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庞勋起义:大唐帝国与使徒庞勋三年又三年的死亡之约 庞勋起义:大唐帝国与使徒庞勋三年又三年的死亡之约

导语:庞勋起义:大唐帝国与使臣庞勋之间的三年与三年之死。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庞勋起义:大唐帝国与使徒庞勋三年又三年的死亡之约 皇帝选择年号当然会图个吉祥,一定不会和平头老百姓一般,看见啥就是啥,完全不顾及狗儿还是雪儿。比如开元,贞观,神龙,元和,大中祥符……这些年号听上去就挺美的。玄烨和弘历这爷孙两个,尽管不是汉人,但康熙和乾隆的年号也是深得儒学精髓的。 咸通,这个年

庞勋起义:大唐帝国与使臣庞勋之间的三年与三年之死。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庞勋起义:大唐帝国与使徒庞勋三年又三年的死亡之约 皇帝选择年号当然会图个吉祥,一定不会和平头老百姓一般,看见啥就是啥,完全不顾及狗儿还是雪儿。比如开元,贞观,神龙,元和,大中祥符……这些年号听上去就挺美的。玄烨和弘历这爷孙两个,尽管不是汉人,但康熙和乾隆的年号也是深得儒学精髓的。 咸通,这个年号也是如此,尽管此时大唐帝国已经垂垂老矣,不复当年风采,但有些事情还是容不得一点儿马虎。小太宗李忱曾经有诗云:"海岱晏咸通",寓意天下生平。于是当他的儿子李漼继承帝位后,毫不犹豫的改元"咸通",也梦想着成就一番大的事业,至少不能辱没了祖宗的脸面。 唐宣宗李忱 咸通,公元860年11月到公元874年11月,刚刚好十五个年头,这已经不算短了,毕竟有些皇帝龙椅都没暖热,脑袋就先被他人砍下来当尿壶了。刚开始李漼还是很有干劲的,但后来的事情就是皇帝的通病了,"荒淫无道"这四字评语用在他身上也不算冤枉了他,而咸通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几个最为混乱的时期,大唐王朝虽然毁于黄巢,但其实在此时已经根基动摇,风烛残年,吹灯拔蜡不过是时间问题。 庞勋,这位大唐的低级军官,在历经三年又三年的等待之后,终于开始了使徒的自我救赎之路。 乱与美好:走马灯的宰相与咸通十哲 李漼的执政有多么混乱?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数字窥探其中的端倪。在他执政的十五年间,宰相出现了二十一位!算下来差不多每七八个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宝座就要换一个人。走马灯似的换人让朝政有点过家家的感觉,大概就是新政未热已成一纸废文。 李漼这个人花样百出,当然是说玩。他喜欢请客,动不动就大摆宴席;喜欢旅游,尤其是郊游,而且是自驾游,车上载满美酒和美人,真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还是一位音乐迷,自己养的伶官戏子竟然多达五百之众。这与后唐李存勖还真是有一拼。他唯独不喜欢的就是管理朝政,对于他来说,这个国家只要给他钱花,给他酒喝,给他美人玩,给他伶官耍,至于谁人主政,又有何分别?自己亲自出面,太麻烦了! 没有皇权限制的宰相,其权利是非常大的,李漼时期的这二十一位宰相就是如此。更为悲催的是,这帮所谓的宰相根本没有宰相的才华与气度,与他们的前辈魏征、张说、姚崇、狄仁杰等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比如杜悰,杜佑之孙、与杜甫也是沾亲带故的,但他本人却非常不堪,人送外号"秃角犀",除了吃安卡要别的都不会了。路岩,咸通五年任相,更是离谱。他把政事交给身边人去做,自己就负责捞好处收钱。路岩之后是韦保衡,两人被称为"牛头马面",吸血鬼啊! 当时有一首民谣,歌曰:"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几时休?"所谓民反,如果都能安居乐业,谁愿意做反贼?为政者,若不体察民情,任性妄为,也就怪不得他人造反了。 当然咸通期间也并非一无是处,大唐的文脉并没有因为朝政的混乱而中断,这或许就是我们民族精神能生生不息缘由了——无论何时何地都有那么一帮人,坚守着孔夫子的阵地,就算躲进山林里,也不交白旗。咸通时期就出现了这么几个人,宛如魏晋时期额嵇康等人,后人也给他们一个雅号——咸通十哲。 