牌位;给皇帝加尊号;着启圣院撰写报告文学《封禅记》,发各地官员学习拜读;把从泰山玉女池、白龙池、王母池、新醴泉㧟来的水赐给大臣尝尝;王钦若此次策划有功,加官进爵。其他有功之臣皆得以晋升;三司使丁谓上泰山封禅朝觐祥瑞图一百五十幅,昭宣使刘承珪上天书仪仗图一幅,皇帝组织百官到滋福殿参观学习;大中祥符三年十月,丁谓上《大中祥符封禅记》五十卷;大中祥符七年五月,摹刻天书,奉安于玉清昭应宫。 天波杨府 这次封禅大礼虽然在真宗的一再提醒要从简之下,依然花费了八百余万贯钱,约占当时财政收入(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折算之和)的十分之一。大中祥符二年四月,在皇城西北天波门外选址,建了玉清昭应宫,用来存放和祭祀摹刻天书。原本建的宫殿是要在内殿直班院旧址的,建个三进的院子也就行了,但是三司使丁谓觉得不够气派,配不上真宗的气质,就上奏扩建到480亩,大约3200000平米。天波门外原是有住家儿的,不是空地啊,天波杨府不就在那吗?那怎么办?拆啊,搬啊,得空出长四公里,宽一公里那么大的地方来。当时东京汴梁的房价不算高级住宅,一处普通民房就要1300贯。咱们算的大一点,一家200平米,就要拆16000家,若是赔人家钱,就得20800000贯钱,这仅仅是买地的钱。 丁谓 把地空下来之后,要打地基,这是皇帝心头的事,不能马虎,玉清照应宫的地基打了一丈六,也就是五米多,在480亩地上打的五米多的地基,全部都靠人力,而这些人力是服徭役,没有工资的。第二年春夏之交,天气炎热干旱,一次病倒了数万民工,人手不够,只好将三司管辖下的纤夫调来运土。 原本计划是十五年建完,在丁谓的策划下,八年就完工了,玉清照应宫有两千多区,主殿为长生崇寿殿,由2610间房屋,花费白银近亿两,为北宋两年财政收入。 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又跑到山西汾阳,隆重地举行了「 ”祭祀后土”大礼,还去了亳州拜祭了太清宫。这一次简朴的旅行,花费了比封禅礼还多了二十万贯。 这两次活动被合称为「 ”东封西祀”。 自宋真宗之后,中国「 ”封禅”的历史就彻底结束了,他成为了最后一位举行封禅礼的皇帝。以后的皇帝都不敢掺和这个事了,万一死后,后代给自己上个真宗的庙号,实在不相好看的。 后土祠 评议 帝王治世,面子工程不是不可以有,适当的搞一点,增加以下团队的凝聚力;花花钱,增加以下财政支出,对经济也是一种刺激作用;搞封禅时,拿出钱来修路,也是增加基础建设投入,以后受益的也是老百姓。 但是一定要掌握这个度,帝王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走向了好大喜功,花钱花的太狠了,搞得财政收支失衡了,就要出问题了。低下的人可以陪着你玩,但得考虑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啊,你搞一次过过瘾,也就罢了,还一而再,再而三地搞,还要大修宫观,你这些钱都从哪里来?最后不都得老百姓出? 真宗景德四年之前,宋朝建立五十年,经济多少的恢复了,攒了些家底,可也扛不住这么折腾,在真宗晚年「 ”内之蓄藏,稍已空尽”。他自己在景德年之前的十年,干的挺好的,澶渊之盟虽然不是全功,但是毕竟他御驾亲征过啊,有几个守成皇帝敢御驾亲征的?已经很了不起了,就是有点小瑕疵,一个帝王心里怀着老百姓,老是想着勤勤恳恳地为着天下做点事,哪怕有点小过失,哪怕不是轰轰烈烈的业绩,老百姓也不会忘记你的好的,最后都会给你一个客观的评价的。 可是真宗的心理有点问题的,一个是好大喜功,对于外在的名太在意了。我们再进一步剖析,说句诛心的话,真宗的私心有点重了,一个帝王可以有私心,但私心压过了公心,他的决定就跑偏了,进而也就被王钦若、丁谓这种人利用了。 另一个就是耳朵根子太软,没有坚定的立场。在这个封禅过程中,他发的旨意中屡屡提到了要体恤民情,不要做得太过,他心里也知道好歹。但是不体恤民情的行为依然在继续,他就是架不住身边的那几个大臣的花言巧语撺掇,事情越做越过分。建玉清照应宫,原计划不占用民房,用内殿直班院旧址来建,这也没有什么的。经丁谓一蛊惑,又没了立场,决定要建一座又大又华丽的,这么一弄就花了两亿两白银,动用民夫无数。 原本着想给自己脸上贴金,思想出了偏差,给天下、给黎民百姓添了那么多麻烦,史书里也老拿他做个负面教材,这怕是出乎真宗的意料之外的吧? 《宋史》对他的评价还算客观: 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践位,相臣李沆虑其聪明,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 《明太祖宝训》里天书事件还是被拿出来做了反面教材: 真宗亦号贤君,初相李沆,日闻灾异,其心犹存警惕,厥后澶渊郎盟,大臣首启天书以侈其心,群臣曲意迎合,苟图媚悦,致使言祥瑞者相继于途,献芝草者三万余本。 明代李贽说:「 ”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真宗的老婆刘娥出来给他收拾了残局 真宗去世后,仁宗继位。真宗的老婆刘娥是个明白事理的,看透了真宗后期混乱的症结就在这天书身上。真宗一死,她就下令将天书真书从葬永定陵。流放了寇准、李迪,抄了丁谓的家,逼死曹利用,结束了「 ”天书风波”和由此带来的分裂。 原创不易。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战后流落中国的日本遗孤有多少 战后流落中国的日本遗孤有多少下一篇:清代惟一产下俩位皇太子的女性 清代惟一产下俩位皇太子的女性 神密消退 子孙后代却出了四位大清王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