奸臣路岩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郑谷,相传他七岁就可以作诗了,他的舅舅司空图曾经夸赞他可以独领一代风骚。"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他的一首题《鹧鸪》的诗,更是让他赢得了"郑鹧鸪"的名号。 咸通十哲中张乔的诗名也很大,曾有"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等名句传世。但这一切更像是看梁实秋的小品文,外面已经炮火连天了,自己还在享清闲。文人,最无用的时候就是乱世,因为他们手无缚鸡之力;文人,最有用的时候也是乱世,因为他们的一腔热血可以点燃时代的烛火。 乱是时代的,美好是他们的,如此而已。 无间使者:三年又三年后的逼上梁山 庞勋原本是不准备起义的,他干嘛要起义呢?他又不是陈胜吴广,一旦耽误行程就要被杀头。他本身就是大唐的军人。这支军队曾经创造的辉煌现在还在史册中熠熠生辉,就算到了李漼当皇帝的时代,唐军依然是值得尊重的一份差事。毕竟是官差嘛,乱世的官差,更好当。 可庞勋还是反了。为什么? 我们还是先认识一下庞勋这个人。其实真没有什么好认识的,历史本就是为王侯将相做传的,如果不是他在桂林起兵,他的名字也根本不会出现在史册上,尽管新旧唐书都是皇皇巨着,依然容不下"庞勋"那两个字。 他的死亡时间倒是确定的,公元869年,这毕竟是朝廷胜利的象征,怎么着史官也不会如此吝啬笔墨。 咸通四年也即是公元863年,南诏国见唐王朝日渐式微开始不安分起来,但如果直接向大唐开战,他还的掂量掂量,于是他选择了攻打安南。安南,大唐帝国的小弟,很快就招架不住了,怎么办?找大哥啊!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眼看小弟被欺负,李漼这天朝上国的面子还是得要的,于是出兵支援。为安顿后方,由一只军队,八百人,被派到桂林戍边,并且说好的,按照惯例三年一轮换。其中庞勋是粮食官,也是肥差。这一切看起来也都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三年之后呢?根本没有人管他们!为什么呢?朝廷的宰相都走马灯的换,谁会在乎他们区区一小撮戍边的士兵?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八百人都是来自徐州,勇猛善战,领导不舍得放。总之好说歹说,让他们再等三年。 庞勋起义 说好的三年,这又三年,到了公元868年,这帮人终于坐不住了——他们要回家。但当时的主官崔彦曾却说没有路费,让他们继续在等三年。呵呵,有点无间道的感觉。但人生又有几个三年?或许明天他们就已经是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了! 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动手——他们当中的都虞侯、军校赵可立、姚周、张行实等人联手杀掉监视他们的军官,开始造反。到这还没有庞勋什么事呢,但庞勋还是被盛名所累。他们几个觉得庞勋的素来又威望,是最合适不过的头儿,所以就推举庞勋做大哥。我们不知道庞勋当时的反应,有些无厘头吧,所为名声太大了还这不是什么好事!后世的黎元洪又把这样的故事重新演绎了一遍,历史也总是惊人相同的,有时候很难让我们不相信轮回。 赶鸭子上架也好,怎么都好,庞勋一下子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往前一步,或许不是天堂,但退后一步,可真是地狱。 时无间,命无间,身形无间——庞勋,没得选! 星火燎原:对家的念想和对当官的幻想 再难的事情只要有了第一步或者踏出了第一步,剩下的似乎就简单多了。对于庞勋就是如此,既然已经当了大哥,就算此时推出,也是满门抄斩的罪过,还不如索性干到底,说不定还是一条活路。 他们最初的目的就是想回家,想回徐州,于是他们就直奔徐州。对于这样一只军队来说,路线或者目的越简单可能越利于执行,"回家"这个单纯的梦想让他们充满激情与战斗力。 其实此时如果朝廷及时真心实意的出面安抚,把有关人员处理一番,这个事情可能也就消停了——庞勋他们此刻只想回家,什么起义,什么天下,还是没眼的事情。 混乱的朝政让一切都变得无可挽回,虚与委蛇的后果就是失去更多的耐心和民心,于是在当政者的推动下,一场动摇大唐根基的农民起义开始了,庞勋等人开始为大唐王朝挖掘坟墓。 起义军直奔徐州的策略看起来是非常奏效的,他们竟然一路从桂林杀到了宿州,几千里的路程,不但没有被官兵镇压,队伍反而还壮大了。在攻打宿州时,庞勋已经有了六七千人的军队。筹码的增加让他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公元868年10月,庞勋攻陷宿州。这下朝廷可能才真的重视起来。在攻陷宿州及接下来攻打徐州的战争中,庞勋显示了其作为领袖的英明与果断。 杀回徐州--庞勋 政治上,他在攻城之前命令军队不得扰民,攻入城后还散发财米,总之安顿民心,又加上他们的核心层本就是来自徐州当地,所以起义军很快就在当地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军事上,作为一名资深的军官,他深知兵贵神速重要性。宿州之战,白天,他亲自率兵出城突袭都虞侯元密的大营;夜里,他又迅速集结军队装满资粮,顺流而下。等待元密反应过来,庞勋早就金蝉脱壳。 此时此刻的庞勋忽然有了一丝大将的风采。他并没有真的逃走,而是要唱一出戏给元密看。元密仓皇追来时却见庞勋军船只列于堤下,岸上零零星星的士兵发现官军来到,就纷纷躲入堤坡。元密以为庞勋临阵畏缩,驱兵进击,却一下子钻进了庞勋精心设计的口袋中。是役元密战死,两三千的官兵,一半战死,一半投降庞勋。 大胜之后,庞勋得知徐州空虚,就立即引兵北渡濉水,进攻徐州。此时,才知元密兵败,急向邻道求援,关起城门,选拔丁壮守备,无奈全城惊慌,已无固志。公元868年10月17日,庞勋兵临徐州城下,里应外合之下攻下徐州。庞勋声名大震,城中百姓纷纷来头义军。 半个月时间,庞勋拿下宿州、徐州,这足以证明了庞勋被推为起义军首领绝非偶然。这颗蒙尘之珠终于绽放出属于他的光芒,可惜这光芒对于大唐王朝来说却是致命的。此时此刻的庞勋早就没有被推举为大哥时的扭扭捏捏,而是踌躇满志。他的军队已经有十万之众,任谁有十万军队,都又可以谈判的资本——庞勋也开始与朝廷谈判。 既然回家的目的已经达到,那还打仗干什么呢?庞勋上书李漼,自称为臣,要求做徐州节度使。呵呵,节度使,真的有那么大魔力吗?这会是庞勋的出路吗? 欺之以方:起义军的困境与出路 唐朝末期的节度使无异于一方诸侯。安禄山起兵前就是范阳节度使,朱温、李克用等人也是借着节度使的名号做了黄袍加身的。所以就算庞勋有了十万之众,而且已经占领了偌大的地盘,他依然抵挡不了来自节度使的诱惑。 不想当节度使的军人真的不是一个好军人,尤其是唐朝,成为节度使无疑是每一个军人的最高荣誉。再说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可以割据于此,虽然挂的是节度使,但也是实打实的土皇帝。 庞勋以为自己的奏折一旦送到李漼的手中,这徐州节度使的官服也就很自然的穿上了,就连当地的百姓都说"得节不得节,不过十二月"。庞勋也并没有消极的等待,而是继续扩大地盘,地盘越大,他与朝廷谈判的筹码就越大。 在徐州站稳脚跟后,庞勋开始攻城略地,并先后攻取了、滁州、等地,还派遣重兵围攻。他的一系列攻城行为,除了能实现增加谈判筹码以外,我真看不出还有什么别的战略目的。陈胜吴广都可以称王,后世黄巢更是做了皇帝,而他根本没有,连一个正经的口号都没有。为什么打仗?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想清楚。那么多兵,不打仗干什么? 唐王朝也开始认真对待庞勋了。王晏权、戴可师等人率兵三面围攻都梁城,直扑徐州。庞勋连夜退出都梁,留给戴可师等人一座空城。此时上天又拉了庞勋一把——就在戴可师进入都梁城的第二天,天降大雾,庞勋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时机,立即引兵数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杀回。这一个回马枪杀的官军四散逃窜、死伤无数,戴可师也被击毙。庞勋大获全胜,其个人的声望也达到了最高点,而起义军的规模也超过了二十余万。 戴可师 画像 可战争的胜利始终没有换来朝廷的一纸诏书。庞勋与他日渐庞大的军队除了打仗,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了。他把目光投向了淮南,而淮南节度使令狐绹却是一只实打实的老狐狸,而且根深蒂固。他是令狐楚的公子,也是李漼的第一位宰相,他一眼就看中了庞勋的弱点,于是乎就使了个缓兵之计——他表面上应允庞勋,帮助他向朝廷要徐州节度使的官位,但实际上他在等,等的大军。 或许在庞勋相信令狐绹的那一刻,他和他的军队的出路就已经被决定了。其实我更相信即便没有令狐绹这一招,庞勋的结局也是注定的。漫无目的的战斗与没有爱情的性交一样,精尽人亡是早晚的事情。 真的很奇怪,事情都到这个地步了,庞勋还是没有打出自己的口号和旗子,还是没有过一把皇帝的瘾。你说,他起义干什么呢?是啊,他起义干什么呢?这个困境,或许是所有农民起义军的终极之问。 成王败寇:大唐帝国的掘墓人 戴可师败亡的事情,对的刺激是非常大的。康承训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他不再急功近利,而是开始稳扎稳打。这种步步为营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毕竟庞勋手下的那帮人很多人都是扔下锄头的农民和被迫投降的官兵,这些人在顺境之下还是可以一起喝酒吃肉的,一旦陷入逆境他们随时都可以翻桌子拆台。 庞勋可能无暇顾及康承训,因为他的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来自内部——尝试了权利滋味的起义者,开始享受权利带来的便利。 与他在桂林起兵的老部下,都是战功赫赫,而如今眼看已经天下在握,所以就享受吧。这帮人再也没有了"不侵扰百姓"的幌子,而是开始放纵——美酒,美女,什么好抢什么。许多年之后,李自成、洪秀全等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毫无底线的贪恋与索取,宛如世界末日一般的享受,就算没有康承训的大军,他庞勋也支撑不了几日。 他在给大唐帝国挖掘坟墓的同时也给自己挖掘了一个大坑,一个足矣埋葬他和推举他的人的大坑。 公元869年正月,康承训的大军已经占领了宋州,并进驻柳子镇一带;二月,康承训指挥沙陀三千骑兵,一路冲杀,所向披靡,逼近徐州。此时庞勋大将王弘、姚周二人引兵来救。但起义军在沙陀骑兵的冲锋之下,根本无力反抗,王弘的三万部队全军覆没,姚周虽然逃过一劫,但却在宿州被自己人干掉了。可以说此役是庞勋起义的一个转折点——它开始走向覆灭了。 庞勋起义——唐帝国盛衰的转折点 公元869年3月,庞勋见没有等待朝廷的任命,反而等来了康承训,并且自己的处境也已经岌岌可危,他的心态也有了彻底的改变。在老伙计的献策下,他决定与大唐王朝决裂。其实说的更为清楚"速建大号,悉兵四出,决力死战",也就是有了旗帜更容易招揽兵卒。4月,庞勋被推举为"天册将军",后为"大会明王"。至此,庞勋总算有些起义的样子了,尽管已经是穷途末路,但也总算有了自己的身份与位置。 康承训的大军并没有给庞勋过多的时间去思考接下来的路,而是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此时庞勋内部也开始分裂,原来投降的官兵在怀柔政策之下,都纷纷倒戈,甚至原本的义军也开始另谋出路,甚至摇身一变成为了官兵。 五月,失泗州;六月,失濠州;七月,失宿州;八月,失徐州;九月,失彭城,庞勋战死。 他到死都没有等到他想要的徐州节度使——李漼竟然是如此的吝啬,或许他更在乎的诗尊严。虽然那个时候,他的尊严也已经一文不值。 后记:轰轰烈烈,大干一场 我常常想后世把庞勋的事情称之为起义是否合适。事实上,整个起兵过程中,他都是对大唐王朝充满幻想的。 刚开始起兵时,如果朝廷真心实意让他们回家,这事儿也就了拉;即使等他们攻下徐州,如果李漼大方点,这事儿兴许还有回旋的余地。就算后来他做了"大会明王"那也是极度失望的孤注一掷。这本来是一场可以避免的动乱,但偏偏就是这样一只没有政治目标,没有政治口号的"桂林戍边八百勇士"竟然在短时间内聚齐了二十余万民众,共同敲响了大唐王朝的第一声丧钟。 人啊,有的时候,真的不能想太多。我们常说三思而行,很多时候都是三思而不行。其实,人生苦短,倒不如甩开膀子,轰轰烈烈,大干一场!至于结果,不过大笑三声。 庞勋,是条汉子!是为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南澳大利亚的酒庄这麽多 南澳大利亚的酒庄这麽多 为什麽奔富酒在中国最有名下一篇:在《一休》中 在《一休》中 那个傻将军是个多大的官 别小瞧 他统一了全日本

文章评论